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设计心理学在微信中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设计心理学在微信中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设计心理学在微信中的应用

摘要:基于设计心理学设计的用户界面能给人带来更好的交互体验,国内用户量最大的APP就是微信,本章将以它的功能设置与界面设计为出发点,分别从马斯洛需求层次设计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7±2原则和莱斯托夫效应、3次点击原则、费茨定律来分析微信在设计心理学中的应用,发现微信在界面中的设计细节,为其他APP的产品设计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微信设计设计心理学设计原则

引言

微信是中国目前普及度最广的即时通讯工具,截止到2018年,微信的日活跃用户量达到了10亿,已经超过了月活用户量8亿的QQ。就连刚刚诞生一周年的微信小程序也有将近60万个并且拥有2亿的日活用户量、覆盖逾100万开发者和2300个第三方开发平台。微信的特点是简洁、易用、好学,即使老年人也可以通过少许学习就能上手,成功的背后自然少不了设计心理学的功劳。下面将以设计心理学角度一一论述微信设计的合理之处。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在微信中的应用

马斯洛需求层次是非常著名的设计心理学,由美国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的论文里提出的。是指人在生活中,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直到生活最高层次的阶梯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一)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指人在最初要首先满足衣食住行,因为这些是人的基本需求,是推动人向前发展的首要动力,如果一个人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就不会考虑更长远的事情。微信从三个方面去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第一,微信在“我的钱包”类目中可以看到微信与“蘑菇街”、“美团外卖”、“生活缴费”、“滴滴出行”合作,通过买衣服、订外卖、日常缴费与线上打车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第二,微信积极发展微店,微店主打人人都可以开店的口号,而售卖的内容更是由广大的用户群体去决定,类目非常广泛,更覆盖了使用者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第三,微信积极扩大线下支付的影响力,微信与众多线下商家联合,通过“扫一扫”、“收付款码”使消费者在线下消费一天可以在不带现金的情况下满足几乎所有需求。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指人在满足生存要素之后提升安全心理要素的阶段。用户在使用手机APP时最害怕隐私泄露和金钱丢失。保护用户隐私是开发者应该做的事情,但是迄今为止有很多不良开发商却以出卖用户的数据进行盈利。微信在保护用户隐私上专门推出了《微信隐私保护指引》并说明只会在用户的同意下才会收集、转让用户的个人信息。在用户使用微信过程中可以关闭“附近的人”、“摇一摇”、“允许对方通过手机号/QQ号搜索到自己”等功能。具体在“朋友圈”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关闭“朋友圈”功能,或者针对部分“好友”进行“对方不可见我朋友圈”等功能设置。如想换手机登录或者登录许久未登的账号也会面临一系列的认证,虽说用户会抱怨繁琐认证,但是无疑保护了用户的隐私并且降低了盗号的风险,避免了用户不必要的损失。微信对手机支付也做了一道道屏障,手机支付是与用户的银行卡相互绑定的,钱财的丧失会导致用户对APP信任感降低,所以微信保护用户的钱包就变得尤为重要[1]。微信里可以设置进入钱包的图形码、支付时又有支付密码或者指纹密码作为支付的一道道保险,,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安全感。

(三)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指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认为,人们在满足安全感之后会追求再上一层的心理感受,人们希望自己有朋友、亲人、爱人等,其中有秘密分享者、有交流情感思想的人,而这一项需求的满足也是微信最初设立的主要功能,也就是即时通讯,人们可以任何时间在微信上进行聊天,分享自己感受,也能通过朋友圈看到好友的动态,相互点赞,形成“快”社交,随着微信的普及,微信的海外版用户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世界上的每一分钟每一秒都有微信电话、微信视频正在进行,使微信变成一个“日不落”应用。

(四)尊重需求

在达到社交层次之后,人们往往希望形成自己的影响力,并从中或得到别人的尊重,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被圈子、社会所承认。微信运动就有这样的效应,通过计步来显示出自己在走路或者跑步方面的锻炼量,好友之间成绩第一名将展示自己的“封面”,并且互相点赞,鼓励和监督对方锻炼身体,步数的计数也可以造成朋友之间良好的竞争。当使用者步数一点点超过其他好友时、被点赞时和获得封面展示时候会有一种被尊重的心理感受。微信的朋友圈效应也是如此,人们晒旅游、秀恩爱、晒美食,当收到很多点赞与评论,心理就会有被认同、被尊重的感觉。微信推出的“跳一跳”也是运用这层理论。

(五)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高层次,自己有独立的解决问题能力,做自己适合做的事情,通过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获得快乐。有很多的人以帮助他人为已任,微信的钱包扩展应用里就有腾讯公益,点击之后会出现很多公益栏目,比如有大病医疗救助栏目那里有一些先天或者后天的疾病患者信息,还有贫困人群关怀栏目能帮他们筹集生活费,有对特殊群体关爱栏目,比如对烈士父母、孤儿、饥饿儿童送去温暖,也有对大自然的保护栏目,比如植树造林、放飞鸟类等活动。这些栏目可以让正在幸福的人们去传递幸福,传播正能量,从而达到自我的实现。

二、格式塔心理学在微信中的运用

格式塔来源于德语的“Gestalt”,意思是“完形”的意思,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指的是人们在看待物体时在视觉上有自动补全的倾向[2]。

(一)接近性原则

接近性原则是指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对距离可以让我们判断它们是否是一组的元素。微信的“发现”页面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朋友圈是作为独立的一条出现的,与下面的“扫一扫”有60px的灰带距离,而“扫一扫”与“摇一摇”两个项目之间的距离是0px,并且只有1px的灰线作为简单分割,由此看来,相似性功能放置成组,与其他类别相互区分。

(二)相似性原则

接近性原则是指人在视觉上会将相似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物体自动归纳为一致的元素,形成统一的整体。在微信里的“通讯录”页面里,“新的朋友”、“群聊”、“标签”、“公众号”分别是对朋友和公众号进行添加与设置的,四个功能的图标都是白色图形,单色反底,图标设计风格也是一致的,给用户感受到四个功能的一致性,反底颜色略有不同又显示出4个功能具体偏向不一样[3]。

(三)连续性原理

连续性原理是指视觉上人对物体有一定的延伸性。微信的即时通讯页面里最后一条只显示部分消息框,而视觉系统就会告诉使用者,下拉还有其他消息,使用户有向下翻阅的欲望。

(四)简单性原理

简单性原理是指人们倾向于简单的事物[4]。微信有定制功能的设置,除聊天为主的功能和配合聊天功能必备的通讯录等必要功能以外,只拥有想要的功能,不使用的功能统统全部隐藏或关闭,这样保持了微信的简洁性与功能的高实用性,使整个微信看起来简单、清爽。功能少的版面比较清晰,也提高了产品的学习性与易用性,方便了不善于使用智能产品的中老年人等的学习和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在简洁性方面,腾讯的另一款产品QQ并不如微信,因为QQ发展年份早,开发了很多的功能,如QQ邮箱QQ空间等使QQ变得更加好玩有趣,学生时期90后和现在的00后喜欢使用QQ并乐在其中,而QQ对于初期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中老年就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这也是QQ用户量要少于微信用户量的一大原因。

三、7±2原则在微信中的应用

7±2原则是由美国的乔治•A•米勒提出的,表达的是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与记忆的范围,同等信息的短时记忆一般为7±2的数量,一般可以大于7-2=5以上的数量,但是也要低于7+2=9的数量之下[5]。举个例子,微信中在聊天界面中点击加号“+”出现“相册”、“拍摄”、“语音聊天”、“位置”、“红包”、“语音输入”、“名片”、“我的收藏”等8个按钮,上下对称各4个,并且项目数量是人的接受范围之内,多出去的功能放入下一页显示,就是该原则的很好体现。

四、莱斯托夫效应

莱斯托夫效应表示人们容易记住特殊的物体,特殊的物体容易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微信下方的标签栏中“微信”、“导航栏”、“发现”、“我”4个图标对应4个页面,图标对应页面是当前页面时,图标是填充型的绿色,而其他图标是灰色的线框。这样用户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处于哪个操作页面,就在“我”的页面里。

五、3次点击原则在微信中的应用

这个原则告诉我们,用户对一般功能的操作容忍度是3次点击,经过3次的点击还找不到想使用的功能,用户就会丧失信心并绝大多数放弃该功能的使用。软件界面必须要让用户无需动脑就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来的过程和返回的方式,这样即使是步骤多于3次点击,用户也是可以接受的。微信中如果对首页中的联系人使用“语音消息功能”、“视频通话功能”和“语音通话功能”时基本上都能在3次点击之内,还有常用的“朋友圈”功能的顺序也是点“发现”——“朋友圈”两步骤即可完成,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六、费茨定律在微信中的应用

费茨定律是由美国的保罗•费茨提出的,举个例子解释该定律,当我们拿着手机充电器给手机充电时,离插座有一段距离的时候,我们的手接近得非常快,当手距离插座较近的时候就会放慢自己的速度,并且试探着寻求充电器与手机的匹配。所以得出用户距离目标越近越容易匹配目标,距离越远越不容易匹配得到。目标越大越容易匹配得到,目标越小越难找,花费时间越长[6]。同理,图标的大小关系到用户的操作速度。这里依然拿微信的标签栏来举例,分别是“微信”、“导航栏”、“发现”、“我”四个功能,按钮比本页的其他按钮要大,并且在图标外也增加了热区,使用户更容易被点击。聊天页面中的对话框列表,每个对话框有对方头像和两行内容,第一行是对方名字显示,第二行是最后一条信息的头几个字。过高的消息框会导致屏幕的信息量少,过窄的消息框,人们点击错误率高,操作慢,而微信在这些尺寸设计上掌握得恰到好处。本文通过阐述微信中设计心理学的应用中发现,微信在功能的设置上参考了马斯洛需求层次表达的人从基本层次需求到较高层次需求的变化,所以微信功能与人的需求丝丝相扣,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格式塔心理学、7±2原则和莱斯托夫效应的应用都使微信在视觉上更有主次、更有层次。3次点击原则、费茨定律的运用使用户的交互更加顺畅。综上所述,微信通过对设计心理学的掌握使功能之间互不冲突,视觉上也给人以清晰的使用感受。当然,以上的心理学原则并不是只有微信使用,本文只以用户规模大的微信为例进行阐述,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设计心理学。作者同时希望更多的APP开发者以微信为榜样,做好用、易用的APP设计。

参考文献

[1]崔晶.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同济大学,2014.

[2]谭明铭.视觉心理学在视觉传播设计中的应用及互动性研究[J].艺术研究,2016(2):172-173.

[3]王宇,陈少杰.心理学在UI与交互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J].设计,2017(07):52-53.

[4]谷晓.格式塔心理学在移动UI视觉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5(7):215-216.

作者:吴香君 张玉花 张艺潇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5]顾文佳.UI设计中用户交互体验的视觉思维[D].中国美术学院,2012.

[6]涂华伟.人机交互课程中费茨定律的讲授方案探析[J].科教导刊,2016(24):33-34.

[7]刘国伟.“微信”产品的交互设计初探[J].设计,2017,30(19):115-116.[8]周峰,李爽.手机用户界面设计发展趋势研究[J].设计,2016,29(5):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