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水利心理学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初步分析人水关系基础上,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阐述了水利心理学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当前我国水利工作的心理学问题,提出了今后水利建设和管理中若干应用心理学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水利心理教育、水利社会化转型、重视基本需求侧、维持适度畏惧心理,通过重视河湖健康提升宜居度,形成激励性投入等。
关键词:基本需求;水利;心理学;建议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支配的。水利科学是在研究自然界水的特性、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水的控制、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知识体系。水利工作的目的是兴利除害,为人类发展服务,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因此与每个人的行为息息相关。水利工作应尊重人类的心理学规律,提高建设与管理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提升综合效益。我国历来重视水利的工程技术研究,随着环境、生态、移民等问题重要性的不断加强,相应学科的理论方法在水利领域得到推广应用。但是,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水利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学科,在教育、医疗、经济、环境等方面都形成了科学分支,如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西蒙(H.Simon)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尼曼(D.Kahneman)就创建了经济心理学。目前水利方面还未见系统的心理学研究报道,更未见水利心理学的学科论述。部分国内学者针对水利工程移民的心理学进行过研究,但从宏观层面进行水利心理学研究得不多。水利作为关系到社会阶层群体的公益事业,则需要考虑心理学规律,丰富水利工作的内涵,尤其是今后我国水利工作将重点由建设转向管理,心理学的应用应给予高度重视。
一、水利心理学概念及内涵
1.概念水利
心理学应作为水利科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防洪减灾、水土保持等各项水利工作在规划、建设、服务、管理等各环节上,所涉及的相关群体情感、认知、需求、行为特征等的心理学规律,并应用这些知识和规律提高水利建设及管理工作的效率及综合效益。
2.人的“水”心理学特征
水是生命之源,自然界自从有了人类,人和水的相互作用就从未停止过。在漫长的人水作用过程中,人类对水已经形成很多重要的心理学特征,且从低到高具有层次性。
①归属情感。
生命源于水。因此,人类对水有一种内在的归属心理,有亲水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看到的大多是水龙头里流出的水,而与自然河湖的距离越来越远,但亲水的内在心理需求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强烈。在水利规划建设管理中,应该考虑并尽可能满足人对水的亲近心理。
②生理依赖。
和阳光、空气一样,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体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因此,人对水有生理依赖,没有水或甚至临时性断水都会引起心理恐慌。对供水的依赖如此,对河湖也如此,看到干涸或黑臭的河湖,人类会产生潜在的不安全感,所在地的宜居性和社会吸引力也随之降低。因此,满足人类的水生理需求是水利工作最基本的任务。
③畏惧感及安全需求。
水文过程是波动的,水有有利的一面,也存在有害的一面。如我国洪灾频繁发生,人对水尤其是湍急的河水具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减轻水灾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影响是水利工作的重要方面。
④审美心理。
人类可从水中获得灵感,历史留传下来很多有关水的艺术作品。水对人类审美心理的满足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很多城市搞水景观建设,是顺应人审美需求的体现。水利工作应该重视人的审美心理。
⑤自我发展。
在满足上述需求基础上,人类还有自我发展的动机和需求。例如利用水能发电、水流航运、工业供水、特种水服务业、经济作物及商品粮生产等,这些都属于生产用水类,属于满足自我发展心理需求的工作。
3.水利心理学效应
①层次增减效应。
如上所述,人对水的心理需求存在由低到高的若干层次,包括生理需求、归属感、安全感、审美、自我发展等。需求层次上有基本型需求和成长型需求两类,生理需求、归属感、安全感都属于基本需求,而娱乐、审美、自我发展(如财富增加)等需求都是成长型需求。从重要性上,由基本需求到成长需求,重要性不断降低,基本需求应优先保障;从心理满足度上,基本需求的心理满足感弱,而成长型需求的心理满足感或自豪感强。
②心理退化效应。
随着近代水利大规模建设的开展,供水保障、防洪减灾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但同时人的一些水心理特征却在弱化或退化。比如,生活用水得到高水平保障的地区,居民对水的稀缺性、开发治水的艰巨性认识不足;在防洪工程保护下,人们对洪水的畏惧心理也在退化,意识不到洪水可能造成的严重灾害损失。受这种退化心理的影响,人类对突发水灾害的防范及响应能力也在随之弱化。
③示范效应。
水有巨大的能量,是自然地质演化的主要应力之一。人类在处理人水关系时也具有行为心理上的羊群效应。例如,一个地区水体污染了,而大家都在喝受污染的水,面临着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但却认识不到这种危害性。反之,通过积极的示范引领,可以促进和带动一个地区的水利工作向良性方向发展,如水污染治理、水景观建设、水资源保护、节水、河湖保护等。
④人水感应。
好的水环境或水景观不仅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理审美满足,同时也能唤起爱水护水的环境心理制约机制,有助于调整人的水行为。例如,在清澈洁净的湖水边,很少有人会肆意向湖里扔垃圾,但若在漂浮垃圾的河湖边,一些不文明行为就失去了约束。黑臭水体影响人的心情,宁静清澈的湖泊能让人心灵安静祥和,潺潺流淌的清澈河水能激发人的热情。健康优美的河湖对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⑤经济心理。
水利工作涉及很多经济学问题,在这方面很多经济心理学原理也同样适用,如利己心理。比如对农民免收水资源费,农民心理满足感弱,但征收后再补贴,就容易提升农民的满足感和政策支持度。在供水价格方面也存在心理学规律,若不公示供水成本及管理效率等信息,没有畅通的参与通道,公众就容易产生怀疑心理,或担心公众支付的水费变为个人私利。
⑥年龄效应。
心理学认为,儿童时期的心理经历会影响成人后的行为。因此,儿童及学生的水教育、水认知、水体验显得尤其重要。
二、现状水利心理问题分析
1.过于依赖国家主导,社会个人责任感及满足感弱
水利主要属于公益事业,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国家除部分涉及跨省的大江大河骨干工程、水资源配置和水安全保障等工程外,其他水利建设及管理应以社会资金为主,政府进行扶持协助。2013年财政资金投入占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的比例接近90%。供给侧的过度财政依赖,导致投入主体和受益主体的过度分离,社会公众缺乏水责任的心理认知,工程效率受影响,水利服务价格长期低于运行维护成本。
2.亲水及审美心理考虑不足
在城市建设方面,缺少城市居民对水的心理依赖性的认识,在城市规划、海绵城市建设中片面强调绿地及不透水路面等建设,对水空间保护、亲水设施、亲水距离、嬉水段等考虑不足。河湖治理中,片面强调安全的心理需求,对审美、人水关系缺乏足够的重视。
3.缺乏层次化需求服务模式
从需求侧来说,在防洪、供水、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我国水利工作缺少对需求层次的甄别,很多地区基本需求保障不到位,对成长型需求(生产用水等)国家又过度支持,导致公众没有获得应有的安全感和心理满足感。满足度较高的成长型需求侧没有相应的投资、运行、维护、产权等方面的激励机制来吸引公众的投入,仍以财政资金为主。
4.对水安全保障的相对性和边际成本认识不足
人有对水的安全需求,本质上也存在对水的畏惧心理。在保障适度安全的同时,应该维持一定的水畏惧心理,包括对可能的干旱缺水、洪灾等有隐患意识。目前,河边建设违法工程、开发山区河谷经济带、围湖围河建设等现象普遍,公众应对水危机的演练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国家强调水安全保障是对的,但也要让公众认识到水安全保障的相对性和边际成本,否则不仅影响水利资金使用效率,也为突发水灾害埋下隐患。
5.缺少经济心理学运用
意外获得及利己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应用经济心理学原理,大多数由当地主导建设的水利工程,国家在绩效基础上进行财政补贴和奖励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意外获得的心理满足感要远大于预料之中的收益和福利。例如在防洪方面,花巨资建设和维护高标准防洪工程,洪水过后,保护了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但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并不高;而如果通过边际成本低的预警避险和灾后保险等手段,同样没有生命损失,也没有财富损失,劫后余生的人们幸福感却会显著提升,更能配合防洪减灾工作并赞扬防灾减灾方面的政府效能。目前阶段,我国对水利建设资金的使用及经济心理学原理研究和运用得很少。
6.水的教育薄弱
我国教育体系中若缺失水情教育等行业认知的内容,则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大缺欠。尤其对处于心理尚未成熟期的儿童及中小学生,应加强水教育,而且应该包括水知识、水体验、水文化等多角度的教育,不能仅仅照本宣科。
三、对水利工作中加强心理学应用的建议
1.教育层面:建立水利领域的国民教育体系
为了提高水利的社会服务水平,提高水利工作的效益和效率,应从儿童到成人,从社会公众到水利工作者,逐步探索开展系统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国民水情教育和水实践工作体系。应展开水利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研讨,丰富和完善水利心理学知识体系及应用途径。
2.责任层面:提高水利的社会参与度
水利工作应该更多地鼓励当地及个人组织参与建设,实现“政府水利”模式向“社会水利”模式的战略转型。个人或群体在政府帮助下完成的工程,可拥有自己的产权,会更加珍惜并悉心维护。尤其要通过社会投资、民间集资等模式,鼓励个人参与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形成良性和长久的激励机制。要建立一种“水利是自己的事”的理念,参与度与心理满足感是同步的。
3.服务层面:聚焦基本需求,实施层次化管理
无论防洪还是供水,重点要放在基本需求侧,成长型的水利需求主要由个人或社会群体自身完成,而不能单纯依靠财政大包大揽。从心理上,成长型需求的心理满足感强烈,因此,国家财政应重点放在基本需求保障上,如生活用水、人身安全等,而更高标准的建设应由社会资金完成。供水方面,公共水利立足保证基本生活用水和粮食生产,而经济生产用水需求应属于成长型需求,由用户为主实施建设和管理。例如,农业水费应免收基本粮食生产的灌溉用水水资源费,但超过口粮需求的商品粮生产用水均应征收水资源费,超采或超红线指标的更应惩罚性收费。
4.标准层面:明示水安全的相对性,维持适度畏惧心理
人对水灾害的畏惧心理对于防灾减灾有积极作用。水安全是相对的,水风险是绝对的。国家重点保证基本水安全,但水文波动性和突发事故随时可能诱发超预期的危险。人们只有保留对水的畏惧心理,才能积极配合预警、警示、避灾、转移等工作。防灾减灾演练是维持畏惧防范心理的重要途径,如地震后的小区供水安全演练等。
5.效益层面:重视河湖健康,提升心理满足度和宜居度
以往我们重视人类传统水安全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审美、健康、宜居等非安全类需求更加迫切。健康的河湖和优美的水环境不仅是水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满足审美心理、归属感的需要,对人类爱水护水保水也具有良好的环境感应。因此,国家应重视河湖的保护和修复,引导人们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人类具有水依赖的心理,因此,健康优美的河湖对提升地区的吸引力和人气、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和素质、维持社会稳定与促进和谐都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建设尤其要重视河湖的保护和亲水设施建设。
6.机制层面:形成激励性投入机制
我国水利建设财政负担比重过大,资金效率较低,运行维护问题较普遍,公众获得感差。将部分国家投资转变为国家扶持和补贴,突出当地社会的水利工程投资、建设、产权管理、运行维护等职责。继续推广类似“一提一补”等激励性的水利财政政策。
总之,水利是为人类除害兴利服务的,人有生理需求,也有心理需求。因此,人的心理作用对水利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在今后的水利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各环节及防洪、供水、河湖治理、水土保持、农田水利等方面考虑服务对象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目前,心理学在我国水利领域的应用还处于空白状态,需要逐步探索和认知其内在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为水利所用。
参考文献:
[1]杨振怀,等.中国水利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辛自强.经济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方法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许红,等.黄河下游滩区居民心理研究的设计及信息获取[J].中国水利,2007(9).
[4]吕捷.谈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山西建筑,2013(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4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作者:唐克旺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