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1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据北京16所大学的联合调查报告,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人数的37.9%和64.4%,而神经症患者占71.6%。清华大学的调查表明,因精神疾病休学、死亡的人数分别占总的休学、死亡人数的51.3%和50%,在休学、退学学生中,神经症患者高达75.68%,在死亡和退学的学生中,神经分裂症占60%。北京大学王登峰博士研究认为,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者约占30%~40%,其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约占10%。以上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差,其具体表现及其原因主要有:

1.1适应不良

第一,环境的变化。大学生们脱离父母进入集体生活,从熟悉的家到陌生的异地,一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会在他们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荡,所有这些情况都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心情郁闷、孤独、食欲不振、失眠、精神衰弱、严重焦虑、烦躁不安、甚至想退学等。第二,学习方面的变化。由于大学的学习既有基础知识,又带有研究性、创造性的学习,与原来中学时的学习方法、听课方式,又有很大的差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产生了学习的适应不良。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缺乏信心、没有兴趣、学习方法不当,紧张、焦虑情绪反应增多;产生失落、自卑和自责等心理反应。第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中学时幻想的大学是多么美好,可到了大学却不是那么一回事。讲课听不惯,理想中的图像与现实差距太大。多种不适应接踵而来,于是产生了厌学情绪,绝大多数学生能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挖掘和发挥自身的潜力。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录取的专业与原来的愿望不符,对现学专业不了解,产生不满情绪,甚至想转专业、转系、退学等,造成情绪波动很大,较长时间不能调整过来。

1.2人际交往障碍

①沟通不良。有的学生我行我素,很少与人交往和沟通;有的学生虽有良好的沟通愿望而不得其法,常常引起误会,造成心理不愉快;②由于缺乏交往的技巧和能力而不敢去交往,产生强烈的孤独感;③不良的个性易造成不能被人理解,经常与人拌嘴怄气等;④社交恐惧。在别人面前显得不自在,担心受到攻击或惩罚,或担心被别人瞧不起等,从而引起心烦意乱和不安,造成心理封闭。

1.3网络综合症

网络综合症是一种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蔓延的心理疾病,它严重地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综合症的症状主要包括抑郁、失眠、精神难以集中等。这种由上网引起的心理疾病实际上是强迫症的一种,如果不加控制最终可能导致精神分裂。

1.4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

这在大四学生当中尤为普遍。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很好地认清当前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好高骛远,一日三变。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

1.5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的培养方式和学生的成长方式及经济状况是内因,而社会的大环境则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惑的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部分大学生在困难面前感到束手无策,有些甚至承受不了挫折而产生厌学、退学甚至自杀等心理。

2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我国高校相关教育不足和存在瑕疵有一定的关联。即使这些不足和瑕疵不是上述偏差与问题的原因,那也不利于这些偏差与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正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说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相关教育资源缺乏。例如高校一般只通过附设的心理咨询室和辅导员兼顾等非常简单的渠道进行该项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缺乏科学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心理咨询工作管理上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内容上缺乏科学化、系统化,不能真正起到心理咨询的作用。虽然在高校中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并没有真正起到心理咨询的作用,只是进行心理障碍咨询,而没有进行心理发展咨询,有些甚至指出,到心理咨询室做过心理咨询的学生如果被发现有轻微的心理问题则直接找辅导员解决,其他的则找精神病疗养院的专业医生进行解决。心理咨询机构仅仅是一个情况的汇报机构。

第二,许多高校,特别是理工院校,没有一个合适的、符合学生实际的辅导员制度。学生辅导员负责管理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从我国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的运行状况来看,辅导员制度的机制和功能出现了扭曲而不能发挥其本身内在应有的作用。辅导员要检查学生的早操出勤、宿舍卫生、课堂纪律和到课率,奖学金的评定,贷学金、困难补助的发放,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同教学老师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等。这些繁琐的事务使得学生政治辅导员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学习和工作,再加上个人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压力等等导致辅导员本身工作效能的下降,不能对学生进行长时期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造成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活动重视不够,使得一些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不能及时得到医治,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如因失恋而精神失常;考试期间由于成绩不理想而产生休学念头等。因此优化与创新辅导员制度,突出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

3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3.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政治保证

教育离不开政治,政治规定高校教育工作的性质和方向。邓小平曾经指出:“学校应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从培养跨世纪优秀建设人才的战略高度再三强调:“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感和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个性心理品质。

3.2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组织保证

高校党委和各级党组织是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战斗堡垒,应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搞好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制度创新,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建构和完善齐抓共管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新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与体系。高校应设置危机干预机构,对经济困难、学习成绩较差、失恋、情绪抑郁、性格孤僻等大学生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可以在学生工作部(处)、团委、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学生会等处设立咨询电话、咨询信箱,使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及时得到帮助;要逐步完善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教师,保证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除了采取开设有关选修课、讲座、报告等措施外,还可以发动学生成立“心智开发小组”、“人际交往小组”等社团,以自主、互动、自觉地提高心理素质;充分利用高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以及第二课堂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门诊、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站等预防大学生心理疾患和恶性事件的发生;为新生做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进行分析、预测,使工作更具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登上健康快车,以适应新形势对人才的高要求。

3.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

古语说:“心病要用心药医”。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和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要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和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发展技能、技巧的普遍培养和训练;要积极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运用会谈法、测验法等个别心理教育方法,在大学生感受困惑、迷茫、痛苦或受到挫折时,帮助其分析产生苦恼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得到心理上的安慰,恢复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3.4增大心理素质教育的科学含量,是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心理素质教育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点和心理素质教育本身规定了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和载体创新;要保证人力、财力、物力投入;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理论的培训工作,建立脱产学习,提高学历层次,解除心理教育工作人员后顾之忧等保障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职或专兼结合的心理素质教育队伍;要吸收和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改进教育方法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教育的科学含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信息网络大趋势,高校要积极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和拓宽心理素质教育渠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网络是一柄“双刃剑”,有利有弊,如何兴利除弊,利用好网络资源,进一步拓展心理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这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性课题。高校应积极应对这一新的挑战,主动出击,占领网上阵地,唱响网上教育主旋律,利用网络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注意网上网下结合,积极发挥网络心理教育的积极效应,最大限度地缩小其负面影响。

3.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群体活动的教育功能,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这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调整学生适应环境的心态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和调适效应,也有利于高校利用一切合适的时间、地点对学生灌输和传授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以引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高等院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唯有如此,方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