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远程教育助力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远程教育助力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远程教育助力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建设

2020年党的四中全会在教育领域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终身学习通过知识的及时更新促进个人成长,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加活跃、民主、友好的公民社会[1]。终身学习突破了学历教育的范围,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使学习不仅仅发生在学校教育中,也包含学校后的教育,学习成为每个人都可以享有的权利。中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对于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人群,依然有一部分适龄人群没有接受高中及高等教育。2019年,我国高中的毛入学率为89.5%,这说明有10%的适龄人群没有接受高中及之后的教育。2019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51.6%[2],这说明依然有将近一半的适龄人群没有接受高等教育。如何为这部分人群提供学习机会,是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建设中面临的挑战。这部分人群以成年为主,并且有自身的工作,在应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不及时补充新知识和技能,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本文认为远程教育可以为这部分人群提供新的受教育机会,既满足学习者对知识的需求,同时兼顾学习者自身的特征。远程教育在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建设上有如下优势。

一、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

远程学历教育层面,2018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通过网络教育毕业的本科和大专学生数量达到194.92万,通过成人教育毕业的本科和大专毕业生总数为217.74万,网络教育和成人教育毕业生占到当年同等学力毕业生总数的35.39%[3]。现阶段,成人教育也主要通过远程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远程教育为很多有意愿继续接受学历教育的人提供了新的渠道,使其再次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提升学历的机会。远程非学历教育层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在线教育的应用也呈现爆发式增长[4]。如此庞大的规模是线下教育难以达到的。非学历教育满足个体在日常实践中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缺乏,同时又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工学矛盾和生活压力,学习者可以选择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习方式更为灵活。现阶段,利用手机、电脑等移动媒体,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符合非学历教育的学习者,也逐渐成为民众新的学习方式。

二、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

终身学习存在实践的困难,在于对象更多是已经工作的成人,这部分社会人群的学习受到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难以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现代远程教育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尤其互联网技术,个体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如慕课,通过对知识的碎片化,结合到具体的教学安排中,并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特征,保障了学习的灵活性。远程教育对学习者的自主性提出很高的要求,这同样也是终身学习所要求的。与线下教育相比,远程教育依靠学习者自身督促和平台考核规则进行教学。借助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和安排,如定期考核,定向交流,保障了学习者的自主性,也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三、开放的学习资源

终身学习要为有需要的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则可以实现开放的学习资源。传统线下教育的教学资源仅仅限于纸张传播、音频传播,但是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全球各个地区的知识都可以呈现在网络的平台上。如美国三大慕课平台,Coursera、edX、Udacity上传的公开课、课程材料,国内的学者也可以下载学习。国内学堂在线慕课平台上面的中国课程,国外的学者也可以登陆学习,这实现了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任何有需要的个体只需要打开电脑,连入互联网就可以学习。在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上,必须考虑到远程教育作用的发挥,尤其远程教育在群体规模、灵活学习方式及开放学习资源上的优势。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远程教育也应该做好如下三点。第一,将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融入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中。尤其针对远程学历教育,通过远程教育获得学历仅仅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更应该让学习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可以在学历教育之后继续学习。第二,提高远程教育的认可度。远程教育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次要的、质量低下的、不得已而选择的教育类型[5],在社会声誉上也低于面授教育。这不利于远程教育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认为远程教育不应该作为面授教育的对立面,而应该是以学习者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方式,与面授教育相互补充。第三,完善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有研究指出,远程教育依然可以取得与面授教育同等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6-7]。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好的教学设计,远程教育不应该单纯考虑学生数量规模大的优势,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功能实现对学习者定制化的教学设计,既考虑到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同时又可以保障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5-21)[2020-06-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4-28)[2020-06-25].

作者:王亮 单位:清华大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