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心理教育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络心理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网络心理教育研究

一、网络环境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的危害

网络正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进步。从心理角度而言,在认识人自身的心理方面,网络拓宽了青少年认识自我的途径,拓宽了青少年学习心理知识的渠道;在控制自我情绪方面,网络为青少年情绪宣泄和表达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与空间;在智慧成长方面,网络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在认知他人方面,网络为青少年感觉别人的感受、体察别人的体验和思想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在自我激励方面,网络为青少年人生目标的确立提供了可以选择和比较的典型;在人际关系的管理方面,网络拓展了青少年的社交,缩短了青少年人际交往时间和空间,为双向交流提供了现代化工具。但不可忽略的是,由于网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加上网络管理、网络规范还存在问题,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作用日渐凸现。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危险期”或“关键期”,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直接、激烈和深刻。网络被称作“争夺眼球的战争”(Warofeyeballs),网络导致青少年沉迷虚拟世界、荒废学业、性格自闭,人格裂变、情感失真,甚至出现现实人际交往困难,和不同程度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1.在认识自我方面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到底是谁”。青少年网民在网上的“身份丧失”,使他们倍感网络的随意、自由。网上的相互攻击、谩骂,不受约束的“网恋”、“网婚”,大量的色情刺激等都容易使青少年对自我的认识及其发展产生错位,严重的还会造成现实自我缺失的障碍。青少年的“真实自我”、“现实自我”、“网络自我”有时相互交织,有时相互冲突。致使他们在网络中常会产生这样的追问和困惑:“我是谁?”“我还是原来的我吗?”有的“性格内向”的学生在网上驰骋纵横,精彩展示自我,但在网下他们却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网上”“网下”的性格错位,结果可能会导致多重人格问题的产生。网络在整合世界的同时,也有可能分裂和肢解“网民”的自我性格结构!

2.在控制情绪方面

主要弊端是产生网络成瘾、情感冷漠以及网上暴力等问题。网络成瘾者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长时间使用网络,上网后行为不能自制,并时常出现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淡漠、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现象。有的人不上网时手指会不停地运动,严重时全身打颤、痉挛、摔毁器物。有的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甚至采取自残、自杀等手段。情感冷漠则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而网上暴力的认同者受到暴力或者武力手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价值观念诱导,认为暴力并非都是违法行为,甚至崇尚暴力。网络造成青少年认知他人情绪的困难,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认为“在网上说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有许多人会将网络中培养出来的任性、放纵、撒谎、不负责任、不守规矩等习惯,也应用到现实社会中。在认知上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对“知识英雄”的盲目崇拜,认为个人修养无足轻重,只要学好技术就可以包揽天下。

3.在自我激励方面

解决网上的游戏难题可以带给青少年成就感,这些都有利于青少年培养自信、乐观、豁达的情怀。可是,网络的挑战性是无极限的,网上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每一次网上游戏大多以失败告终。屡次遭受挫折会使不少青少年变得悲观、抑郁、消极,甚至颓废、沮丧、绝望。有不少人将这种消极悲观情绪带到学习、生活中,对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此外,网络上信息的易逝性造成青少年短期行为盛行,他们对网上信息的频繁变换也会产生厌倦,觉得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不知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致使部分青少年产生一种及时行乐的倾向。同时,网络信息的芜杂,加上青少年鉴别能力有限,可能使青少年无所适从,难以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

4.在人际关系方面

主要有: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和网恋、网婚等。网络孤独症是指部分青少年依赖网络进行人际交流,从而沉溺其中,远离周围伙伴,变得越来越孤僻。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每周上网一小时,会有40%的人孤独程度增加20%。我国的相关调查也显示,在上网的青少年中,有20%的青少年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的青少年与家人、朋友疏远。青少年“网恋”、“网婚”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在网上青少年打情骂俏、变性交友、多角恋爱等随意性、不负责任的行为常发生,由此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一些青少年落入网络陷阱,被骗或遭到意外伤害。

5.在德性发展方面

缺少道德的人生很难健康。由于网络上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虚拟性,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行为的发生。而当前网络道德体系尚处于建构和规范之中,网络社会本身很难让学生网民“独善其身、独慎其行”,加上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和道德自律行为、意义的淡薄,就很容易产生自由、无所限制、为所欲为的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去做的、不道德的事情,诸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爱”,“黑客”攻击等行为。

二、网络心理教育培养健康网民、成就无“网”而不胜的未来之星

对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目前还没有科学有效的能根本医治的良方,笔者认为预防和疏导优于治疗,应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的功能与特点,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网络心理教育;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实施积极的心理和教育干预,这才是当前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办法。所谓网络心理教育,是指通过网络进行的针对网络带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网络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是计算机网络和心理教育的整合,是心理教育的新内容,又是心理教育的新范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矫治既是一种探索,也是心理治疗的新尝试,这对于拓展心理教育的内涵、途径、方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纵观全球教育信息化浪潮,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大都经历了从关注硬件、关注资源、关注教学方式到关注以人为本的生命环境的发展历程。我们开展网络心理教育,就是要在心理教育资源建设、师生心理的自我建构、心理健康的专业干预等方面创建关怀生命的、健康向上的、为人生的生态教育景观和实践之路。

(一)建构青少年的网上精神生命家园

1.倡导健康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文化观我们开展网络心理教育,在资源建设方面,我们首先要倡导这样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文化观:(1)人人成为终身主动学习者。(2)人人成为网络时代健全的公民。(3)建设全球化网络学习园地和生态生活社区。(4)人人可以依照自己健康成长的需求来体验网络,成长自己,更应该为生态网络的创建贡献一分力量。对比目前我们的网上教育资源的现状,由于受传统教育“传授知识”的潜意识影响和应试教育的社会需求导向,我们一些校园网、资源库、网络课程等等是教科书的“数字化”和应试教育的“网络镜像”,缺乏生命活力,缺少生命质感,学生不感兴趣。为了二亿青少年的未来和我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我们期望着教育信息化为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创造美好的精神生命家园。2.在青少年中进一步普及互联网,消除其对互联网的神秘心理,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新颖性、虚拟性和互动参与性等特征,使广大青少年产生迷恋现象本身是无可厚非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J.E.Kazt等认为,互联网能扩大人们的交往范围,帮助使用者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不在互联网而在使用者。因此简单的禁止青少年上网显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应该进一步普及互联网络及相关知识,使他们了解互联网的实质。越是对互联网了解,就越能以平常心来看待它,这样青少年的网络迷恋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关键是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首先要注意到青少年上网很大一部分在网吧,网吧管理者要加强个人职业经营中的道德自律,做到不违法、违章经营。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加强对网络空间社会问题的调控,创造健康安全的网络使用环境。其次,学校教育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网络主题活动等渠道进行网络防范教育,加强青少年上网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如自觉远离“黄毒”、不随便把自己的电话、地址等告诉网上陌生人等,并逐步引导和教育他们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业进步和自我发展,起到上网的“导向器”和“过滤镜”作用,并及时对网络迷恋程度较高,影响学业的同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完善网络心理教育内容,建设科学的人本的网络心理文化

建立科学的、本土化的,以人为本的网络心理文化。首先创办和制作内容丰富,适合青少年的网站、网页。目前,青少年上网除了游戏,可以浏览的网页或网站大致可以分为综合类和学习类两类。这些网页的制作者大多是非教育部门或非青少年研究机构,内容上存在机械、翻版、教育性不强甚至有误导性。青少年访问量最大的学习类网页已被称谓“互联网上的应试教育”,其内容多数是课堂教学内容、试题、习题的简单再现。因此教育部门或青少年研究机构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创办和制作一些融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网站、网页。这不仅有效地发挥对青少年网上教育的正确导向作用,也对青少年网络迷恋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帮助。其次,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和心理教育的需求出发,多建立一些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网站。这样的网站内容可包括心理知识、心理测试、心理游戏、心理论坛、心理咨询等多种功能在内,还可开发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心理服务产品。使青少年有阵地、有内容、有方法、有专家、有指导,可以更好了解自己心理,成长自己心理。但要避免伪心理科学、非心理科学的东西,如打着心理科学旗号在网上不负责地搞随意性的心理测验、咨询、治疗等现象。第三,要构建与国际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的本土化的网络心理文化。我国网络心理文化的建设更需要贴近现实社会和融入中国文化的氛围,要重视研究和挖掘我国传统心理文化的底蕴,立足于我国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实际,逐步形成适应我国本土文化圈的网络心理文化模式。

(三)采取针对性的、切实有效的网络心理教育工作策略

我们要切实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有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大影响力。1.尽快组建高度集约的、水平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站,实现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网的互联和资源共享,促进“网上”与“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沟通与并举,建构起立体化、全方位的现代化心理教育体系。2.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科学引领、全面推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3.学校、家庭和社会联手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绿色通道,实施积极的心理和教育干预,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4.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完善专业的干预机制。对已经造成严重影响,导致网络心理问题的学生,必须提供专业的服务。5.加强网下的心理教育工作,培养人格健全、目标明确、有责任心、自强、自立、自律的现代青年。包括开设心理教育课和专题心理健康讲座,展开心理咨询辅导,组织学生心理互助的心理社团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开发学生潜力,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有效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当然重点要关注学生的网络社会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就是培养学生上网心理的自主性、行为自律性与主体发展性,塑造与完善学生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

(四)研究解决网络心理教育的重点问题

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消除青少年的网瘾、网络依赖等心理问题,更何况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还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谁都无法预知,我们必须站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深入研究教育信息化的生态问题,解决好与青少年成长有关的诸种问题。当前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就是:网络的正确使用问题,网络道德问题,网上人际关系问题,网络自由与个人秘密及心理隐私的保护问题,青少年的网络认识障碍问题,网络与非网络心理教育的矛盾,网络心育人才的培养问题,健全的网络心育系统的建立问题,网络心育实践活动的开发和丰富问题,网络心育的理论与方法发展等。

(五)加强青少年的网络自律教育,发挥网络心理教育的主体作用

心理的发展关键在于心理的自我建构与调整。目前的研究发现,普通人变成“网虫”大约经过了对网络的好奇、喜爱到着迷等三个阶段。但是,着迷网络是否会导致网络性心理障碍与个性特征有很大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此人的性格、平常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一般认为,性格内向不太爱与人交往的人以及想从网络中得到某种答案或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在触网后过分沉溺,以至于产生不同程度的网络性心理障碍。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想通过网络来抒发、宣泄自己的情感,以弥补在现实生活中感情上的空缺。如果在网上有呼应,便会产生共鸣,似乎找到了知己。但一旦发现对方与自己理想的标准有太大距离时,便会情绪失落,产生抑郁甚至厌世的情绪。因此要提醒青少年上网时带上健康的心理:(1)利用业余时间上网,上网时间必须控制,即使在假期和双休日也要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千万别打破正常的饮食与生活习惯。(2)上网要有明确的目的,有选择地浏览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不要漫无目的。(3)上网过程中应保持平稳的心态,消除猎奇心理,不宜过分投入。(4)千万别深更半夜上网,不要为了省几个钱而搅乱自己的生物钟。(5)不要迷信网络爱情,要知道爱情是在现实中的。(6)不要为了打发时间而泡在网上,其实生活中打发时间的方式很多,比如和朋友聊天、打球、看书等都是很不错的娱乐方式。(7)如果发觉孩子已经对除了网络外的一切事情都没有兴趣时,或是一上网便死活下不来时,就要送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