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心理学对挫折教育的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心理学对挫折教育的启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心理学对挫折教育的启示

一、习得无助感与挫折商

(一)习得无助感挫折感即个体在实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时,由于受到某种阻碍,使其目标无法实现或需要无法得以满足时,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体验。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生活经验较为缺乏,面对挫折可能会引出各种心理困惑或者障碍,进而产生消极情绪体验。美国心理学大师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博士通过实验表明,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的受到挫折,便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悲愤自怜的情绪状态。这是由于心理应激的失控,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自信心的降低而造成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被叫做习得无助感,简称无助感。在失助的心理状态下,人们往往出现自暴自弃的情绪。无助感产生后,个体会有三方面的表现:①动机降低。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②认知出现障碍。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本应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③情绪失调。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悲观,颓丧,陷入抑郁状态。

(二)挫折商挫折商(或逆境商,AQ)是指用以衡量人们将不利局面转化为有利条件的能力。加拿大专家保罗·斯托茨博士首次提出挫折商的概念。他出版的《挫折商:将障碍变成机会》和《工作中的挫折商》两本书成为人们探讨克服无助心理状态,提升挫折商,走向成功的重要著作。心理学家霍华·嘉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丹尼尔·戈尔曼教授指出: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和挫折商。在智商(IQ)和情商(EQ)都跟别人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AQ可以帮助产生一流的成绩、生产力、创造力,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活力和愉快上进的心情。高AQ是可以培养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众所周知的美国著名的聋哑作家海伦·凯勒就是一个因拥有高AQ而成功的典范。大学生在入学之前,主要受到的是智商教育的训练,远不能满足他们应对新环境的需要。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需要学校积极开展大学生情商教育,予以正确引导。

二、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

美国MartinSeligman教授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其研究领域包括积极的、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如对过去的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现在的知足和快乐,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心理学提倡以积极的视角来解读正常人的心理,发挥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使个体的潜力最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帮助个体习得掌握美好生活的方法。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高职学生挫折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学主要应用是进行积极预防,就是希望发挥人性中的优点,培养积极的人格力量,掌握抵抗挫折的办法,使他们能够主动克服困难,提高生活的质量水平。

三、挫折教育

挫折应对在国内表现为挫折教育,即有意识地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萨托拉斯提出的精神健康的标准之一就是能够经受生活的挫折。挫折教育的本质或最终目的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失败,提高他们的挫折阈限,提高心理抗击打能力。挫折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不同的挫折问题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改变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和调节周围环境的素质能力。高职院校大学生挫折教育是一项综合素质教育,需要高职院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主体齐抓共管,通力合作,才会有较好的教育效果。目前,挫折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施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如有些人认为目标设置得越高越好。“强管理、严要求”,这种做法违背了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容易使学生产生受挫、失望、无助和沮丧的心理。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以心理学、生理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为基础,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设计挫折教育目标,把握挫折的适度性,才能事半功倍。

四、挫折教育策略

开展挫折教育,要求教育者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地采用一些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客观地认识挫折、积极面对挫折,从而保持健康的挫折心理,并固化为良好的挫折心理素质和习惯。

(一)发展积极归因

研究发现具有成功倾向的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原因归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于自己努力不够。具有失败倾向的学生则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将成功归因于偶然的因素。因此,开展积极和合理的归因是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在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归因时,注意以下要点。①明确目的与价值。目的越明确、价值估计越大,越有自我效能感;②通过自我激励、长辈朋友的肯定能增强自我效能感;③任务难度适中或稍低,让学习障碍者体验到成功;④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从而获得主观上的满足,增强自我效能感。优化行为训练。在原因、认知问题解决后,应从行为方式上去解决问题。①系统脱敏训练。通过导入式或自我想象的方式去想象学习的难处,这样多次的反复后,会降低学习的紧张程度,不自觉地就进入学习状态了;②观察学习。提供可模仿的录像和老师、同学的榜样示范来增强学习行为的反应正确率;③强化法。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观点,学生的任何行为都可通过一定的强化物来塑造。在教学中,可用奖励、鼓励等激励方法。

(二)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

挫折承受力是后天习得的。能承受挫折的打击,保持自身心理平衡与个性完整,这是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的明显标志。通过培训使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严重挫折的学生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能处理好挫折导致的直接的消极结果,提高其心理韧性。①挫折认知敏感性和乐观性的培养。能敏感觉知自身可能受到的挫折,有利于个体把握自身处境,以便于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②积极自我观念的培养。较高的自我能力觉知可以提高大学生们社会交往的自信程度和主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较高自我能力觉知的人倾向于积极的归因;③“读人”能力的培养。当人们面临挫折之时,需要调用自身及社会支持资源以进行应对。培养大学生把握他人的个性等心理品质及人际关系的能力,可提高其寻求社会支持的主动性与有效性,为防预因挫折而导致心理问题提供保障。

(三)提升学生较高期望值

以教师的期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的期待又称为教室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会带来被期待对象的戏剧性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个性特征和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期待,会在教师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其次,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暗含的期待,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坚持按自己的期待去影响学生,学生会逐步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受到教师高期待的学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期待是学生积极努力上进的催化剂。在进行学习技能训练时,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期望值,高度重视学生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这一重要心理特征,保护学生的上进心与自尊心。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尊和自强是完整人格的优良品质。这一需要的满足就可以使他们产生自信的感觉,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用处,就会因自信而自治、自强、自立。

(四)培养学生的积极认知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基本能力的实际差异,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会不断增大,所以很难坚持学习,导致厌倦感、自卑感、无助感的产生。因此,有必要加强认知训练。加强情感和意志教育,将知、情、意、行四者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忍耐挫折的教育。“知”,即晓之以理,是指进行思想认识教育。这是学生形成正确应对外界变化的心理内化过程,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在思想上认识到挫折忍受力的重要性。“行”,即导之以行,是指让学生实际运用所学到的应对挫折的方法与技巧去克服挫折,获得进步和成功。“意”,即达之以意,是指培养并提高克服困难和挫折时的顽强不懈的意志力。“情”,即动之以情。在学生取得进步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情感上体会到正视困难、克服挫折、战胜自我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开展合作学习

随着年龄的增长,努力的“价值”逐渐贬值,能力逐渐被看作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关键。因此,为了使自我在失败或成功的情境下都能进行积极而合理的归因,具有持续的学习动力,学生还要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发掘潜力,获得发展的基础。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共同发展大有裨益。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不会受到挫伤,自尊心也不会受到伤害。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在优秀学生的帮助下坚持完成作业,逐步弥补知识的缺陷,而且有机会模仿并掌握优等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逐渐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而且,合作学习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共同提高,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六)加强网络活动的引导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满堂灌式的课堂“正面”教育抵御不了课外通过网络媒体传来的各种负面资讯的浸润,校内外社会环境的对比、学校灌输内容与现实截然的反差对高职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和挫折教育是极其不利的。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分析其原因有:①自我价值体现的需要;②情绪宣泄的需要;③情感表达的需要;④娱乐心理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尽量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教育学生以理智的态度控制上网的时间、积极参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发展咨询为主,通过网络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引导学生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作者:王正华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