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对高校来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人格、开发心智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供一种全新研究视野和新鲜活力。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探究,以期对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始于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全新研究领域,它的出现最早于1954年在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中提出,刚开始这个词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太多的关注,真正把这种思想付诸实践的是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作为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专注于研究人的积极内在品质,强调用积极心态解读心理现象,也是对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反思的结果呈现。如种族和宗教冲突、恐怖主义、跨界文化传播、技术革新等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造成各种心理困惑,人性的共同部分就是人类的积极品质,无论是民族或者宗教信仰的差异多大,但生活的个体都有自尊、快乐、高兴、实现、满意等积极的品质,如果这些积极的品质能够一一实现,人类矛盾也许会终结。鉴于此,积极心理学重点强调追求人的价值,重心在关注人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倡人们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心理现象,利用人类优秀的内在品质帮助人们获得良好的生活,走向幸福,获得满足。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层面即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塑造和积极的社会制度。它倡导把同等程度的关注放在优势上,要塑造好的事物,充实那些健康的生活。多关注积极力量,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正确运用积极资源和技能来解决自身面对的困难。
2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逻辑关联
积极心理学研究一经引入我国,迅速引起不同学界广泛关注,随后广大学者纷纷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特征、研究主题、理论价值等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进行系列交叉性研究。
2.1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传统的“问题导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工作以“问题”为核心,将大学生身上所存在的如环境适应、情绪管理、自我意识、压力应对、学习障碍等心理问题作为其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问题为开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管理服务活动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消极面,比如一般在心理测试中根据测试结果会看到没有问题的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联想自己的消极面,这种方式不适合大学生自身的正常发展。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视野从传统的“问题导向”到“健康关注”的转变,重视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积极组织系统、积极危机干预,强调从乐观积极的层面来面对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人格特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功能。一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立足于关注治疗和解决心理问题,借鉴积极心理学要求大学生看到自身的积极品质,提倡对自身积极方面的研究,培养内在积极品质,挖掘塑造自身发展的积极力量。共同关注个体积极与消极方面,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顺利发挥,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2.2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划分为四个等级:健康状态—心里不适—心理危机—心理疾病。从严重程度来看即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这种想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诊断和矫正各种心理问题而存在的。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和推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在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中,常常面临诸多困惑,例如: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怎样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值得重视吗?如何科学把握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术?积极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提出智慧和知识、勇气、仁慈与爱、正义、修养与节制、心灵的超越等六大积极品质,帮助教育者、受教育者、周围的环境收获幸福感、满意感、愉悦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建构积极心理学主观体验。在积极心理学影响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必然得到深化,系统涵盖从积极体验到积极人格塑造再到积极社会功能强化,这些内容均存在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关注人的发展。
2.3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在不同地区、学校往往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最佳的途径和方法。经过观察,在学校以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5.25”心理健康活动月时间为契机,优化环境、对象、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主体活动、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社团等系统化途径,辅之于系列自助式心理教育—自助式心理研讨、心理辅导、心理暗示、心理训练、心理激励、心理社团、心理成长小组等实施全员化全面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似琳琅满目,但都受限于知识的传授,碍于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活动场地的限制,使得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无法突破瓶颈[1]。在积极心理教育思想下,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无限潜力上,这种理念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也转向挖掘积极方面,关注积极心理教育,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追求实施力量的多元化,比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可以不再只是担任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可以要求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有必要在自己的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多方力量联动协调发展,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实施途径。
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各高校纷纷成立心理咨询中心或辅导机构,从专业化、学科化、规范化的角度深度剖析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活动日趋活跃,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理论研究基础之上有序开展。但是在大学校园依然存在阻碍心理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一定程度上归咎于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1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目标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积极目标和消极目标。消极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积极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合理环境空间范围内完善和建构最佳的心理功能。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解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引导学生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持有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一直以来各大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通过数据呈现,倾向统计重点关注人群、异常心理人群,侧重于以消除心理障碍控制心理危机为目标,以解决学生的心理冲突为主要任务,如每学期开学初、结束前,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统一部署之下,各个二级心理辅导站总会从学院层面进行一次系统高效的排查工作,排查出来的数据,再由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班级班委、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人群一一进行谈话或者侧面多方了解,以便清楚实情。这一系列排查跟进解决的过程停留于表面诊治阶段,忽视预防效果,从而疏于对学生心理发展和成长的引导,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3.2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够合理
合理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应该在目前以“治疗式”为主的基础上有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发展性功能,从内向外塑造和提升学生的积极品质,从而达到控制各种心理危机、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目标,实现标本兼治。通过观察,高校不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还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多会呈现医学化和课程化两种倾向,较少把目光放在广大普通学生身上,而是立足于问题学生的(学业贫困、经济贫困、心理贫困三类)心理干预与预防研究。结合心理团体辅导、课堂教学、学术讲座、主题活动,传播和渲染消极的心理体验或者心理案例,将预防恶性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作为直接目的,而鲜少考虑如何通过心理技术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其实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所有的学生都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程指导,都需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与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的基本技能[2]。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表现为教育手段单一、教育内容枯燥、教育对象受限、教育评价缺失,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发展需求,多关注个体狭隘意义层面的心理疾病治疗,忽视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广大学生除了应对自身日常不良心理症状外,基本不关注如何去发展自身积极心理品质,如何调整自我认知,全面提高自身能力水平,有严重的被动性,教育效果不理想。
4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如何改进和完善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构建大德育的工作蓝图,让广大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积极心理品质塑造既是行为过程也是心理体验过程,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从教育、服务、活动三个层面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4.1开设积极心理理论课程
学生的积极品质形成并非学生个体依靠家庭先天遗传自然而然形成的,也不是通过听讲座、参加心理辅导活动就能达到的教育效果。结合过程思考,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联动共同发力,高校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结合时代前沿,捕捉大学生独特人格,确保课程成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保障,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高校应创设条件,精心组织安排专业教师、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者接受培训,深入学习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操作技术,系统梳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成果,与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专业特色结合,恰当地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内容如积极人格培养(包括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的指导、情绪教育、积极的学习心理培养、抗挫能力的培养、积极的交友恋爱)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呈现出来,以探索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构建科学的课程内容框架体系即将心理知识普及与心理素质拓展、课堂讲授与心理辅导结合,并将其纳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中,提倡积极教育能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提供积极心理保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塑造积极人格。
4.2开展积极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通俗理解心理咨询师利用咨询学技术,为个体提供心理帮助。通常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往往表现在自身的社会功能不健全,环境适应不良。咨询师按照简短交流、访谈、心理测试,初步评判咨询者的心理情况来处理,然后通过使用心理学疗法疏通引导,帮助来访者接纳认清形势,从而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恢复其心理平衡。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心理咨询迅猛发展,不仅仅是高校,条件稍好的中小学也纷纷设立心理咨询室。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越来越广泛和具体,心理咨询不仅是面对面的谈话了解沟通过程,更应需要从来访者的成长环境、学习能力着手,全面了解评估来访者全部问题。心理咨询长期以来以医学病理学为模仿对象,把心理咨询局限在诊断、治疗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本身,引入积极心理咨询这一全新理念开辟了新的咨询途径,从实践上来说积极心理咨询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心理咨询中,帮助咨询师建立积极治疗理念[3],面对具体的个案,恰如其分地使用积极关注技术,给来访者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在来访者和咨询师两种角色中实现积极共情、积极分享、积极倾听、积极解释、积极肯定,其关注点在个人的特性、能力以及胜任力。在处理所有的咨询案例中抱持一种观点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值得尊重,注重内在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积极能量和幸福感,在咨询中培养学生依靠自身条件解决心理问题,疏解心理压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激发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最佳状态。
4.3开展积极心理体验活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只有那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的人,他才有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积极的心理体验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幸福感更强烈。”[4]积极心理体验活动,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体验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和领会做人道理,从而主动改善自身状态,预防和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刺激学生潜能开发的过程,具有教育性、启发性特征。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形成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良性互动,那么教师自身除了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外,还必须具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技巧。尤其对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还需要在体验活动之前从积极的一面加以引导,加强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在具体开展积极心理体验活动过程中,对大学生参与心理活动后的效果加以跟踪调查与分析,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和针对性的计划。积极心理体验活动包括素质拓展训练、校园义务劳动、主题分享报告会、团体心理辅导等,如何科学设计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充分享受活动乐趣,体验活动过程,拥有良好情绪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提高,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深度自我加工,挖掘自身积极心理态度,重塑学习与生活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体验过程中得到充分满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6]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推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事业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全体师生树立积极价值观,教育学生积极客观地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构建和谐健康的平安校园。
参考文献:
[1]马文学.积极心理体验在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13(6):113-115.
[2]刘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心理学思考[J].华章,2013(33):127-127.
[3]袁忠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教育模式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6(39):107-108.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1):338-339.
[5]吴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J].同行,2016(12):232-232.
[6].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鲜于乐娇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