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健康心理学下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健康心理学下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理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健康心理学下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理念

〔摘要〕健康心理学强调个体健康是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都呈良好状态,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健康问题并且重视健康预防,注重维护和促进健康。本文从健康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具体探讨了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实施途径。

〔关键词〕健康心理学;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一、确立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教育目标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2]。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们树立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应该从中小学做起,在不同学段开设健康教育课,让学生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完整社会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议学校建立健康教育推进机制[3]。健康生活理念需要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健康中国的中流砥柱,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素养应当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当前的学校教育重心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关注度不够。如今,校园中的小胖子随处可见。为了减少日后患肥胖症、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概率,学校应对此加以重视,做好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前预防。健康心理学理论预防疾病的思想尤其突出,以全新的角度阐释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强调“治未病”[2]。该理论认为,我们不应该等到身患疾病时才去反省日常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要时时刻刻有预防疾病的意识,保持身心健康。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应以健康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预防为主,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与健康教育质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日后的健康生活打下基础。

二、以强化健康信念为关键内容

当前,中小学生健康教育主要以宣传与普及健康知识为主,忽视了健康信念的培养。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在于将健康信念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了健康知识以及预防疾病的一些手段,但是在理解以及运用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在健康心理学知信行理论中,“知”代表“知道”,要正确认识健康知识;“信”代表正确的信念与积极的态度;“行”代表行动,改变不良行为,形成健康行为[4]。健康心理学视角下的健康教育应该以强化健康信念为关键内容,以宣传普及健康知识为辅。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成长

健康心理学强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身心健康问题[5]。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了解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生理发展日益成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具体表现为:他们既要求独立自主,同时又对父母和老师有着深深的依赖;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学习成绩、人格、情绪特征等,并且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时,除了传授健康知识、强化健康信念之外,教育者更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学校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积极正向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信念与积极态度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学校应开展健康知识小课堂、疾病预防我在行、火灾地震逃生演练等活动,建设有利于学生健康信念养成以及积极品质形成的绿色环境。

(三)充分发挥班集体力量

知识的传授与行为养成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要以健康行为养成为出发点,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学校教育主要以班集体作为组织形式,班集体的力量对学生影响巨大。学校在开展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创建健康的班级文化,在班集体中多开展健康主题活动,通过群体力量带动个体的健康发展,强化学生的健康信念,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水平。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协调

在当代健康中国大背景下,各中小学除了配备卫生保健教师外,还应充分发挥生物教师、体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的健康教育作用,在生物课、心理课和体育课程中渗透健康教育。坚持问题导向与健康需求相衔接的原则,围绕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合理选择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确保健康教育取得实效。另外,健康教育教师应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学生做出表率。课堂教学是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课外实践是践行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域。学校要结合课堂教育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健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健康知识的运用与良好行为的形成。

(五)发挥网络的教育力量

在开展健康教育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媒介资源,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科学利用互联网这一资源,通过浏览互联网网页、关注与健康相关的公众号等方式,了解科学的健康知识,逐步培养自己的健康理念。

三、家校社联合,开展健康教育

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与所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认为环境有四个系统,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以及宏观系统[9]。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学校,需要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人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多元的健康教育团队。健康教育团队应当集合教师、家长、社区卫生工作者,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健康教育目前主要依靠学校的力量,通过学校的宣传,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还要协同家庭和社区,共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教师与家长应经常联络,协力合作。同时,发挥社区卫生机构的优势,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健康教育功能。社区卫生机构可以在寒暑假组织开展各类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健康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健康素养。

四、结语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是一项重大教育工程。本文从健康心理学理论出发,探讨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实施,认为健康教育要以预防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生的健康素养。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以强化学生的健康信念为重要内容,使健康意识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总而言之,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学校基础教育要把健康教育纳入其中,培养身心健康的祖国下一代。

参考文献

[1]倪娜,柳强,霍涌泉.健康心理学:理论模式与实证研究的积极进展[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3(4):127-134.

[2]李建明,王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论文现状的分析报告[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6):705-706.

作者:刘梦妍 马智群 单位: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 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