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积极心理学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积极心理学诞生于上世纪末美国的一场巨大心理学革命思潮中,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最早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强调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目标是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为此,特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以幸福理念为导向,设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目标”,二是以培养积极人格特质为核心,建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三是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注重体验式团体教育活动。
【关键词】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学;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一、以幸福理念为导向,设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目标”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目标”应该定位于使全体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并生活幸福。唯有此“积极目标”定位,才能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用,防患于未然,而不只是简单地防治心理问题,仅为少数学生服务。
二、以培养积极人格特质为核心,建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一)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二)积极人格特质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围绕6大美德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六大美德包括:“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作为个体获得这六种美德途径的人格特质有24种,它们分别是:智慧:创造力,热爱学习,好奇心,开放思维,洞察力。勇气:真诚,坚持,勇敢,热情/活力。仁爱:爱,善良,社交智力。公正:公平,团队精神,领导力。节制:宽容,谦虚,审慎,自制。超越:审美,感恩,幽默,希望/乐观,信仰/信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框架可以安排如下:以六大美德为纲领,以24项积极人格的培养为具体内容,再辅以潜能开发。还要加大对积极心理学尤其是积极人格的研究力度,并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为他们将来的就业乃至一生的幸福打下良好基础。
(三)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另外每次课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积极心理学书籍和视频及弘扬正能量的电影,我推荐过的书籍有:《幸福的方法》、《持续的幸福》、《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活出最乐观的自己》、《活出生命的意义》、《专注的快乐》等。视频有:哈佛幸福课(网易公开课),电影:《叫我第一名》、《面对巨人》、《风雨哈佛路》、《把爱传下去》、《尽善尽美》、《肖申克的救赎》、《当幸福来敲门》……。这些书籍和视频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教师课上可以展开讨论,参与讨论的同学要计入平时成绩。
三、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开展积极心理学常用的体验式团体教育活动
90后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接触新事物能力强,不喜欢陈腐老套的东西,厌恶死板的说教。如果高职健康教育课程过于追求理论的系统性或概念原理的阐述,或照本宣科依照教材讲授,他们根本不感兴趣。所谓混合式教学(Blending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式教学(BlendingLearning)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该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方面,教师通过构建在线课程,解决传统教学中诸如课堂学时有限、内容拓展不够、自主学习缺乏、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包括学生的答疑、讨论、作业批改和反馈等)等问题,并可以实践“微课”等新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也可降低教学成本,减少师资支出,提升运营效率,并拓展学生的学习体验。所以本课程可以实行基于网络平台以积极心理学常用的体验式团体教育活动为主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第一,课前自主学习:利用我们自己建立的课程网站在线交流、观看案例和视频,查看的活动,完成活动准备工作等。我们在课程网站上将资源划分为课程资源、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三类,课程资源包括学习指南、教学案例,翻转课堂课件、在线讨论和微课视频。基础资源包含了课程全套的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动画资源、图片资源、学生作业等文本及非文本资源。拓展资源涵盖了名家论坛、视频影院、推荐阅读、名言警句和音频资源等,丰富的资源满足了教师灵活搭建课程平台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第二,课上翻转课堂:教师在课程网站上活动任务,课上引导学生完成活动,主要以小组为单位,以体验式团体教育活动模式为主。所谓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是指以人本主义为理念,运用相应的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技术和体验式团体教育心理技术,创设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通过讲解、体验、分享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分享,在分享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主要运用心理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情景剧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用心体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通过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一条最有效途径。体验活动的设置非常重要,尽可能地进行创意设计,让参与者能够获得参与课程的惊喜。尽可能地契合现实生活背景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课程的目的、涉及概念或者培养学生的哪项积极能力,应有明确评估。我们设计和开展过的活动有:巧解千千结、同心杆、宿舍风波、空椅子技术、优势大发现、创造心流体验、幸福感恩练习、增加乐观和希望的ABCDE、洞口余生和生命线、感受积极关系-信任百步行等。活动布置下去,一定要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想办法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活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度参与、发挥人格魅力,做好引导和总结。另外,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开展,如果学生千呼万唤不参与,就很难保证效果。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自主性和普通高校比较还是差了些,为了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体验活动一定要计入平时成绩,而且提高分值比重。第三,课后内化拓展:该阶段主要以学生自我觉察和内化为主,在课下进行,自觉加强自我心理调适、自我心理探索及自我心理发展的技能,知行合一,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决心改变提升自己,并把经验心得分享给他人。比如幸福感恩练习要养成每日记录的习惯,增加乐观和希望的ABCDE理论要活学活用,自己驾轻车熟后还要记得分享给别人,除了口口相传以外,鼓励学生通过新媒体形式,比如微信朋友圈、QQ、微博等一些社交网络来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文龙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J].职业教育,2015(5)
[2]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作者:周志文 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