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心理学视角下忍的认知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心理学视角下忍的认知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心理学视角下忍的认知探析

一、忍的认知评价系统

在忍的认知过程中,最先是接受外界应激物刺激。刺激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生理性刺激主要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刺激物,如过热或过冷、噪声、酸碱刺激。社会性刺激是能导致个体生活风格变化,并要求个体对其做出调整或适应的事件,主要包括冲突事件和日常生活困扰。冲突事件是指生活中强度较强影响较大的事件;日常生活困扰是指轻微而频繁的困扰,如超市排队或等公交。初级评价。评价是个体对遇到事件或所处情境的性质、程度及可能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做出估计。初级评价是个体在某种情境或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接受信息并进行认知加工后,判断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如果与自己无利害关系,则该事件为无关事件,情境为自然情境。如果有利害关系,个体立即对事件和情境的性质(是否可以改变)、属性(威胁还是挑战)、预期结果(积极还是消极)和个人能力做出估计,然后进入次级评价。次级评价。这是个体对与个体相关的有利害关系的事件及所处情境进行的进一步解释评价。它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事件及所处情境的解释与评价,一是文化所包含并为多数社会成员共有的解释与评价。笔者更关注前者,即个人层面。一般来讲,个体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所形成的解释评价也不同。个体对事件及情境解释评价总是会按照个体已有知识、经验、思维习惯、预期结果和个体性格进行。个体接受到社会性应激物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和评价,转化为个体主观体验,而这种体验直接决定着个体“忍”还是“不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和情境的评价可能不同,同一个人对不同事件和情境的选择也可能不同。个体进行次级评价运用四种心理机制:(1)压抑或抑制:指强压住自己的某种欲望、意见或不满、生气、痛苦、冲动等负面情绪,如忍气吞声;(2)满足的延宕:意指拒绝暂时的诱惑,以换取未来更大的酬赏,如以退为进;(3)认知转化:指在忍的历程中,藉由认知的转化,对忍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加以容受或增益容忍度,如“和合二仙”的玄妙对谈;(4)持久或策略性反应:指有目的的自我牺牲,盯着目标迂回前进,在忍让中培育实力并加强耐性、韧性,最终达到目标,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个体在次级评价时会受到应激物系统中各因素性质的影响,它是个体认知评价的标准。个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可能发生的忍事件进行认知,最后做出忍或不忍的行为反应。笔者尝试列出以下标准,以作抛砖引玉之用。(1)道德规范。道德作为重要的行为规范,其作用就是调整关系,规范行为。对符合道德规范但不符合个体情感或欲望需求的行为,个体就需要忍。(2)团体舆论。舆论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与社会现象,对人的言行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可见舆论力量之大。如果个体情感或欲望需求与本团体成员民心所向、民意所指又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的舆论相悖,个体也需要忍。(3)群体规章制度。群体规章制度是群体内所有成员行为的准绳,如果与群体规章制度冲突,那么个体也只能让步。(4)禁忌与忌讳。禁忌与忌讳是个体言行须避免的一些反标准,即不能做、不能说。个体应努力避免产生不良后果的事情。(5)关系。中国社会是一种关系社会,研究国人的忍也需要放在社会关系脉络中。如关系中成员的同源性,像同学、同道、同事、同门等;关系的累加效应,像老同学、老同事、老友等;关系水平的层次可分为很好、较好、一般、不太好、很不好。以上都会影响着个体是否需要忍。以上五条标准作为外部因素影响着个体对当前情境、事件的评估,但需要忍不等于个体要忍。个体的忍认知过程不仅受到客观环境中的标准对个体是否需要忍的影响,还取决于个体自身对当前情境、事件所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影响着个体是否要忍。笔者试图找出制约个体心理体验的内部因素。(1)事件对个体的重要性,个体衡量事件的重要程度及其意义来决定是否要忍。为了做完事情或避免破坏事情个体会忍。(2)个体对自身角色地位的认知。角色地位的主次(权威与弱势)以及对主次(权威与弱势)的准确认知也会让个体为维持人际和谐或个人成就或前途而忍。居下位者(弱势者)忍得较多。(3)个体的归因倾向。社会心理学家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行为的归因或在于环境或在于个人。如在于环境,则个体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在于个人,则个体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4)个体的忍观念。存在于代际之间的观念冲突虽不那么绝对,但年轻者较年长者,较少地将忍赋予某些超越的、具有道德修养意味的价值观念,而更强调个人主张(自我意识的介入作用)和权利(如自主、平等、人权等)。(5)忍的预期结果。如个体忍之后能达到预期,那么个体会忍;或者个体为了达到预期需要忍,如为了获得财富或利益等。该过程中包含了两级评价、五条外部评价标准和五条内部心理体验。

二、反应系统

(一)认知反应

忍的出现、进行和完成均依赖于个体对与忍相关的心理事件的认知解释。因此忍是内在于个体认知的。即使与忍相关的心理事件未完成,认知反应发挥作用也意味着忍过程的完成。笔者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发现,个体在忍的过程中,会出现多种认知反应,如转移注意力、忽视现象、动机性遗忘等,或自觉主动地进行认知思考,如理性思考、自我想象等。受试个体中有54%的人从忍的目的进行认知转化,如为了维护人际和谐避免冲突、为了完成事情等等。通过认知思考及转化,个体的忍就从单纯压抑式的忍转变成策略式的忍了。一项关于香港地区受暴家庭妇女的研究发现,这些华人妇女的忍并不是一种被迫且一味压抑的行为,而是一种有目的、有策略的主动选择,她们试图通过忍来避免更多的家庭暴力或不使施暴者愤怒,有的藉由忍来表达自己的善意,以期改善双方关系。

(二)情绪反应

在忍的过程中,个体很容易会出现如焦虑、愤怒、恐惧、敌对、无助、悲哀等等不愉悦的情绪反应。这是否说明中国人情绪与身心健康都普遍较差?事实上,这样的疑问是源自将忍视为单一的并且静态的概念。忍并非是单一的情绪压抑过程,而是有其丰富的情绪调控意蕴的,如将注意力转向有利于个人未来发展的方面、放松训练、寻找其他可能渠道宣泄等等。一项关于婚姻韧性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台湾夫妻进行访谈,发现对台湾夫妻来说,忍带来的不愉悦的情绪反应与忍后可能有的长期效益相比,忍仍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5]。即使这样,个体仍然会感到不舒服、不愉快。如果个体的认知思考与情绪调控及时介入,那忍带来的不愉悦的情绪体验以及可能的身心伤害也就降低了。

(三)行为反应

个体的行为反应表现为“忍”与“不忍”。个体在拿捏“忍”与“不忍”时应顺势而为,当个体认知思考的重心不放在事情的绝对面上,而是希望既能处理冲突事件,又能维持和谐,在自己与对方之间尝试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时,个体会“忍”。在忍时,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与思维,将情绪压抑转变为情绪调试状态,然后再观察外在情势变化,进而有所行动,为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与成长,也让整个事情能够更顺利进行。这也是个体在“忍”运用上体现出的适应性。因此忍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压抑和退让,其对个体的影响需要视个体内在力量如何而定。忍与个体间的关系赋予了忍的心理学意义。

三、忍与西方自我控制理论的比较

西方心理学界首位谈到自我控制理论的当属奥地利经典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他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认为,本我和超我的冲突需要靠自我根据现实原则去协调,而本我和超我的冲突无时无刻不在沸腾,所以自我一刻都不能放松,当这种冲突过强就会引起个体焦虑,焦虑过大就会令自我不安。而焦虑情感作为一种预警,提醒着自我要调动心理防御机制。压抑就是自我所使用的防御机制,它压制个体负面欲望、思想及生活事件,使其不能进入意识层面。在这一点上,忍与弗氏所提的压抑是不同的。因为忍并不是在潜意识层次上运作,而是个体有认知参与、有目的、自觉使用策略的心理运作历程。但这并不表示中国人的忍没有弗氏理论中的压抑。之后,国外很多心理学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都曾对自我控制提出过不同的见解。其中,社会认知心理学家Kopp提出的自我控制的观点是比较全面的。他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制止或引发特定行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Kopp主要强调个体对社会的适应。在这点上,忍与Kopp的自我控制是不同的。因为忍不单单是对社会的适应,个体在使用满足的延宕。认知转化、持久或策略性反应等心理机制的过程中要达到以退为进的状态,以超越的方式来进行生活中得与失的思考。另外一个概念是延缓满足,指个人去做某些不愉快的事情或是避免愉快的事情以求得过后更愉快或较之前不会不愉快的事情。个体忍的心理运作历程中用到的心理机制其中就有满足的延宕。然而,与西方心理学者所讨论的延缓满足还有两点区别。首先,在延缓满足的心理历程中,个体比较偏向个人利益,这与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价值体系有关。而忍并不仅是为了个人利益着想,而是为己、为他人甚至为社会,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对人的设计及强调人伦关系的社会架构有关。其次,忍包含的心理机制比延缓满足复杂许多,除了满足延宕,它还包含压抑、认知转化和策略性反应三种心理机制。

作者:史艳琴 单位:史艳琴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思政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