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认知心理学下的观众对影视声音认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认知心理学下的观众对影视声音认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认知心理学下的观众对影视声音认知

【摘要】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认知心理学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这种心理学的新思潮、新范式和新研究取向已经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主流,相关研究几乎渗透到各个领城。影视中的声音主要有人的声音、音效音响、背景配乐三类,在人们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视听元素始终作用于观众的身心。本文在认知心理学中对心理过程的阐述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电影声音之特性来整理相关问题,力图最直接地体现电影声音的心理过程。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影视声音;观众认知

认知心理学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的心理学分支,通过对注意、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的认知,对人们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最终使人们产生情绪和新的认识。本文将通过这些角度,探讨影视中声音的作用以及观众对影视声音所产生的认知。

一、影视声音与观众的感知觉

感觉是感受器官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通过大脑中的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反映的一种体现,它主要包括了视、听、嗅、味觉以及皮肤触觉和心理感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之上,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人们接收信息,首先通过感觉对其形成初步认识,再将其加工处理,形成有意义的知觉。依据人脑认知的物理特征,可将感知分为空间感知、时间感知和运动感知三种。空间感知用来处理外界信息的大小、距离和方位,时间感知用来处理信息的顺序,并判断信息是否连续,运动感知则用来处理信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移动、变换等。在人们观影过程中,屏幕画面为观众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知觉提供视觉基础,影视声音帮助观众形成这些知觉感受。

(一)声音的空间感知德国电影理论家、心理学家爱因汉姆曾表示:声音所产生的空间幻觉的深度,是画面所达不到的。影视中的音乐和音效音响能够通过音量、音调、方向、频率和反射等因素帮助观众对画面的物理和运动空间进行判断。例如,当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听到由远及近的脚步声,随着人的走近,声响也逐渐变大,这正是影片声音创作者基于“多普勒效应”,对声音音量、频率等因素进行处理,使得观众在画面和声音上同时感觉到人在走路的过程。此外,声音也常常利用反射帮助观众感知空间的大小,如一个人在空旷的房间里和在热闹的商场里说话,声音的反射是不同的。同时,声音不仅能够使观众感知到空间的广大,有时候也能缩小空间,将受众注意力集中到一定区域。例如纪录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和央视纪录片栏目《动物世界》,观众在观看有关动物的影片时,常常会因为一些动物发出的叫声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动物身上,对空间的感知反而缩小了。因此,影视声音的空间感知基本上意味着可以通过声音确定故事空间,特别是在外层空间,其空间效应为观众确立空间感知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声音的时间感知在观众观看影片时,观众的时间感知会受到片中声音和画面相互作用的影响,从而改变观众的心理节奏。例如,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有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时又觉得很慢,这就是影片通过声音和画面的共同作用,让观众产生了时间上的幻觉。观众的时间知觉可分为以下两种:物理时间知觉及心理时间知觉。首先,物理时间知觉指的是,电影情节的固定时间随着正常的叙事会有所改变。比如,一部影视作品当中的情节、画面和声音的节奏,以及画面和声音合成后的节奏,都能够形成物理时间知觉。其次,观众从主观上来判断电影剧情的时间变化,可称为与前者相对的心理时间知觉。除了视听可以直接生理刺激主观上的时间判断之外,许多心理因素也可以影响到它。举例而言,影片《罗拉快跑》(RunLolaRun)第一段,由于罗拉狂奔过程中有许多突发事件,使观众觉得这一段落的时间并不长,其中,快节奏的音乐一直影响着整部电影的节奏,而在罗拉不跑的情节中,重低音的鼓点依然在保持节奏的连续性和时间的紧凑性。此时,观众的心理时间全然随着音乐时间变化,这与电影故事的时间并不直接对应,而是声音对其造成了影响。又如,在荣获第7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影片和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韩国电影《寄生虫》中,影片的最后,男主人公在一段优雅缓慢的交响曲中,进行了残忍的屠杀行为,但在观看的过程中,由于音乐的作用并没有给观众心理上带来刺激激烈的感觉,将人物残忍的屠杀行为进行稀释,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错觉,这也是声音对观众心理时间知觉的影响。

(三)声音的运动感知声音的运动感知主要是由声音变化和图像的结合所产生,越来越成熟的多声道立体声技术能够反映声音运动的特点。例如,当声音从左前声道输出时,音量逐渐减小,与此同时,右前声道音量增大,观众会产生声音从左前到右前的运动感知,仿佛声音在左右移动。同理,每个声音通道都能产生不同方向的运动感知,以达到环绕音的效果。但是,若出现声音的运动轨迹与画面中人物的行经路线相反的情况,就会使观众产生错位感的幻觉。当然,制造公众幻觉有许多常见的方式,例如声音平行蒙太奇处理,从心理角度来看,这意味着通过视觉和听觉位置的错位来制造幻觉,从而使观众判断故事的情节。

二、影视声音与观众注意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基本作用是对信息进行选择,人们常说的“不出戏”就是要观众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它可分为选择性、持续性及分配性的注意。

(一)观众的选择性注意影视声音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调节受众注意力的指向,也就是控制观众的选择性注意。当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有些时候更注意画面,有些时候更注意声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众的“跨通道注意转移”。影片中的声音常通过响度变化实现观众的“跨通道注意转移”。当创作者希望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上时,往往会将解说词、旁白、独白等人声和配乐的响度比例减小,这样音效的比例就相应增大。当观众受到音效刺激时,会不自觉地去寻找音效的声源,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画面上。反之,当创作者希望观众将注意力转移到解说上时,会将比例调大,就会使得观众视线追随画面上的字幕。

(二)观众的持续性注意电影的配音可使观众注意力得以维持。以纪录片为例,首先,解说词和同期声在纪录片中往往涵盖了大于画面的信息,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需要更加注意才能接受和理解其内容。通过“认知资源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不同的认知活动,需要人们保持不同的注意。刺激和处理大脑的需求愈繁杂,对认知的资源之使用就愈多。相对于纪录片画面,观众在处理解说词信息时需要更复杂的信息加工,因此解说词能够帮助观众维持注意力。其次,影片中的音乐也能够维持观众注意力,创作者们在影片中常常采用音画平行的方式达到保持观众注意力的效果。音乐本身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当画面进行空间和时间转换,音乐仍然保持原有节奏和旋律时,观众会因为音乐的连贯性对段落的理解进行延续,从而保持对画面的注意。如纪录片《揭秘731部队》就采用了这种音画配合的方式。影片在介绍731部队进行活体实验时,尽管画面在旧照片、景物空镜和人物采访间不断切换,但是音乐一直保持着类似悬疑电影的紧绷感,观众不自觉地根据音乐的延续保持对画面的注意,一步步加深对事件的理解。

(三)观众的分配性注意影片中的音乐能够辅助画面完成分段,这是音乐分配观众注意力的结果。影片创作在表述不同时空时,会运用画面的变换来告知观众一个事件或一段时间的结束。这时候,影片的音乐创作者往往采用音画对位或平行的方式运用音乐的变化,来帮助观众理解画面变化的意图。当影片中画面渐隐或渐现,紧接着转换到另一个场景时,音乐同时淡出并重启章节,受众的注意力会出现转换,不自觉进入到对下一个事件或下一段时间的理解中,然后对受众的注意力进行再分配。

三、影视声音与观众记忆

记忆是一种积累、存储个人经验数据的方法,即为信息处理领域对从人脑外部获得的信息的编码、解码、存储以及恢复。影视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还要着重把握观众的感知觉经验程度。在观影过程中,除了依靠观众的感知觉经验程度外,还利用影视的视听语言刺激观众的感知来认识外部世界,从而影响观众的记忆。在观影过程中,观众根据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声音产生的作用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整个影片的情绪感受可能更为感性。比如声音的节奏过快,会产生紧迫感和兴奋感,过慢则会产生无力感等等。人们可以一边调动自身记忆存量,一边扩大联想的范围。“移情理论”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详细的回答,并指出“内在情感和外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直观的和特殊的。”比如看到了某处情节后,会想起自身经历,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或把自己代入其中角色来理解,让自身入戏太深等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移情”心理。同时,观众和影片创作者,或是同片中人产生“共鸣”心理,这都在使观众记忆复苏。

四、影视声音与观众思维

思想是语言、形象或行动的体现,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或间接认识是理解的延伸与进步。人们常常用直觉的形象来思考事物的外表。从事物的表象特征的角度看,第一印象占有重要的比重。想象是与表象最为相关的一种认知活动,它是一个改变现有形象、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而想象对电影及录像的制作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声音也具有表象的作用,并通过某些特征为公众创造了一种想象的空间。例如,《让子弹飞》中有如下片段,张麻子在枪杀冒牌麻匪之前,背景音乐是轻快的,给人的感觉也是较为轻松幽默的,如果镜头不在他开枪之前给他手中枪支和冒牌麻匪脸上表情骤变的特写,观众也许就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后面的故事情节的感染力不断增强,这是因为观众开始进行脱离于声音表象所产生的氛围的想象,而想象产生的紧张情感与轻快的声音之间形成了强烈对比。许多影片中通过人物说话的速度与特写镜头的结合,以及音乐节奏快慢的变化,给观众提供了想象空间。

五、结语

观看电影电视逐渐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的主要消费行为,影视创作者应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着重把握观众对影视的理解,进行作品的创作。而影视声音的巧妙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影片效果,作用于观众心理,产生独特的观影体验。以认知心理学的视角谈影视创作,将观影过程看成是某种情绪的认知过程,在帮助创作者把握观众心理的同时,也有助于观众产生更好的观影体验。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4]林大悃.影视录音心理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5]M•W•艾森克,M•T•基恩.认知心理学[M].高定国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翁天羽.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浅析纪录片中的声画关系[J].中国电视,2017,(12):67-70.

作者:甘俊伟 单位:扬州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