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微博心理开发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微博的发展特点
随着微博的日益普遍化,越来越多的人将视线从传统的传媒体转移到微博上,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在传播方面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受众参与性强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微博的受众参与性更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参与。微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人与人彼此接触、交流的平台。用户可以在自己的微博上随时随地的发表自己所见所感的心情、看法,还可以实时的上传图片、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的讨论和参看别人对同一话题的想法等等。
(二)内容公开化
微博是一个公开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博出现,真正打破了这种具有局限性的信息传播模式。只要在微博上加关注,别人的信息就会随时出现在你的微博页面上,使信息越过了层层障碍直接传递给用户。
(三)碎片化
由于微博的内容是短小精悍的,它既可以满足时间上的“碎片化”的需要,也可以满足传播上的“碎片化”的需要。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复杂的形式,微博用户可以利用一切的散碎时间,把自己看到的、所想的发到微博上与他人分享。在“碎片化”传播环境里,传统的社会观念、社会关系和市场结构逐一瓦解,代之的是个性化诉求、平等话语方式和新型消费模式。手机这个新兴媒介降低了平民参与社会传播的“门槛”,传者和受者不再分的清楚,极大满足了人们的参与和诉求表达愿望。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据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现在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把大学校园当作是一个世外桃源,一片天外净土。
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社会期望等是一个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的一种衡量、一种评价,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四、微博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微博的流行,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利用微博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在其学业、交友和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大学生使用微博进行交流,既有普通用户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他们自由选择、关注喜欢的媒体、名人、草根群体,交流的重点集中于社会热点、名流艺人、个人问题、专业知识等,并在微博上零时间获取头条新闻。通过关注热点新闻、跟帖,综合他人的意见,对微博上的海量信息进行判断、甄别,然后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心理学家指出,“人际关系”是人们重要的幸福感来源。而现代高校中的大学生,由于受到各种新兴媒体、学习、生活等带来的快节奏和压力影响,与人直接的接触交往趋少。很多大学生因内向等心理原因很难与同学、老师、家长沟通交流。通过微博,他们能将自己无法表达的情感、生活等问题倾诉出来,并得到“粉丝”的开导、交流和理解。同时,在微博上,大学生也可以围绕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时事热点等开展热烈讨论。这种开放式的讨论,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间形成平等的讨论氛围,不用受到身份、地位等的束缚,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自我满足。不过,在微博上思想碰撞、青春激荡的同时,也要避免浑浊信息的“微传播”。在微博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现实生活中正确指导者和把关者的缺失,不免会造成不良信息的污染和泛滥,甚至一些不健康和低俗的图片和视频等也充斥其中,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冲击。
五、微博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开发
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微博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引导,成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目前,高校中的各类学生社团大多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组建起来的,在大学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影响力较大。因此,还可以建设拥有同一爱好的“微博社团”。成员在微博中的话题沟通相对容易,能够引起良好的互动。每个微博成员可通过微博社团努力使自身拥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能面临压力挫折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以下是几条措施:
(一)主动树立探索微博教育功能的理念
微博的兴起以及发挥的作用告诉我们,高校一定要站在维护国家网络健康安全的高度来审视和研究微博的教育和传播功能。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到微博,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仅见证了传播技术与传播手段的创新,也意味着政治传播、思想教育、意识形态建构的目标群体愈发庞大,领域愈发宽广,方式愈发灵活,渗透愈发深入,监控愈发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如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将很难适应网络新环境下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只有高度重视、主动研究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网络传媒的特点和功能,才能主动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因此,全面审视微博的影响,深入研究微博的教育功能,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二)积极构建利用微博教育的平台
微博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并成为大学生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高校利用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意识到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还没有探索到行之有效的利用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路径。对高校来说,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官方微博平台,通过微博进行校方和学生的积极对话,给利用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要通过微博平台的搭建,将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与微博的使用有效对接和融合,发挥好新技术的教育服务功能。微博平台的搭建不仅要及时、科学、合理,还要维护和运作好微博平台。
(三)扮演好引导微博舆论导向的角色
虽然大学生微博舆论错综复杂、高度分散、变化莫测,依然有教育主体的引导必要和引导空间,更加需要我们进行有效监控和引导。首先,学校可以建立特色微博网络。通过这些微博时尚新颖的议题、轻松活泼的内容,吸引和凝聚大量的同学,并产生介绍新同学加入的连锁效应。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微博态度”,习惯使用“微博语言”,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学生留下的刻板说教的映像,在自然平和的语境中营造校园主流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