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下,越来越多的人们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教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完善,教育领域中,怎样发挥素质教育,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致力于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研究,并从各种角度、各种层次上分析人格养成的方式,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以心理学为重点,研究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决定因素,希望为健全人格教学增添新的思路。
关键词学生教育健全人格心理学
1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
学生人格养成是教育环节的重要目标,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健康成长和立身处世的基本素质,对于学生而言,怎样处理生活中出现的挫折困难、处理交际问题、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都是人格养成的重要内容,学生要有健全人格的意识,养成自己积极的态度,坚毅的品格,用正面的态度和观点去看待世界、健康成长。人格的养成反映一个人的道德素养,也是立身处世的本领。只有健全人格的人才能在这个世界上顺利的成长,不会产生偏激的观点和想法,不会有偏激的行为,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添砖瓦。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应该成为教育年纪的基本教育问题,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中重点突出学生时期,特别是初高中时期,正是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学生接触了更多的人和事,对他们原本的观念或者生活产生冲击或碰撞,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多数青少年叛逆的青春期,学生开始意识到很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开始养成独立的人格,开始形成个人的道德观念,开始对这个世界有新的意识和新的看法。这个时期最应该重视人格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灌输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人格素养关系着一个人的品德养成,学生的品德是其成就事业的杠杆。良好的个人品德本应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但是,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在德育课堂和各种公开场合,我们推行高标准的一极,要求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培养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道德品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2学生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和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紧密的联系。近些年来,由于过重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很多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没有健全的人格,很多学生不能排解自己出现的心理问题,容易出现心理偏激。众多的心理疾病患者都是因为不健全的人格问题,轻者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重则会出现轻生的想法,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从心理健康的层次来说,心理健康问题有几大类:心理疾病、心理机能正常、人格健全。人格健全的人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人格不健全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这也是判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准。人格不健全的人,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扭曲心理,出现偏激的行为。
3学生健全人格的决定因素
健康的人格要求学生能够对世界持有正确的态度,开放、乐观、积极地应对生活中出现每件事情,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维护良好的人际交往,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的精神,团结互助,正确认识自己,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自知、自尊、自强,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够调控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勇于承担责任、贡献社会、维护国家的好青年。养成坚定的爱国精神,拥有坚定的创新精神。健全人格的养成有先天性的因素,同样也离不开后天的影响。
3.1生物遗传基础
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离不开生物遗传基础的作用,目前的很多的研究,涉及遗传对人格养成的影响,用以探究遗传因素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关于遗传因素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显著的成果,很多研究者将研究方向集中在神经症状、人格障碍等心理疾患的生理机制,这些研究有助于帮助人们深刻地理解健全人格的问题。
3.2人格基础
人格本身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概念很模糊的词语,涉及很多人们常说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文化。人格具有很多抽象的概念,例如:情趣、心理、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性格等,其反映在人的行为中,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督促着人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健全人格培养需要有正确的人格基础和准确的价值观念,只有正确的基础才能培养出正确的人格素养。乐观的心态是面对生活,健康生活的基础原则,只有秉持乐观的精神,只有把握正确的人格态度,才能抵抗生活的压力,解决生活中的挫折,坚持正确的、健康的人生方向。
3.3文化基础
不得不承认,人格养成与文化基础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承已久的优秀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和人格养成,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人格养成方向,所以培养人格健全,要注重文化的引导和熏陶,要以文化的高度要求人们立身处世的方式,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去协调自己看世界的角度,思维方法。年轻人要积极地去接触不同的文化,了解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悠久的文化智慧,去领悟看待人生、看待世界的方法。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智慧,很多为人处世的哲学和态度对当代的很多青年的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从小的语文教学和品德教学中一直以传统的优秀文化激励鞭策我们,很多优秀的典故,名言都是传统文化的体现,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从小便熏陶着我们成为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的青年人,同样也影响着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3.4环境作用
个人的成长环境一直以来都是人格养成的重要因素,健全人格养成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从家庭环境,到学校环境,再到社会环境等等,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格的发展。很多心理不健康和人格不健全的人,都是由于生活环境的压迫、不健康的生活观念的灌输。生活在温暖、健康的家庭环境中的人,往往从小养成健全的人格,富有爱心、乐观向上、积极学习、有责任心、有上进心、有宏达的目标、有坚定的毅力。同时生活在健康学习环境中的人,更能积极接受知识,自主学习,正确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人格养成的环境因素中,人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父母兄弟,老师长辈的一言一行和价值观念往往对一个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人的人格养成都是身边的人影响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学生时期或者准确说是青春期,人们容易受身边人的影响去模仿、去体验新的东西,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引导,很容易让人走上歧途,养成不健全的人格。
4人格养成的心理学研究方向
人格养成的基础可以概括出四大方面,养成良好的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品质才能健全人格培养,在心理学这四点也是健康心理的养成基础,只有做到了这四点才能让自己以乐观的、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健全人格。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品质是人立身处世的本领,是实现自我价值,坚持人生正确发展方向,是承担责任贡献社会的基本原则。研究人格养成教育就要从生活和学习的每个细节入手贯彻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观念,养成正确的处世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才能自如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健康地成长。
5总结
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是学生教育的重要问题,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知识教育,远远不能体现教育的目标,人格素养的教育才是教育的目的。学校应该把人格健全教育放在首位,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青年的同时,更要培养高品质,高素质的创新型青年,培养社会的坚强担当者,培养国家的先进建设者。青少年的素质培养,是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关于人格健全教育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怎样将新的一代教育成为高素质的青少年,也成为近些年来以及未来教育研究中重要的方向。当代的教育改革中,提升德育的位置,做到不仅培养学生基础知识技能,还要锻炼学习能力,纠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保证学生对道德的深刻理解,培养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兰香.基于健全人格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23).
[2]刘迎.从设立“健全人格基金”引发的思考[J].新西部,2016(8).
作者:任婧 单位: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