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心理学教学研究(4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心理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分析
摘要:应用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当前的大学生教育中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设置应用心理学学科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建设完善的专业实践能力教育体系,制订完善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制度,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环境,引进专业能力突出的应用型教师,促进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1.构建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脱节,高校要在认真研究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逐步创建完成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要围绕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课程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科基础模块,二是专业方向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主要内容有公共课程与学科课程两个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方向模块主要内容有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前提下培养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首先需要全面整合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增加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添加专业技能训练课;可以增加心理学方面的拓展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但要求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而且要掌握职业岗位入门技能。
2.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1)加强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过程中,实验室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应该建设完善的实验室。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见习与实践的场所,对于高校来说,实验室应该对学生开放,不但要发挥日常实验教学的作用,而且还需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创新、在实验中探索,使实验室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有,在实验室开放项目中可以引进校外资源,不断加大开放力度,鼓励学生进行心理学研究。
(2)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心理学专业学生培养实践服务能力过程中,社会实践基地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争取在最短时间创建完成具有较高服务能力、可以有力保障学生的实习与见习的一个较为固定的场所,包括不同行业的实践基地,主要涉及心理咨询与治疗基地。
(3)引入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就是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验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情境模拟体验:学生可以根据案例要求,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言语与行动的表演中,亲身感受人物的心理特点。第二,行为体验:主要就是将学生和教师都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处于相同的地位,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可以利用行为再现的模式。
3.做好见习与实习工作
学生的心理学见习与实习在专业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利于学生掌握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技能。为了让学生在见习与实习中掌握真正的实践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要重视做好下面这些工作:第一,要将心理学的学习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学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因此见习与实习存在着不同层次。第二,建设一个设备先进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有力支持着实践教学的顺利实行,为了使实践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应该确定专业对口、实习内容多、针对性强的部门让学生实习,在共建的基础上形成实践基地。第三,保证学生的实习与见习拥有大量的时间。在大一与大二的学习当中都要安排一定的见习时间,学生升入大三以后要在每学期设置一定的时间供学生实习。第四,要对学生的实习与见习进行科学评价与考核,应用合理的考核手段,在一些重点实践环节让学生享受充分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4.推进应用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时,教师需加强自身学习,在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求首先拥有一支专业技能强、素质水平高的实验教师队伍,专门负责学生的实践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拥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实验教师还需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以期提高专业化水平,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时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陶莉,邬贤斌,彭小燕,等.护理核心能力的界定及其结构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4).
[2]张素玲.关于高校实践教学创新若干问题的探讨——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J].教育探索,2011,(10).
作者:陈奕运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二篇:音乐心理学教学活动应用研究
摘要:音乐心理属于人大脑中的一种特殊身体机能,将客观的音乐事实通过大脑主观反映出来。音乐心理学对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对音乐心理学进行了概述,其次探讨了音乐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再次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给出了针对性的儿童音乐教学改进策略,最后进行了全文总结。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儿童音乐教育;改进策略
一、音乐心理学概述
音乐心理现象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较为熟悉的音乐现象,每个音乐活动参与者都能够获得亲身体验与经历。音乐心理本质及其发展不同于其他心理现象,音乐心理现象依托于人类心理学,属于人类心理不断发展过程中,到特殊阶段的产物,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心理现象。音乐心理基于一般心理现象,在音乐意识产生、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化。音乐心理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在实际的音乐活动与教育中,在大脑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音乐意识和心理过程。成长阶段不断的学习与接受的过程,也是音乐心理形成的过程。从婴幼儿时期到成年再到老年,经历了发生、发展与衰退的整个过程。
二、音乐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一)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发展
提升音乐听力是提升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基础与前提,相对来说是最为重要的部分。部分儿童不能把音唱准,大多数人会从唱的方面找原因,认为是五音不全,其实应该是儿童听觉方面的问题。生理研究表明,12岁之前人的听力能够在合理培养下提升。因此需要在儿童阶段重视对儿童的听力培养,奠定音乐能力发展的基础,儿童音乐听觉能力包括:音乐要素听辨能力、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以及内心音乐听觉能力这三个部分。音乐要素听辨能力包括节奏、旋律、和声与音色等。听觉能力需要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对音乐要素的听辨是提升音乐能力的基础。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把握音乐情绪,领悟音乐内涵。这种听辨力需要基于音乐要素听辨能力而发展;二是曲式结构的听辨力。曲式结构是分析音乐层次、条理、章节的关键;三是音乐体裁听辨力。如舞曲、进行曲、交响诗等体裁的听辨。内心音乐听觉能力也叫做内心听觉想象能力,基于此获得音乐体验。儿童音乐教学,需要契合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展开,依托音乐音响,在音乐活动中提升儿童的音乐听力。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让人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且能愉悦身心。儿童音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及音响的感受与辨别能力,且深化儿童的情感体验,培养儿童注意力、记忆力和审美能力。音乐教学包括这几个部分:一是音乐乐曲欣赏。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儿童的音响辨别能力(节奏、力度、音高、音色等)及感受能力。另外,还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二是歌曲演唱。运用发音器官,表达与再现歌曲的音调、节奏与旋律能力的培养,以及演唱技巧的掌握、歌曲内涵的把握等。三是乐器演奏教学。主要是乐器演奏技巧的教学。四是乐理知识教学。乐理知识学习包括音乐知识、音乐概念、五线谱识别、音乐简谱学习等,掌握识谱、用谱的技巧,为今后独立学唱、演奏歌曲奠定基础。
三、基于儿童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育策略
(一)践行以人为本,促进儿童自主参与
儿童音乐教学,应该凸显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儿童作为教学的主体,基于儿童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发展为导向,实施多元化、针对性、开放式的儿童音乐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儿童自主参与、发散思维、互动合作,在儿童真正的自主学习实践中,强化学习能力,掌握音乐知识、技能与方法,提升音乐素养。
(二)结合舞蹈元素,提升儿童学习兴趣
音乐与舞蹈本是一体,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若想要儿童更加深刻的学习、领悟音乐,更好的创造音乐,那么可以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展开综合学习。儿童年龄小,活泼好动,可塑性强,将音乐教学与律动表演结合起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在创造性表演中,诠释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如此能够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也能强化儿童综合能力。
(三)运用技术手段,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给与教育工作很多便利。音乐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音乐的律动和魅力。如《春天在哪里》歌曲的教学,播放繁花似锦的春天幻灯片,及叽叽喳喳鸟语花香的音乐录音,让儿童感受鲜活的生命和真实的春天气息。如此,在置身其间中,儿童加深了对歌曲的感悟。
(四)培养创造思维,强化儿童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在感受、体验和创造音乐时,能够激活人的思维,让人在想象和联想中发现美和创造美。音乐心理学理念为,基于儿童的音乐心理发展特点,需要在儿童阶段重视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从这些方面出发:一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兴趣。兴趣是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的前提,兴趣不能凭空产生,需要依托一定的环境、内容而产生。由此需要基于儿童音乐心理特点,营造和谐的环境,组织趣味活动,给与儿童创造的时间与空间,让儿童在兴趣导向下,思维自由发散,获得创造成功的愉悦感。二是强化儿童创造性思维。需要将儿童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还需要重视对儿童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的培养,运用开放式、活动式、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三是创造性表现力的培养。儿童创造力培养以后,还需要儿童能够将其表现出来,如此才能体现出创造性的作用。音乐新课标中也重点提出了“表现”这一项内容,在音乐表现中凸显出儿童的创造性。包括这些内容:创造意识、独特个性、合作能力、知识基础、协调能力等。知识与技能是创造性表现能力提升的基础,如此需要引导儿童重视知识与技能学习,加大力度培养儿童创造性。
四、结语
结合文章叙述了解到,音乐心理是后天形成的,且可以培养。儿童音乐教学中,需要基于儿童音乐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策略,通过融入多学科元素,践行以儿童为本,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重视对儿童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以此在音乐教育中,真正实现感染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目标,实现音乐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蒋伟伟.浅述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
[2]侯丽.音乐心理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作用[J].文艺生活,2015,(06).
[3]周星雨.试析音乐心理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5,(05).
作者:王悦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第三篇:音乐认知心理学下的视唱练耳教学
摘要:现阶段,在音乐教学工作的发展过程中,视唱练耳已经成为一项必要的专业课程,视唱练耳教学工作能够对学生的音乐听觉进行训练,进而能够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有效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文章针对视唱练耳教学工作对学生的音乐认知心理的重要意义上,对其视野下的视唱练耳教学工作进行分析。
关键词:音乐认知;视野;视唱练耳教学
现阶段的视唱练耳教学工作,主要就是在单纯的识别音响开始,进而让学生能够领悟到音乐中的重要精神,以便能够收到重要的听觉训练效果。这个过程中,视唱练耳教学的结果与学生的音乐认知心理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从音乐认知心理而言,视唱练耳处在认知心理学与音乐心理学的较差部分,这对音乐专业的学生的职业素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音乐认知心理和视唱练耳教学的基本概述
(一)音乐认知心理
音乐认知心理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所谓音乐认知心理学,就是音乐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之间的交叉部分。在这个过程中,音乐认知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记忆和认知,在音乐认知研究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音乐经验都加以必要的研究,这样就能够针对学生的音乐掌握能力,有效提高自身的音乐认知能力。人类对音乐的认知不仅依靠听觉,还能够依靠人类对世界的整体认知能力。因此,将同样一部音乐作品,放给不同的人来听,也会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这主要就是人与人之间对音乐现象的认知情况有着明显的不同。
(二)视唱练耳教学
视唱,是音乐工作者看到乐谱就能够进行演唱的一种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视唱的过程中,应该用眼观察,用耳辨声音,以便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音乐旋律与内心运动的统一。在视唱的过程中,演唱者的眼睛与嘴巴之间应该进行密切的结合,先用眼睛看,然后再用耳朵听,同时,还应该用自己的手进行拍打,以便能够增强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在视唱训练的过程中,演唱者应该养成正确的读谱习惯,这样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才能够在拿到谱的第一时间进行演唱,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在面临多位考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视唱练耳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视唱练耳能够成为学生音乐能力进步的阶梯,不进行视唱练耳教学工作,就不能让学生正确的认识音乐和理解音乐,只有将视与听之间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够让学生在音乐方面发挥自己的天赋,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二、视唱练耳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音乐教学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音乐认知心理也逐渐发展起来,这种心理学与以往的心理学领域有所不同,主要是依靠音乐人的视觉和嗅觉来对音乐心理进行判断。在当前音乐教学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音乐人之心理具有两个主要的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划分的过程中,应该将音乐心理学进行细分,并加强对听众的训练,进而起到有效的视唱练耳教学效果。目前,在对音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视唱练耳教学工作具有独特的价值,视唱练耳教学工作主要有纵向和声和横向旋律的主要内容,通过对音乐人的认知心理进行研究,能够加强视唱练耳教学工作的效果。这样就能够完成多声部的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音乐学习工作的发展。
三、音乐认知心理在视唱练耳教学指导中的重要意义
认知心理学对音乐工作者的认知心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对音乐认知心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能离开对音乐直觉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音乐工作者的认知心理学能够有一些相同之处。就生理方面而言,视唱练耳教学对学生的听觉进行训练,一旦超越人类的极限而存在,那么视唱练耳音乐训练工作就变得不具有任何意义。在对音乐极端区的辨听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的,这项工作没有具体的价值,一旦辨听工作超越了人耳的极限而存在,就会对学生的辨听能力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在音乐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能够对学生的认知心理进行培养,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促进视唱练耳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视唱练耳教学对策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针对音乐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在其视野下对视唱练耳教学工作进行必要的加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这个过程中,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能够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原有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结构的研究,这样就能够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记忆程度。在这样的前提下,能够提高音乐的审美强度。一般情况下,音乐视唱练耳教学工作的内容,与认知心理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也会对视唱练耳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音乐认知心理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主要应用如下:
(一)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记忆能力
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记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音乐实际能力作为音乐记忆的开端,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相应的音乐知识。识记能够对音乐进行感知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就能够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在实际的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备唱要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集中注意力,并在此基础上认真进行思考,以便能够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意识的记忆一些东西,可能对以后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例如:某音乐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激发了学生收集音乐材料的情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的记忆一些东西,形成了特有的有效记忆。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获得知识,积累经验,并能够在视唱练耳教学工作中注重规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因材施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
(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视唱练耳教学工作中,音乐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丰富多样的信息,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信息感知能力不同,对信息的选择也不相同,在这个过程中,切入点的准确,对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教师在对音乐问题进行阐述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音乐认知心理,给予学生更多的切合实际的信息刺激。同时,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音乐分型,在为学生提供信息的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给予正确的指导。与此同时,还应该进行必要的信息巩固。在对学生的认知心理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的掌握,这样教师就知道怎样教授学生,学生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摆正心态,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学习,进而能够让学生将感知到的知识留在记忆中。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在不经过笑话的情况下都不能深刻的理解,只能变成记忆。学生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必要的巩固和学习,复习不仅需要记忆,还应该与思维活动进行紧密的结合,掌握记忆内容,进而加深学生对记忆的理解能力和强化能力。同时,视唱练耳教学工作还有着其独特的性质,视唱练耳教学内容应该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并由其他群体配合完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进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音乐认知心理学的视野下,对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进行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和音乐水平,使学生能够在日后的音乐学习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焱.论三大学习理论对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模式的影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岳巍.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视唱练耳教学[J].吉林教育,2014,(07).
[3]段碧垒.音乐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视唱练耳教学探讨[J].黄河之声,2015,(01).
[4]董云.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肖瑾.论视唱练耳课程中的多声部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周锦.视唱练耳教学中听觉训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作者:臧学军 柏岩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以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简要地阐述了教育思想的主要观念,详细地分析了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成效,揭示了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教学改革探究的重要性。此外还深入地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做好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工作,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顺利完成,并有利于提升对学生学习效果,以期以本文对教育心理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探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究
教育心理学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心理学现已成为各类高等院校中的专业必修课之一,目的是在于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技巧和基本知识。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课程中,学习教材每在5-6年才会更新一次,进而导致学生学到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落后,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成效,极其不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竞争力的提升。由此可见,针对高校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全面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和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使用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和课程讲授都以是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的,一是着重强调实际教育服务,过去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大多都是以实际教育为起点,都一致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心理上出现的种种现象都是教育心理学的探讨的对象,所以现目前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大部分都是从基础知识、审美特征、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来进行组织开展的。因此这样就失去了对教育心理学其本身教育价值和学科价值。二是偏向对基础的研究讨论,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和课程核心内容主要以对知识的表象与获取为主要核心,结果导致认知心理学和探究主题的反复交叉,进而忽视了对教学的实际需求。这两种问题的出现不仅限制了教育心理学自身的发展,也导致教育心理学难以对教学本身实践运用起到有效的教学作用。
(二)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国教师长期采取演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重结果轻,注重理论知识且轻于实践运用。但往往在实际课程中,授课教师在不断的讲课,学生在拼命的记,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对于心理学来说,这种书面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来讲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反而不能让学生充分的掌握心理学教学知识,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也起不到有效地作用,也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此外,我国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一直是采用的笔试考试的形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考生在考试前拼命学习,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反而对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改进课程结构
在对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途径中,首先是需要对课程的结构进行改进的。改进课程结构就是对教学重点进行调整。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心理学这方面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对人才的能力关注。因此,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途径中,高校教师也应将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的教育”上面,主要因素在于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心理学教育,如何培育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有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学习心理、心理学的教育这两个内容展开教育,实现对课程结构的改进,才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课程中,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学习教材在5-6年才会更新一次,很多社会上比较先进的教学知识无法从教材中体现出来,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育心理学教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高校教师应把教材内容及时的做进行更新,应与社会中较为先进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并详细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学习知识进行科学整理和合理的筛选,这样才能保证知识对学生有一定的作用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注重实践操作
教育心理学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升学习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育心理学中应该是解决问题、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动机激发、品德态度等部分内容。比如:在“动机激发”中,如何把现有的成功案例对动机进行有效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成败因素中如何进行原因总结,通过自身的效能进行自我形象的提高。在“知识学习”中,需要通过直接、概括将简单的知识有效的理解。在“品德态度”中主要涉及的是品德学习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并且要对个人品德规范和相关论述中进行说明。
(四)教学中体现教学情境
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教师应采取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后在提问中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和理解程度,教学情境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思维方式。因此,老师应把自己从传授者变成引领者,在上课过程中给教学创造情境,准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开展学生小组讨论,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是高等院校最主要的课程之一,探究教学和课程的改革只是为了其他课程以后的改革创新提供方法和经验。心理学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进行综合调理整治,师生之间实现积极配合协调,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大顺.高师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河西学院学报,2009,04:105-107.
[2]汪玲.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探究教学构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4:4-6.
[3]沈承春.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0:162-163.
[4]钱云祥.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尝试[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03:48-50.
作者:吕娜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