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研究述评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边缘学科。[1]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主题和关键词,查找到的最早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论文是车文博在1987年4月发表的《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1986年学术年会总结》,该文章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的任务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对象问题”等。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来源查找到的最早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专著为由刘达临主编,198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而最早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专著为由武怀堂主编,1987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1991年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教材,第一批教材就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2]笔者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概括与述评,试图为后续研究者指明研究方向,拓展研究空间,为实践提供参考价值。

二、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是“中国知网”,内容样本为1980年1月至2018年9月10日样本库中主题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1630条)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85条)研究的文献。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发现相关文献共1650篇,其中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中国高等教育》等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共118篇,硕士论文共398篇,博士论文共67篇,中国会议论文共18篇,国际会议论文共2篇,发表于报纸和辑刊上的文章数量分别为6篇和4篇。以“思想教育心理学”和“思想政治心理学”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涉及的文章分别有180篇和878篇。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自产生以来,该学科得不断发展和其学科研究得不断深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地结合更加密切。概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对此学科存在必要性的研究

许多专家学者皆对该学科存在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地论证: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联结的科学性。陈大柔和丛杭青、施春华、李小宁、彭文丽等学者均认为:思想教育必须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或基本依据。[3][4][5][6]张云与李术红也分别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关系。[7][8]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心理学成果的必要性。李术红和杨芷英均表示,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等,就必须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9][10]

2、对此学科基础理论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包含其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特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首先,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者们的观点略有分歧,但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都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武怀堂、姜相志、郭崇岳三人的观点可概括为:此学科是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11][12][13]胡凯、荣复康指出:这门学科以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14]张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15]其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其一,实践意义。陈大柔和丛杭青、施春华等学者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五个有利于”。其二,理论意义。张云、施春华观点相似:研究此学科,有利于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善和发展。[16][17]杨芷英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意义包括:有助于探析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18]。杨玉宇等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意义。针对建构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胡凯与周颖的观点可总结为:“六个需要”。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需要;时展的需要,心理学学科具体化的需要等。[19][20]第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其一,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陈大柔、丛杭青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主要包括: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等四大原则。[21]张云则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原则,主要有以史为鉴的原则、联系现实的原则和为我所用的原则。[22]庄媛提到了以人为本原则。[23]其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陈大柔和丛杭青认为,思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等八种方法。[24]王艳林提出,该学科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我观察法,二是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研究。三是以操作主义为基础的研究。[25]马文驹则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26]第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特性)。它既有一般心理学的共同特征,也有本学科独具的特点。陈大柔、丛杭青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主要有:阶级性、综合性、群众性、说理性和实践性。[27]张云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除具有实践性外,兼具交叉性和应用性。[23]王希永、杨芷英和李贺刚等均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具有边缘性和党性的特点。[29][30]

3、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

杨芷英与胡凯等人均认为,这门学科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体现为对教育对象的个体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31][32]第一,教育对象的个体心理研究包括对教育对象的学习心理、接受心理、个性心理及其差异等方面的研究。首先,对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心理和接受心理的研究。笔者选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为主题,对“中国知网”中的文献进行精确检索,涉及该主题的文献共计62篇,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王丽荣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接受心理特征进行了论述。[33]二,赵兴宏、徐晓宁、罗敏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障碍。[34]三,邓灿辉论述了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35]四,刘芳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解释。[36]五,李洋、孙颖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接受心理的三种机制。[37]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体心理差异的研究。王仕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体心理差异主要体现为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38]再次,余佳、杨炎稀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9]第二,张云、杨芷英和王仕民和杨玉宇等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教育对象的群体心理及与之相关的概念。[40][41][42][43]杨玉宇等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群体的心理特征与功能。[44]张云认为,群体心理包括:认同感、归属感等。[45]王仕民提出了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心理差异的概念。[46]

4、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基础。陈大柔、丛杭青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政教育学和科学的心理学,它还与伦理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47]张云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首要的基础是实践方面的基础,理论方面的基础主要涉及心理学方面。[48]杨芷英认为心理发展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49]王仕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学科基础。[50]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功能。其一,两位学者分别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心理机制和接受心理机制展开了研究。[51][52]王仕民还提出了自我教育的心理机制。[53]其二,杨芷英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功能包括激励功能、态度转变功能和情绪调节功能。[54]王仕民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保健功能。[55]张云集中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心理发生、发展中的功能。[56]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效应。学者们皆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效应的类型、作用与特征等。[57][58]王仕民也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误区和心理效应的应用。[59]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原则和方法。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原则。杨芷英与王仕民均认为,适应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学原则主要有心理引导原则、心理相容原则等五大原则。[60][61]此外,王仕民提出了心理疏导原则与情感强化原则。[62]杨竹芸还提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疏导沟通原则、情感渗透原则等四大原则。[63]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方法。王仕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方法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震慑法、认知改变法、心理交融法。[64]杨芷英同样提出了认知改变法,同时,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方法还包括活动体验法和行文训练法。[65]第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杨芷英、杨玉宇等皆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规律,但角度不同。杨芷英阐述了心理规律的含义及内容、心理矛盾,而杨玉宇等则就基本心理规律、个体心理规律及群体的心理特征与功能展开了讨论。[66][67]

5、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研究

其一,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陈大柔、丛杭青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力结构的十大要素,并从“自然素质是其生理基础”、“知识结构是其必要条件”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力的形成与发展。[68]其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张云、王仕民和杨玉宇等从心理素质的含义和作用、基本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养。[69][70][71]其三,王新山、王玉婷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研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72]

6、对网络与此学科关系的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者们逐步关注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杨玉宇等从“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73]康宁剖析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74]魏春英、许屹巍论述了网络时代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75]

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特点及未来展望

1、已有研究的主要特点

以上文献,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表现为以下特点:范围较宽,领域较广。首先,其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等诸多方面,领域较宽,且每一方面皆有细化研究。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畛域颇广,涉及文献相对较多,涵盖了多个视角、多种维度。例如,《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e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新探》等。研究结论相对充足。虽然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存在分歧,但就大部分问题都达成了共识。例如,学者们皆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理论与实践意义。诚然,目前关于该学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仍需注意研究中的亟需改进之处:其一,研究成果的质量有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但研究成果大多发表在一般刊物、一般大学、学院学报或为硕博论文中,发表在核心期刊,如《中国教育学报》《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课教学》和CSSCI期刊上的文献较少。譬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接受心理的研究成果主要为硕士论文或者主要集中于《高教论坛》、《高教期刊》等一般文献,而发表在《思想教育研究》、《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的文章仅有12篇。其二,研究对象比例失衡。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高校、大学生与硕博研究生,而对中小学生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例如,首先,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来源,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发现在总数为86篇的文献中,关于硕博士生、大学生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文献多达21篇,关于中小学生及中小学校的研究则寥寥无几,仅有《网络时代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析》1篇。其三,思辨研究多,实践研究少。笔者在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来源,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关键词进行普通检索而出的100篇文献中,从理论层面进行论述的共有75篇,从实践层面进行论述的共有16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综述共有9篇。大多数学者都是基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而对实证研究成果较少。其四,缺乏追踪研究。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来源,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主题词进行普通检索,发现仅1篇的作者有88人,占作者总数的88%,发表2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仅占总数的12%。由此可见,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持续性与实证性欠佳。

2、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现状,笔者认为,我们还需完善以下几方面:其一,进一步构建和充实学科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需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的相关理论,学科的整合性和系统性还需增强。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对基础理论进行分析、概括,整合和创新,培育能充分反映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创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容的新理念,建构适应时代变迁的学科理论和内容体系。其二,增强实证研究。此学科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研究者要加强实证研究,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应面向社会,放眼未来,研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出现的各种现实状况,这为该学科提供了很多课题,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其三,强化专业队伍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关键,我们要依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重视拓宽学科资源,培养后备人才队伍。首先,针对教育者,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相关知识、操作能力的培训,使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融会贯通。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者尚缺乏深入地协作和沟通,大多数专著是由独立学者出版的,存在学科封闭问题。因此,需要强化研究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研究人员的协作,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有后备力量和强劲动力。

作者:田悦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