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思政心理教育理念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政心理教育理念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思政心理教育理念研究

一、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的挑战

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知识和概念灌输为重。新时期的大学生主要是“90后”,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我、勇于挑战权威,对互联网的熟悉和了解让其拥有开阔的视野和极其丰富的信息量,也大大改变了其传统的学习生活模式,这使得传统教育模式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况。其主要表现为:当代大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不再单纯满足于全盘接受和信仰教师所传授的思想观念,外部极其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使得教师也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信息源,这空前加强了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性,并趋向抵触传统、质疑权威。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未能充分重视他们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开会、调研、座谈、报告会为主的固定形式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抑制了学生潜力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功能,首先应把教育者传授的思想信息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规范,再将学生的内在品德规范外化为具体的思想品德行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依靠学生不断地亲身体验。大学生必须大量且深刻地体验活动,才能形成内在的思想品德规范,传统机械灌输方式的教育抑制了大学生需求的体验,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却无法触及到学生的内在体验和自主构建,结果授予学生的只是外在的知识。这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认同。基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反思,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认识德育教育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对生命的感悟。

二、体验式心理教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大卫•库珀于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知识内化模式——体验式学习模型。他强调亲身体验是所有知识学习的最重要方式,最佳的学习过程应分为五个步骤:一是参与体验——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事件或场景中;二是观察与反省——发表对刚才亲历事件的看法,进行反思;三是形成经验——反思后形成有关感觉、思想、联想及其它观察的经验;四是领会总结——运用形成的经验,在已知的知识体系里寻求类同的体验,不断强化正确的认知并改变错误的认知;五是升华和运用——把形成的结论和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生活工作中加以升华。内化的过程将学习、转变及成长加以整合,特别强调在体验中学习及资源的共享与应用的重要性。库珀的学习模型成为了体验式心理教育方案设计的指导理论。心理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形式丰富的多样体验活动,如心理拓展训练、空椅子技术、心理游戏、心理测试、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行为训练等等,目前这些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许多学科教育与企业员工的培训中。思想政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但也建立在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基础之上,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对个体的社会实践领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积极主动引入心理教育的必要元素,运用心理教育的科学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科学认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能探索出两者结合的最佳工作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自我教育,而体验式教育能激发、强化并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意识,使其从被动的角色变成自觉主动的心灵塑造者;同时,体验式教育的优势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它既不是由教师包办的代替式教育,也不是无师自通式的教育。它融入心理学的团体动力学理论,主张教育者根据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历,让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挖掘团队中丰富的集体资源,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从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目的。通过实践检验,开展思想政治体验式教育是一种符合当前需要的科学、有效方法之一。

三、体验式心理教育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策略

体验式心理学教育强调个体要通过参与某些活动而获得心理体验,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小组同伴共同分享、交流个人经验并提升认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也强调“做中学、学中悟、悟中行”是最佳的教育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种种思考与感悟,从而推动改变其行为方式。借鉴体验式心理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体验式教育在具体策略实施中可按五个环节来进行,即:“设计情境体验——设计心理体验后的分享——开展小组间的交流——进行体验成果的整合——设计体验的内化及应用”。在操作形式上可采用拓展训练活动、小组研讨、情景活动、案例分析、经验分享、角色扮演、心理剧等。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功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学生,不能居高临下地揭露、批判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问题,也不要急着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包办代替,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参加学习,提出看法和问题,而不是坐在下面被动地听从教师的讲授。

1.设计情境体验项目。这是方案的开始,通常由教师设置某些活动、情境或心理游戏让学生参与,最常用的有心理拓展训练活动的经典项目,如“信任盲行”“解开千千结”等等,这些开始的体验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所有的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开展的,首先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设计和构建适用于教育目标、内容的情境活动,比如针对“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及与人际关系专题的相关内容,就可以先设计“破冰”“寻人启事”“信任盲行”“信任倒伏”等热身活动。教师要运用有效而生动的情境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发挥积极性,并将被激发出的积极情感贯穿到学习活动中,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活动只有一开始就充满了体验的快乐并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下一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

2.设计心理体验后的分享模式。学生在完成以上的活动项目或心理游戏后,组织他们与其他团队成员分享彼此的感受或观察收获,这是心理体验挖掘的环节。学生有了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进入体验情境活动后,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情境活动中挖掘学生的心理体验。这需要教师担当好“摄像机”的功能,详细、认真地记下活动中学生“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前者要求教师对活动过程中发生事情的细节能详细陈述。下一环节讨论这些细节问题时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回忆起与教育目的相关联的体验。如果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则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并愿意进一步表现自己,将教师的思维方式引导、学习方法指导和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进一步内化,更清晰地认清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知识,并主动为下一步的交流分享活动做好准备。

3.开展小组间的交流。这是重要的设计环节之一,它能推动学生把自身和活动的共同要素挖掘出来,通过分享、交流,吸收其他同学的宝贵意见,拓宽了经验有效迁移的广度。设计这一环节时,宜考虑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一小组选出组长后,由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进行交流分享。要兼顾到每位同学,让他们有表达自己内心体验的机会,分享中充分相信学生的主导能力,教师只需将学法指导落到实处,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身感受来认知周围的事物,主动地探讨,有了前一阶段学法指导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问题时会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了强烈的欲望,进入了“动情”的状态。至此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习得了方法,又让自我情感得以升华,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

4.进行体验成果的整合。学生通过前三个环节的学习,锻炼了能力、丰富了情感,获得了知识,接下来便可以进入整合体验成果的环节,这时宜采用学生自我评述、小组成员间的评述和教师对成员的评述三者结合的方式,但应以学生的自主评述为主。在这一环节中,要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提取出交流环节中总结出来的原则或归纳出来的精华,将其与工作、生活中思考问题的理念模式加以整合,使学生能更好地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小组选代表组成评委,要求做到客观公正,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乐观地投人到新的学习活动之中。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如果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则能唤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使其好学乐学。但是也要考虑到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因学习不顺而产生消极的情感感受,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此时需要设计一些对这些情感感受的来源、强度和持久性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

5.设计体验的内化及应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习得的知识并对自己所学知识加以证实,自觉将所学知识合理应用于实践,唯有通过实践练习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设计体验这一环节就是为了策划如何才能让学生将这些体验应用到生活、工作中,而应用本身也成为一种新体验,新循环又开始,学生才能不断进步。可布置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相关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例如,在学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专题时,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是如何让大学生深刻领会和体验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同学们通过积极地思考与探究,或热烈地辩论澄清后,逐渐认识到自己并不缺乏道德认识,而是缺乏道德的基本实践。接下来是如何解决大学生道德实践与道德认识不统一的问题,带着这一问题,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成立文明践行小组,制定小组文明践行公约,在学习生活中相互开展竞争,并要求同学们参与调查实践,然后每人写出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并在课堂上与同伴进行总结和交流。在实践过程中,一旦学生感觉对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都有了质的飞跃,那么学生就有了成就感和成功感,产生“高峰体验”。

四、实施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注意的事项

1.划分小组时应合理搭配不同特征的学生。即分组时应充分考虑性别、文理科背景、性格内外向性的影响因素,注意各种特征学生的搭配比例。笔者曾对体验式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过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面对男生的教学效果好于面对女生,文科背景的人要好于理工科背景的人,外向的人较内向的人更适合体验式教育。因此,分小组时除了要考虑合理的性别搭配比例外,还应该考虑学生对活动的感受和反应,通过设计适合不同性别的项目来提高效果。让团体的气氛感染那些接受教育教学效果较差的学生,通过团队的动力带动他们,从而激发其能动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2.设计项目时需要加入能够活跃氛围,培养团队合作的活动意识。只有在友好的整体氛围中,学生才会放开自己的心灵,热情而真诚地投入活动,从而产生深刻的体验。同时要注意到“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较少有机会与同伴分享,相对较为自我中心,因此要增加培养集体主义、团队合作意识的活动,让每个同学都感受到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性。良好的团队凝聚力才能创造出有利于真诚分享内心体验的环境,他们才愿意投入更多的真诚和热情到未来的活动中。

3.考虑体验式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适当交叉融合。体验式教育是通过给学生体验一个新的项目,让其在团队动力中发掘自身潜力,再通过小组的分享总结,加上教师的引导,达到改善行为或态度的目的。体验式教育理论性相对较弱,而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在必要时候要宣扬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文化体系,而这却是传统教育的优势。在设计中国特色的体验式教育时,可对其流程作适当改进,促使两者进一步的交叉融合,取长补短。体验式心理教育的经典流程是“经历—反思—分享—总结—应用”,思想道德教育有其特殊性,有时会有阐述较多理论性内容,建议在实际运用中,增加了“提炼”一环,教师带领学生分享教育收获后,及时将分享主题引到社会主义道德主题上,提炼并阐述相应的理论。

4.设计的活动应考虑到民族性及各地观念的差异性。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于一体,因此它具有独特的政治教育性质,在教育过程中必需注意其政治敏感性。在活动设计中要考虑到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的民族个性张扬,有的民族略显含蓄,有的民族又有自己的文化和禁忌。因此,应考虑不同民族的特点,与少数民族文化有冲突的活动项目一定要避开,能够妥善处理民族习惯、地理环境等问题。此外,中国各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观念多元化。一般地,东部经济比西部发达,北方较南方相对落后,发达地区人的观念相对开放,自我表现更强烈,设计的项目应有更高的开放度;而在相对落后地区应根据当地现状,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宜采用内容较含蓄的活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