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5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5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5篇)

第一篇:幼儿钢琴教学中音乐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分析

【摘要】音乐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以及发展规律的学科。幼儿由于其自身特点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这些特征与幼儿的钢琴学习有着重要的联系。学习钢琴是一件长期的、枯燥的、辛苦的工作,在幼儿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每一个音符、每一点成长都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老师的精心培养。老师要因材施教,正确定位幼儿钢琴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育人成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学;幼儿钢琴教学

一、幼儿钢琴教学的现状

音乐属于情感教育,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幼儿的音乐情感,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情商。有关调查表明,只有高情商的人才可能成为高智商的人。因此可以看出,音乐可以培养出高智商的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望子成龙已成为现代家长普遍的教育心态。目前,钢琴热逐步在社会上兴起,幼儿钢琴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从现有的幼儿钢琴教学定位来看,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教学目的性太强。许多家长以及老师在培养幼儿时总以成为音乐家、钢琴家为目的,过分注重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幼儿的审美与情感的开发,甚至让幼儿失去了本应该拥有的快乐童年。笔者在指教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幼儿在练习钢琴时的无奈与厌烦情绪,甚至会出现过激的厌学情绪,这样的钢琴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这些问题的出现进一步说明了无论是何种教育,都必须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切勿拔苗助长,好高骛远。

二、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后,我国也进一步修订了钢琴教学教材,以适应更多年龄段的钢琴学习,体现了以人为主的音乐教学核心。目前,我国的幼儿钢琴教材比较浅显易懂,适合幼儿年龄段的学习。教学中的技巧练习则融入到可以理解的曲调当中,结合耳熟能详的儿歌、民歌等,基本上满足了幼儿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但这仅仅是基本,要想进一步提升钢琴教学质量,进一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使其产生钢琴学习兴趣,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心理学以音乐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交互行为为研究对象,以音乐教学中的各种心理现象以及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心理活动。由于幼儿钢琴教学属于一项非常专业、非常特殊的学科,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如果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通过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全面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非常重要。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音乐不但可以舒缓压力,也能陶冶情操,使人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对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可以将人们最浓厚的情感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审美快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同样要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到这种美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下,沉重的文化课使学生压力倍增,而钢琴学习则为孩子带来了最快乐、最愉悦的时光。教师应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创设适当的情景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寓教于乐,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杜绝不良情感的产生,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育心理学中,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幼儿钢琴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幼儿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幼儿钢琴教学中,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一些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手法,调动幼儿的感官,从而激发起创造性思维。老师经过正确的引导让幼儿在感受音乐之后能够主动地表现音乐,通过创造性思维学习音乐,学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三)有利于实现育琴育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就是育人,同样,幼儿钢琴教学的目的也应该是“育人”,不应仅仅局限于“育琴”。作为音乐教师,也要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发展个体的同时激发其创作能力,形成一种学习激情。这种激情不但有助于音乐学习,更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增添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只有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另外,还要培养幼儿坚强的毅力,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帮助幼儿解决难题并完成各项音乐技巧的练习,充分利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创设多种教学模式,实现钢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蓉辉.论钢琴教育活动与学生情感发展的内在机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06).

[2]赵阿光.钢琴教学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作者:朱婕 单位: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第二篇: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对我国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性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本身的学习需求,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

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是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具体实践。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上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的知识进行帮助学习的教学理论。

一、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影响

1.教育目标。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对教学改革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且心理健康的人才,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家着眼于学生自我的创造性,大力主张学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最大化地实现和培养创新性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人的个性发展,以独特的视角认识自我,以此来协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突破自我潜能。另一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新的主张,他认为:教育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变化和清楚如何学习的人才。基于该教育目标,可以培养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才。

2.教育和教学的有效性。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家提出,教育和教学是否有效与以下五个因素有关:第一,要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充分理解。第二,要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采纳学生真实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该因素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等。第三,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积极探索学习材料对个人的重要意义。第四,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态度品格。第五,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强调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的过程感受到了知识的丰富内涵,并进行主动探究、创新等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是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理念。该理念的具体实施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潜力,在信任的基础上,尊重和支持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将“学生”这个主体作为一切行为的前提;二是教师要与学生一同学习,老师在学习过程中是教授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者,双方共同分担整个学习过程,老师应该对学习效果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全面、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将自身经验融入学习;四是鼓励学生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或学习方案,支持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五是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出愉悦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六是教师不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要积极发挥启发、引导和协助的作用,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要求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研究有助于促进学习的学生情感,使学生不仅仅只是认知主体,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转变。

1.启发与传授相结合。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积极的心态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创新,以及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要摒弃传统的“灌输”方式。因此,教师应将启发思维与理论知识传授进行巧妙的结合,二者对于教学改革的重要程度是一样的。为了使启发与传授的结合更加紧密,教师要具备以下基本素养: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感受、要有角色互换的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学科基本功底扎实,以及掌握多种课堂教学技巧等。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强调人的主观作用,重视人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极为重要,鼓励学生进行不断创新和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取得智力和能力的共同发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营造融洽轻松的课堂氛围,通过设置不同的课堂情景,将学生带入不同的学习环境,以此促使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此外,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的兴趣点为根本,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发扬“好奇心”的精神,敢于和善于质疑权威,学会放弃自己的错误想法,在实际体验过程中进行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随着基础教育课改的稳步推进,似乎已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就目前来说,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还是以考试为主。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主张这种以考试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属于“外部评价”。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倡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其本质就是让学生自己承担自己在学习方面的责任,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自主、有效且更加持久地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活动中来的热情,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评价,从而建立合理且有效的学习评价体系。在学习评价时,教师必须做到:一是加入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二是体现开放性的学习评价;三是在评价阶段要注重反馈性;四是学习评价突出科学性和公平性。

三、结束语

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也存在其发展的局限性,其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忽视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等。因此,我国在教学改革进行的过程中,要客观对待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改革的影响,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借鉴其中优秀经验,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尚金梅,张大均,马小又.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6

[2]李玉红.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学改革[J].理论界,2006

[3]伍新春,冯忠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作者:任静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第三篇:数学教学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应用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情感培养的教学活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熟练运用心理学原理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激情的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功地诱导主体积极有效地投身于本课程的学习活动、完善学习过程、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是每个任课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同时也反映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所以掌握与应用心理学,是现代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熟练运用心理学原理是至关重要的。

一、应用心理学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应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巧妙利用好激发兴趣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学中求乐、学中求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引起师生间的思维共鸣。力争创设从学生实际出发,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口语表达要做到声情并茂、妙趣横生、精确易懂;教学手段上善于通过实例、演示实验、信息技术等手段化抽象为直观;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和渗透发散,消除学生的基础障碍;善于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情感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引起师生间的思维共鸣,其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二)运用情感的调节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适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组织效能,而不适当的情感会产生消极的瓦解作用。根据这一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激增的今天,“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量大接触面广的当代学生的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人体的各种器官,扩大信息接收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增大教学容量,增强学生的新鲜感,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形象化、具体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思维,培养兴趣,从中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学科间的综合能力,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三)运用情感的强化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盖杰和伯纳在“教学心理学”中指出:“对教师来讲,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扬按随着某种行为的频率增加”。过多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挫伤学习的自信心。从事物发展积极面入手,对学生取得点滴进步,特别是大多数同学老师均以为差的学生给于热情鼓励,给以及时肯定表扬,换取了学生心理上亲近,感情上融洽,他们把老师作为知心人,肯讲心里话,提高了学习劲头,终于达到了合格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任何对学生的讽刺,挖苦,歧视,冷落,都会挫伤他们自尊心,窒息刚燃起的求知之火,直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所以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一点,从事物发展积极面入手。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享受成功喜悦,稳定自身须要。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局限的,若超越了,会使学生对自己以往努力产生怀疑,降低兴趣,反之,思考性不强,难理解或须分析的知识点不高又缺少直观实验相配合内容,使学生感到乏味,所以备课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要运用典型范例,指导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重视课堂环境的情感渲染,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上进心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决定了课堂活动为双边活动。数学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以极大热情创造条件,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对回答错误的要以耐心、平和的态度纠正其错误,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观点讲出来,让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充分说理,取长补短,印象就深刻了。同时,课堂上设疑要注意技巧,因人设疑,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继续有效应用心理学了解学生,针对实际,讲求实效,重视情感教育,便能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刘文光 单位:延川县中学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分析

【内容摘要】教育心理学是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一门课程,缺乏理论性、注重实践性是传统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特点,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教学需求,需要对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改革进行有机结合。建构主义与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理论指导。本文将分析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现存问题,并探索如何对教育心理学课程进行有效改革。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教育心理学是各类高等院校师范教育类专业的必修课,并且是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在中小学教师基本的师范素质考查中的重要课程。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训练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原理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具备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心理素质。但是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问题。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与课程中存在问题。我国现在使用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实际服务,其二,偏重研究基础。我国过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大部分以面对教育实际为出发点,认为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规律和现象都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教育心理学的教材通常是从基础知识、技能培养、思品教育、审美水平、个别差异等方面进行组织,这样,实际上教育心理学就失去了其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科价值。随着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并且传入我国学术界,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为充分体现其学科的心理学特性并突出本学科的科学特性,走向了学术的另一个极端,即重视在实验室里的研究,相对忽视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需要,使得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接近。

(二)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问题。教师在课堂进行讲演是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长期采用的方式。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往往要涉及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合作学习与探索、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等主题,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又常常是教师拼命说,学生拼命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心理学的绝大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纸上谈兵,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此外,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评价一直采用笔试考试的形式进行,而考试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对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考查。在此种教学方式下,考试前临时突击,考后全部忘掉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充分发挥创新、创造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没有提升作用,对高等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极大的阻碍。

二、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学习特点、规律和条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学习理论与教学、教学心理与教师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发展与教育”主要是阐述维果斯基、皮亚杰、柯尔伯斯等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般学习心理”涉及到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学生的生理机制等问题;“分类学习心理”会涉及到建构知识体系、学习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式、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和促进以上方面的条件;“学习理论与教学”部分主要是关注基础理论知识,压缩旧理论的部分,突出新的理论和观点;“教学心理与教师”主要涉及到教学的设计、个别差异、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育。学习与教学心理在整体上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在结构上,课程互为一体。

(二)重视实践操作。解决教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进而达到提高学习和教学质量的目标。所以,教育心理学的主题应该是问题解决、学习态度、知识学习、动机激发、态度与品德等内容。例如,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能通过组织系列直观、概括的活动能将简单的知识有效地掌握,也要对知识如何整合、概念如何产生等重点问题重点关注,对高级知识、高层次的学习过程和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给予充分的关注,并放在一定的高度。在“动机激发”中,对如何运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对动机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发是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例如,根据成败归因论组织进行归因训练,根据自我效能的相关理论进行自我形象的提升。在“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品德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要对社会规范对个人品德内化的过程和相关的理论进行相关的说明。此外,以上各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有教育实际案例的支撑,编写相关的思考题、案例和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中真正具备实践的基础,对理论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三)更新教学内容。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向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知识自主建构中的作用,在强调“教材”的同时,也要成为“学材”。对于“学习心理”、“品德心理”和“心理发展与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加强。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必须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研究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对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心理发展理论和教育的深层含义做充分的说明和阐释。同时,需要全面了解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从而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方面,要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要介绍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之下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在个别差异的部分,需要主要介绍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学习方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有所涉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学生”和“学习”,从而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学习过程和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达到不一样的水平。

(四)对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将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涉及到一些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时,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中来,通过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质疑和讨论,促进学生的理解。课堂的教授应该倾向于精讲,对有关主题的内涵和逻辑的联系要有重点地突出,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

(五)小组合作探讨与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并且运用知识,例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社会规范的内化等问题的探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讨知识,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结果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实际操作过程中,个体要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独立的探讨,进而对相关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学生之间可自由结组进行讨论,每人就相关主题的看法的观点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合理的培养。教师的最后总结和概括,保证相关主体理解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从而保证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类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其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为其他课程日后的改革提供经验与借鉴。要重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也需要师生的配合、任课教师的整体综合协调,从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董杰.再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2]肖朗,范庭卫.美国教育心理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应用———中外学术交流的视角[J].学术交流,2010,7

[3]唐燕儿,魏旭阳.“微课”的优势与发展———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作者:沈承春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以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简要地阐述了教育思想的主要观念,详细地分析了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成效,揭示了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教学改革探究的重要性。此外还深入地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做好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工作,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顺利完成,并有利于提升对学生学习效果,以期以本文对教育心理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探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究

教育心理学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心理学现已成为各类高等院校中的专业必修课之一,目的是在于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技巧和基本知识。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课程中,学习教材每在5-6年才会更新一次,进而导致学生学到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落后,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成效,极其不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竞争力的提升。由此可见,针对高校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全面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和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使用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和课程讲授都以是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的,一是着重强调实际教育服务,过去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大多都是以实际教育为起点,都一致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心理上出现的种种现象都是教育心理学的探讨的对象,所以现目前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大部分都是从基础知识、审美特征、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来进行组织开展的。因此这样就失去了对教育心理学其本身教育价值和学科价值。二是偏向对基础的研究讨论,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和课程核心内容主要以对知识的表象与获取为主要核心,结果导致认知心理学和探究主题的反复交叉,进而忽视了对教学的实际需求。这两种问题的出现不仅限制了教育心理学自身的发展,也导致教育心理学难以对教学本身实践运用起到有效的教学作用。

(二)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国教师长期采取演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重结果轻,注重理论知识且轻于实践运用。但往往在实际课程中,授课教师在不断的讲课,学生在拼命的记,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对于心理学来说,这种书面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来讲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反而不能让学生充分的掌握心理学教学知识,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也起不到有效地作用,也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此外,我国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一直是采用的笔试考试的形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考生在考试前拼命学习,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反而对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改进课程结构

在对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途径中,首先是需要对课程的结构进行改进的。改进课程结构就是对教学重点进行调整。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心理学这方面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对人才的能力关注。因此,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途径中,高校教师也应将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的教育”上面,主要因素在于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心理学教育,如何培育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有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学习心理、心理学的教育这两个内容展开教育,实现对课程结构的改进,才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课程中,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学习教材在5-6年才会更新一次,很多社会上比较先进的教学知识无法从教材中体现出来,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育心理学教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高校教师应把教材内容及时的做进行更新,应与社会中较为先进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并详细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学习知识进行科学整理和合理的筛选,这样才能保证知识对学生有一定的作用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注重实践操作

教育心理学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升学习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育心理学中应该是解决问题、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动机激发、品德态度等部分内容。比如:在“动机激发”中,如何把现有的成功案例对动机进行有效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成败因素中如何进行原因总结,通过自身的效能进行自我形象的提高。在“知识学习”中,需要通过直接、概括将简单的知识有效的理解。在“品德态度”中主要涉及的是品德学习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并且要对个人品德规范和相关论述中进行说明。

(四)教学中体现教学情境

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教师应采取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后在提问中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和理解程度,教学情境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思维方式。因此,老师应把自己从传授者变成引领者,在上课过程中给教学创造情境,准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开展学生小组讨论,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是高等院校最主要的课程之一,探究教学和课程的改革只是为了其他课程以后的改革创新提供方法和经验。心理学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进行综合调理整治,师生之间实现积极配合协调,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大顺.高师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河西学院学报,2009,04:105-107.

[2]汪玲.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探究教学构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4:4-6.

[3]沈承春.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0:162-163.

[4]钱云祥.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尝试[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03:48-50.

作者:吕娜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