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等职校心理教育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等职校心理教育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等职校心理教育分析

一、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的特点

(一)心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教育的对象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转折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介于16一19岁之间,这是生理、心理变化剧烈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从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塑造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极为复杂、微妙、动荡,很多家长对此都束手无策,觉得这一阶段的孩子象变了个人似的,难以捉摸。因此,心理教育工作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理,把握这一阶段的特殊性至关重要。

2、心理教育的对象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转折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着从一贯的普通教育转向职业教育的巨变,不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所要思考的问题也比普通高中学生复杂,可以这么说,他们已经或即将为将来扮演的社会角色作出了选择,这是他们人生中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挑战和抉择。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这些问题都巫待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予以解决。

3、心理教育的对象层次差异较大。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登记注册入学制度的改革,其生源素质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既有钟情于职业教育、各方面表现都较好的优等生,也有中考各门课都不及格、甚至思想行为表现都不尽如人意的后进生。如此悬殊的差异,给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大一统教育教学模式,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因材施教,同样是心理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4、心理教育对象的专业差异明显。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是专业教育,专业不同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不同。有些学生就读的不仅是自己喜爱的专业,而且是社会热门专业,就业前景看好,他们学习起来充满自信,这对他们的学习心理、个性、对生活的态度、择业心理等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有些学生进中等职业学校原本就是出于无奈,选择的又是自己不感兴趣、工种相对来说比较艰苦、就业形势又不太乐观的专业,这可能对他们产生的是消极的心理作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考虑专业因素的影响,深入了解和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需求。

(二)心理教育内容的广泛性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常识,也即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教育、个性心理教育外,更重要的是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专业学习心理教育、职业心理教育、就业心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这些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而特殊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就业休戚相关,既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内容的广泛性,也体现了其特色性。

(三)心理教育教学的渗透性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任务非常繁重,他们既要学习普通文化课,还要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大量的实训实习,而教学时间有限,过多地独立开设心理教育课程难免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在时间上也很难保证。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渗透式心理教育应该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即把心理教育内容、过程融合到其他学科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生活、实习等环节开展教育,这不仅有利于节约教学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而且寓心理教育于专业学习之中,让心理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结合他们在学习、实习、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直观生动具体的教育。

(四)心理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比普通高中学生复杂,他们与社会的联系更频繁、直接。除了家庭、学校两大生活、学习场所外,他们有大部分时间将在实验实训基地、实习工厂企业度过,可以说他们已经开始接触和进入职业世界和现实社会,这些环境因素相对于校园来说更加复杂和不可控,不同的思想潮流、各种社会现象、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心理品德的养成,在学生的心理产生碰撞、冲突。同时,这些因素也给心理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挑战与难度,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有许多因素是力所不能及的,也是回避不了的,现实往往与我们展示给学生的理想状态有很大差距,心理教育环境的复杂性预示着心理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五)心理教育力量的多元性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活领域的扩大,心理教育教学的渗透性,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力量极为分散,既有专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也有各学科的任课教师,还有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工厂里的师傅、同事等。一方面这些教育力量由于所处的环境、考虑问题的角度等不同,会产生许多不和谐,教育不一致,造成学生的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素质、专业水平等原因,有些教育力量对学生还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有些工厂里的师傅本身有一些如赌博等不良品行,潜移默化中会给实习的学生以不良的影响。因此,如何整合心理教育力量,消除消极力量的影响,发挥心理教育合力作用,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是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的一大特点和难题。

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对策

针对上述特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必须加强研究,创新思路,形成特色鲜明的职业学校心理教育模式。

(一)以人为本把握特殊性,心理教育必须体现个性化

个性化的心理教育才是人性的、有效的、科学的。心理教育是对人的心灵进行塑造的伟大工程,而这必须建立在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尊重自我的基础上,以人为本,才能培育出健康和谐的、如恩格斯所说的“心理”这朵“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因为这样的心灵之花才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把握特殊性,首先要承认特殊性。俗话说,人心如面,各有不同,教育者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我们的工作是极具挑战性的,我们的教育活动指向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一种种丰富的思想,是一颗颗活跃的心灵,是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可以说没有通用的教材,没有所谓充分的备课,没有设计好的现成的教育内容,要以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理念指导教育实践,要抛弃大一统的传统教育观念,不能指望用统一的模式“克隆”出符合教育者要求的统一的人才。我们的心理教育应该灵活而有章法,变化而有规律,特殊而有成效。其次,要了解特殊性,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和指南,每个学生在其成长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不同,他们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能力也不同,要使心理教育个性化真正落到实处,教育工作者要花费大量心血了解每个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量身定做出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案。

(二)突出重点分段实施,心理教育必须关注学生需求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内容的广泛性,使得心理教育内容十分庞杂,要处理好心理教育内容,处理好心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就必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循序发展的过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阶段性非常明显,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在各个个体身上是千差万别的,但同时又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如对于一年级的新生而言,学习内容主要是普通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由于很多学生是中考失利者,对文化课的学习表现出强烈的厌学情绪,而对专业学习又有些不适应,既好奇又畏惧,青春期心理活动明显,对新集体充满了渴望,这一阶段心理教育的重点主要是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学习心理辅导、集体归属感的培育等。而毕业班的学生处于实习和择业阶段,面临更多的是就业问题、踏上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心理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择业观的树立、如何走好踏上社会的第一步、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换言之,我们的心理教育既不能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这样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觉得与自己没有关系,也不能只讲个别,忽视大多数人的需要、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全面把握心理教育内容,针对不同的阶段突出重点教育,让心理教育想学生所想,给学生所需,是心理教育者应该具有的教育策略。

(三)倡导心理合作教育,追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创造和谐的社会,那么只有具有和谐人格的社会公民才能组成和谐的社会,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塑造和谐的人。为此我们在心理教育领域倡导和谐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会合作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这不仅是针对受教育者而言,也是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力量的多元化不仅体现在涉及的人员较多,而且分布也较广,既有学校的专业和兼业教师,还有社会、企业的工作人员,也许每个教育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带有自己的价值判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运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也许教育者之间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还会有激烈的冲突,这些在生活中都是正常的。然而,虽然我们倡导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但对辨别能力还有欠缺的中等职校学生而言,如果所有的老师各唱各的调,导致太多的不和谐,容易给学生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心理上的失衡。在教育中,教师的言行举止、谈吐观念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不管教师个人具有怎样鲜明的个性,教师之间必须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加强沟通和交流,提高自身素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创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才能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和谐的发展。

(四)实施情境式教学,让心理教育走进学生心灵

长期以来,心理教育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用条条框框的原则、抽象的理论试图说服教育学生,以至心理教育被学生看作是政治思想课而把它排斥在心门之外。就学生的心理发展而言,很多品质的形成是在感受、熏陶中获得的。英国哲学家波拉尼提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并且指出默会知识是不能言传的,是镶嵌于实践活动活动之中的,是情境性和个体性的。人类心理品质的很大成分也属于“默会知识”,有许多类似于“默会知识”的东西在感染影响着学生,例如教师的人格、态度等,同时内化成学生的“默会知识”,塑造着学生的心灵。情境式教学正是要抛弃传统抽象、呆板的说教,创造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情境,在情境中体会他要做什么(目标)、怎么做(方式)、做的结果,感受教师所要传达的内容,形成共鸣,达成心理教育的目标。在中等职业学校创造情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结合教育内容,人为地创造有一定氛围和情境性的环境或活动,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活动,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某护理专业为了培养学生对病人的理解和同情心,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就让学生互相扮演护士和病人,扮演病人的学生会被插上用于检查胃病的导管,学生体会到了病人的痛苦,感受到护士不同的态度对“病人”心理和身体的影响,理解了病人的心理感受。二是利用学生学习、实习的真实情境,因地取材,发掘其中的教育因素,这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捕捉能力,擅于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这种情境式教学主要依赖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五)利用心理教育环境,加强学生心理能力的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关注人的心理素质等静态层面的东西,还应特别关注心理承受能力、心理防御能力、心理辨别能力等动态的层面,这些能力的养成,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让学生终身受益非浅。学生所处的很多环境,作为教育者往往无力改变,而从前那种把校园塑造成纯洁的象牙塔的做法,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几乎已不可能,因此,一个智慧的教育者应该是善于利用环境的教育力量,把不利因素转化成有利因素,转化成有效的教育资源,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素材,让学生的心理能力在各种环境的磨练中得到锻炼和成熟。比如,学生到企业实习后,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人们之间利益的竞争等,对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利益观等都会产生影响,有的学生甚至会觉得生活中有些方面太黑暗,要逃避却无法回避,要面对却无力应对,很多学生都会出现焦虑、自卑、甚至一些极端的想法等心理问题。作为心理教育一工作者,对环境要有灵敏的反映,及时捕捉到环境中的各种心理因素,抓住有利时机,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及教育,让学生的心理在复杂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