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色彩心理学下的灾后临时居住空间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色彩心理学下的灾后临时居住空间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色彩心理学下的灾后临时居住空间设计

[摘要]灾后临时居住空间的建设是灾害救助的关键一环,临时安置工作进行的速度关乎灾民生命财产安全,但一味地追求速度,也会导致灾后临时居住空间缺少人性化设计,存在着色彩单调的问题,长期生活在这种单调、密集的环境中,容易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灾民的心理重建。而色彩心理学作为一个规范化的学科体系,它以色彩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相关理论运用于灾后临时居住空间设计中,能营造一个积极的心理环境,有利于灾民的心理重建。

[关键词]灾后;居住空间;色彩心理学;心理重建

引言

自然灾害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类事件,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不但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其次生灾害也可能长久地伤害着人类,全球存在着很多并不牢靠的住房建筑,每当灾难来临,脆弱的建筑系统难以抵挡这种侵袭,分崩离析后留下了无家可归的人们。而灾区的重建往往需要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在重建完成之前,灾后临时安置空间是灾害救助的关键一环,是连接救灾与重建的重要过程。临时安置工作进行的速度关乎灾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心理健康,但一味地追求速度,也会导致灾后临时空间缺少人性化设计,忽略了灾民的情感需求,而色彩心理学理论在灾后临时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运用,能营造一个积极的心理环境,有利于灾民的心理重建。

1灾后临时居住空间概述

灾后住房重建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1)紧急庇护阶段;灾害刚刚发生后救灾物资供应暂未充分到达灾区,且正处于抢救灾民生命的紧急救援时期,无暇搭设临时庇护所,一般会将灾民安置于安全的公共设施或空旷场所。(2)临时庇护所阶段;灾害发生后,救灾资源在几天内到达灾区,一般将灾民安置于救灾帐篷、公共设施或亲友住所等区域。(3)临时住房阶段;此时灾民逐渐被安顿下来,灾情较为稳定,次生灾害威胁降低,已寻找合适的位置搭建棚屋、活动板房、预制屋等临时住房,灾民能够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4)永久性住房阶段;在政府的统筹布局和救灾力量的推进下,灾民将住进重建的永久性住房,并逐渐恢复到灾前正常的生活状态及生产方式,此时一般距灾害发生已度过数年或数月的时间。本文的研究对象处于第三阶:临时住房阶段。更具体地讲是临时住房阶段的居住空间。

2灾后临时居住空间现存问题

标准化和模块化建筑(如活动板房、救灾帐篷等)具有建设部署快捷的优点,能满足灾区急切的居住需求,但也因此难免存在色彩单调的问题,如大多数活动板房都以蓝白为主,且形式单一、布局一般较密,长期生活在这种单调、密集的环境中,容易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培养愉快放松的情绪,一味追求建设速度的代价就是舍弃了人文关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灾民的心理重建,并且不利于辨认道路和方向,在灾区特殊环境下,一旦发生次生灾害或失火等意外情况,将阻碍人们逃生。研究表明,地震重灾区灾民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多数灾民在灾难发生一年之后,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抑郁情绪或抑郁症,心理问题长期存在可能会影响生理健康,对灾民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同时也是对其生理健康的重视,乃至是对灾后地区经济恢复的重视,在灾后时间紧迫、物资珍贵的情况下,色彩这一简单有效居住空间装饰途径,能很好地安抚灾民内心的情绪。

3色彩与灾后环境

根据联想主义的相关理论,长期处于某一空间中会形成相应的色彩经验和情绪经验,若新环境的色彩符合过去形成的经验时,则可能引发情绪唤醒。这是色彩表达情感的机制之一,若干杂乱无章的灾后场景带给人的是一种混合的色彩感受,这种感受更接近于无色调倾向的灰色,灾难肆虐后的家园破败不堪,建筑随时可能倒塌并且已经倒塌了许多,只留下满目疮痍,树木和草坪在灰尘中失去了往日鲜活的面貌,在刮风下雨或冬季积雪的天气下灾民的生活更加难熬。黑色能从三原色的混合中诞生,灾难如同搅拌机,将人们的整个生存空间搅得天翻地覆,留下了一片昏天黑地。灾民需要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临时庇护所,同时也考虑到应有的安抚作用,通过对居住空间色彩的设计,培养正向的情绪。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认为,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个体的生活空间,而它决定了人的行为。人脑对物体的色彩信息与形态信息的感知度是不一样的,色彩相较于形态被人所感知的速度是极高的,因此,利用色彩合理调节人们对居住空间的感受,使住户的心理状态趋于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4色彩心理学概述

色彩心理学作为一个规范化的学科体系,它以色彩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且随具体的应用场景、文化背景、地理区域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相关理论,同样,由于每个人不同的过去经历、性格特质、思想观念、文化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同一种颜色也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色彩本身并无情感,但人脑接收色彩信息会产生联想。人对色彩的感知基于物体反射光线的物理现象,和光线被人眼接收等一系列生理过程,光线通过眼角膜、晶状体、视神经等一系列视觉的生理基础被人们所感知,并使人们产生某种情绪、感受,视觉一般是人类五感中信息接收密度最高的一种感官,而色彩又是视觉体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色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以下为色彩能给人带来的三种主观感受。

4.1色彩与空间感

颜色具有深浅明暗之分的特性能从视觉上营造出一定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高饱和的红色、橙色、棕色等暖色调能使空间显现出活力和跳跃性,适合运用于较为空旷的空间中,蓝、灰、绿色在较为狭窄的空间中能给人带来视觉后移的感受,能使空间显得通透,色彩通过对人的视觉感知塑造出空间感,这种空间感又进一步带来某种心理上的体验。

4.2色彩与时间感

色彩能通过心理因素影响人的时间感,处于红色为主的环境中会使人感到时间的流逝变慢了,这是人在焦急等待时会产生的一种体验,红色有激发人们焦急情绪的可能性。而蓝色则易使人放松,降低紧张感,使人主观上对时间的流逝感觉变快。

4.3色彩与温度感

相关研究表明,研究色彩会影响人们对冷暖程度的感受,根据冷暖色调的不同,大概能影响2℃~3℃人们的心理温差。

5居住空间色彩选择

灾后临时居住空间整体的色彩选择应该以营造平静、舒适的居住氛围为导向,休息场所的色彩选择更应如此,其在色彩选择上应以灰色为主,但在除休息区之外的室内其他空间,可用小面积纯度较高的色彩来活跃整体氛围,减少压抑感,比较有刺激性的颜色可以给灾民的生活增加亮点,但亦不可大面积使用,否则又会增加焦虑感。色彩与材质、灯光等因素的关系是空间营造时要着重注意的地方,因为色彩在带给人感性体验的方面是其他设计要素所难以替代的,居住空间存在着两种色彩的内涵,其一是物体反射各种自然光、灯光等光线后显现的色彩,其二是该物体本身的颜色,物体自身的色彩随外部光线的色彩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变化,这与外部光线的种类和强弱等因素有关。但如果失去光照,人们将无法感知到物体的色彩,不论是物体本身还是叠加了外部光照的色彩呈现,人们基于光照感知色彩。因此光照因素是改变空间色彩环境必须要考虑到的地方,只靠设计空间中物体本身的色彩是欠考虑的,依靠对自然光线的合理采集,以及效果良好的人工补光来调节灾后临时居住空间的氛围,以达到更好的色彩心理学理论实践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自然光会随着一天内的时间变化、天气的变化、季节交替等时间周期因素而变化,考虑对自然光的利用方法时不能只注意短时间的光照状态,而应该在更长的时间周期上考虑。相比自然光线,人工光照相对来说更可控,人工光照的色彩、明暗、角度、密度、位置、光形等变量都可由人掌控,更容易达到人们所期望的色彩视觉效果。不同材料的肌理、表面起伏度、材料本色等对色彩呈现效果的影响也很重要,因为光线照射到物体之上,物体表面的不同肌理等特性能表现出不同质感的色彩,在人们使用的众多建材中,一些自然材料如竹、木、石等,更适合运用于灾后的特殊生活环境,在乡村或较为偏僻的地区,自然建材的获取成本较低,这些材料能增加色彩的自然感,并且能使色彩的视觉效果变得更丰富。色彩能影响空间给人带来的情绪体验,并且能使人对空间产生视觉上的错觉,影响人对客观环境真实状态的感知判断,因此色彩与空间营造的关系较为密切,某些空间的缺陷能被合理的色彩运用填补,如过于狭窄或空旷的环境给人带来的不适,可通过色彩的倾向、形状、密度和比例等方面的调节解决这些问题。

6结语

本文侧重于灾后心理重建,从色彩方面入手,结合色彩心理学相关理论,探讨了色彩与空间、色彩与时间、色彩与温度、材料、肌理与色彩、自然光、人造光线与色彩等研究内容,以期为灾民营造一个积极的心理环境,为灾后临时居住空间缺少人性化设计的问题,提供一个较为高效和可行性较高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汪东.灾后临时安置空间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汪虎.灾后临时性室内居住空间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3]陈旋.色彩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18):192-193.

[4]杨坪赫.色彩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居业,2020(8):10-11.

作者:肖同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