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音乐节奏界定在音乐心理学中的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音乐心理学研究中,对音乐要素研究一直是关注热点,而在诸多要素中,对“节奏”这一要素研究一直存在一定空缺,并且从已有研究来看,许多研究都存在对节奏界定不明情况。本文主要对与“节奏”意思相关和相近的词进行解释,并对各个要素在音乐心理学研究状况做梳理,意图能对节奏研究产生一定积极意义。
【关键词】节奏;界定;音乐心理学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音乐诸多要素中,节奏是最能体现音乐时间维度,并且不可缺失,如许多非洲音乐便只有节奏部分,没有音高存在,并且许多不同音乐类型和音乐风格也是通过时间维度变化来加以区分。根据目前已出版音乐理论书籍,节奏概念较宽阔,除了包括音时值和强弱外,还包括了节拍、节奏型甚至速度概念;而根据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对节奏概念持有的观点种类较多,且更多在讨论“节奏”和“节拍”两个词,而在讨论过程中通常采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节奏。在音乐心理学研究中,“节奏”概念则相对小了,研究者更多是从音乐时间研究出发,节奏则只是音乐时间研究一部分。接下来,本人将对节奏的诸多要素进行简述,并与音乐心理学中音乐时间研究中关注点进行比对。
一、节拍
节拍是节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学对音乐要素研究中最为常见和普遍一种。节拍是乐曲中强弱拍按照一定规律循环,这点在音乐心理学研究中界定一致。节拍中包含了单位拍和拍的强弱关系,单位拍即为每小节中被平均分为的几个等长部分,拍的强弱关系则决定了节拍种类。根据小节内强拍数量,常见节拍大致有单拍子(如2\4拍)、复拍子(如4\4拍)、混合拍子(如5\4拍)、交错拍子、自由拍子等几种,其中单拍子和复拍子最为常用,古典音乐首当其冲,现代音乐创作中除了单拍子和复拍子,混合拍子、交错拍子等也较为常用,而我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歌和戏曲中,自由拍子和混合拍子也较为常见。在音乐心理学研究中,节拍是知觉研究中的重要变量之一,其中,单拍子最容易被分辨和识别,并且二拍子比三拍子的成绩更好(Drake,1993),而相比较混合拍子,复拍子则更容易被分辨,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复拍子强弱规律比混合拍子更加明显(蒋存梅,2016)。研究者发现,被试在强拍上的节奏再现成绩要高于弱拍(Patel,Iversen,Chen,&Repp,2005),并且对强拍位置上的音时长变化更加敏感(Repp,2010),这可能与动态注意理论相一致。节拍对情绪也有较大影响。四拍子的节奏与人生活节奏相吻合,容易激发人积极情绪,并且对被试的消极情绪有一定调节作用,而三拍子节奏则容易打乱人生活节奏,容易削弱人积极情绪。
二、重音
重音在节奏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音乐中,重音可以改变节奏结构,对音乐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影响音乐情感表达。抛开音高影响,重音常见的主要为以下三类,一是节拍重音,即上文中说过的小节内强拍,每个小节中至少有一个强拍为小节的第一拍;力度重音,即人为给某一拍添加力度记号使其成为强拍;长音重音,这种重音通常是通过音的长短来改变,例如切分音,通常来说开始的第一个音应该为重音,由于切分音中间的音较长成为重音,因此改变了整体强弱规律。不同类型的重音是可以共同作用于音乐的,例如,在同一小节中添加重音记号,使其与节拍重音不一致,则会打乱节拍中的强弱规律,瓦解节奏的整体结构,改变音乐情感表达。在心理学研究中,重音并没有单独拿出来讨论,而是与节奏和节拍研究中一起讨论,节拍方面,上文中的强弱拍位置与节拍重音相关;节奏方面,研究者根据强弱规律的明显程度将实验材料分为简单节奏、复杂节奏和模糊节奏,并且发现相比节拍强弱规律明显的简单节奏,节拍强弱规律不明显的复杂节奏和模糊节奏的再现正确率较低(Grahn&Brett,2007)。节奏对情绪的影响与期待心理有关,有节奏的知觉和产生方面的研究表明,期待可以使个体更快更精准的识别节奏,重音则是最明显影响因素。重音出现位置会使人产生不同情绪,若重音出现位置与听赏者所期待强拍重音位置相同,满足了听赏者审美要求,则会产生正性情绪;若重音出现的位置与期待出现的位置不同,与听赏者的审美需求不一致,则会产生负性情绪。而在听赏者对原有的节奏重音产生审美疲劳、期待原有心理惯性被打破是,则会出现相反情况。
三、节奏型
在音乐学上,节奏型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由几个相同或不同的时值组成的一个固定结构组合,其中的时值长短和强弱关系都进行固定,在音乐中一般来说会直接使用并反复出现,这是狭义节奏型理解,并且在音乐中如果对节奏型中时值的时长按照比例进行延长和缩短而不改变整体结构,也可以称为是该节奏型变形。在音乐心理学研究中,节奏被界定为音符或者休止符在时间上的组织和呈现,是一种长短固定的整体结构如“长-短-短”像前八后十六一样结构(蒋存梅,2016),与节奏型的定义有相符合的地方,然而在实际的研究中,节奏则更多形容的是实验材料中包括了重音位置、节奏型、强弱拍子等一系列要素的整体组成,这点与音乐学上的定义存在差异。四、速度与密度速度音乐的四大基本要素之一,通常用来表示乐曲的演奏的快慢程度,单位为bpm,即每分钟的拍数,常用的表示节奏的术语如快板Allegro(110-132bpm)、中板Moderato(86-97bpm)、行板Andante(73-77bpm)等。从速度与节奏的关系来看,速度其实与节奏并无直接影响,因为速度是乐曲整体演奏快慢,即节奏整体演奏快慢,无论快速或慢速对节奏的整体结构其实并无影响,只是会影响乐曲或节奏的情感表达,所以其实节奏中并不包括速度的概念,然而在这里提出是由于大多数人对速度与密度混淆。速度是音乐心理学上对音乐要素研究的一个关注点,从知觉角度而言,速度对音乐知觉有较大影响,特别是音乐时间知觉,研究表明,慢速的音乐比快速的音乐更容易被知觉(Samsonetal.,2001);另外,速度对情绪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Bruner和Gordon(1990)的研究表明,快速音乐比慢速音乐更容易令人愉悦和兴奋;黄卫平(2007)研究也表明,不论调式大小和拍子类型,不论调式和拍子的组合水平,乐曲的速度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非常显著,慢速的乐曲易于诱发大学生忧伤、悲哀、烦躁和愤恨等消极情绪,快速的乐曲大多导致大学生愉悦与兴奋等正性情绪。密度可以理解为单位时间内的音的密集程度,大致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单位时间内发音点的数量,二是单位时间内节奏型的数量。密度会影响音乐的紧张度,一般来说,在速度恒定的情况下,节奏的密度与音乐的紧张度是呈正相关,即发音点和节奏型的密度越大,节奏紧张度就越强,反之,节奏紧张度就越小。很多人对速度和密度有混淆,单位时间内,若音的组成密度比较大,即音数量多,就会给人以“急促”感觉,例如把单位拍内有8个音的材料和单位拍内有4个音的材料演奏效果进行比较,就算速度均采用快板,人听起来也会觉得单位拍内有8个音的材料更加急促,从而有节奏快感觉,然而实际上只是节奏密度较大而已。在很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把密度归结到速度中进行研究,如“速度相同的前提下节奏比较快”就是在强调密度;也有部分研究中并没有注意控制密度问题。综上所述,节奏与诸多要素有关,是包含了节拍、重音、节奏型、密度等诸多要素的一个笼统的大概念,而在目前的音乐心理学对音乐要素的研究上来说,节奏定义运用仍然存在一定模糊性,并且对节奏材料选取和运用上都存在一定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音乐节奏与情绪的关系研究上还存在一定空白,对音乐节奏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同时,研究者在研究中应该更加注意节奏界定问题和实验材料选取,增加研究科学性和严谨性。
参考文献:
[1]张巍.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节奏结构力与动力若干问题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9.
[2]蒋存梅.音乐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3]李梦婷.节奏结构对情绪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5.
[4]张巍.节奏理论研究的历史描述[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03):96-108.
[5]张巍.论节奏结构的重音[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02):28-41+4.
[6]张巍.论节奏与节拍的关系———对二者概念的评价与讨论[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01):64-71.
[7]黄卫平.乐曲节拍、速度和调式对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证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3:83-85
作者:姜若梅 单位: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