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心理学专业双导师制到三导师制实施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科生双导师制是我国高校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一种新机制。文章以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双导师制为例,探讨双导师制的实施和作用,同时结合实践探讨双导师制的改进创新,即增加实践导师,实施三导师制。最后对本科院校的双导师制提出改进的建议,对未来“三导师制”的实施与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本科生;双导师制;三导师制;起源与发展;实践与创新
一、导师制的产生背景与现状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科生导师制由温切斯特主教首创,起源于牛津大学[2]。随着时代的发展,导师辅导逐渐取代私人辅导,成为剑桥和牛津各学院中的一种制度化的本科教学模式[3]。牛津大学的新生在入学报道的第一天,学院就给他指定一位导师。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取得进步[4]。导师制是高等院校实行的一种个别化的、全方位指导的教学模式,对本科生的思想品德及学习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导师制”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在20世纪末开始对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北京大学于2002年在国内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且取得较大的成果,随后,我国其他高校也开始接受这种个别化的教育指导模式。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在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同时,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导师制的优势渐渐被埋没,制度本身也显示出许多瑕疵[5]。第一,导师“供不应求”。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学生数量与日俱增,但师资力量没有随之增长,导致每位导师所要指导的学生过多,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第二,部分导师身兼数职,无法抽出时间对本科生有针对性地指导。第三,导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术能力,忽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出现不能顺利实现就业,或进入就业单位却不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等问题[6]。可见,现有的导师制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业、就业方面的需求。因此,急需一种新的导师制度打破僵局,真正发挥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并帮助学生在学术和就业上实现双赢。
二、双导师制的实施
“双导师制”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目标,形成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机制。原本“铁饭碗”式的就业模式被打破,高校毕业生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必须面对自主择业、择优录用的现实问题。在这样的经济体制变革中,“双导师制”应运而生。心理学专业的双导师制是指在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中,给每名学生配备两位指导教师:全程学业导师和学术科研导师。在大一时,给学生配备全程学业导师,全程学业导师负责本专业全体学生的学业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会实践等工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在大二时,配备学术科研导师,学术科研导师帮助学生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引导学生系统性的学习专业知识,带领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并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拓宽学生的科研视野、学术旨趣并确立学术志向。全程学业导师以集体指导为主,每月至少指导学生一次,指导时间由导师和学院商定;学术科研导师则以个别指导为主,每星期指导学生一次,指导时间由导师和学生自主商定。学术科研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并且导师以严谨勤勉的专业态度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从而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在步入大学伊始,学生刚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对学科很难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心理学院的导师先带领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同时让其跟随研究生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术兴趣。进入大二或者大三后,学术科研导师结合本专业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专业发展方向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尝试公开,同时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专业课学习的不断深入,学术科研导师还指导学生把握基本知识概念、深入理解心理学的专业知识、领悟各个课程间的联系与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7]。
三、双导师制的作用
1.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成就
在学生入校后,心理学院就向学生介绍各位教师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成果,并给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迅速对心理学专业以及本学院的教师有一定的认识。经过一年的了解与熟悉,再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给每个学生配备学术科研导师,让学生有机会跟随导师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在此过程中,学术科研导师向学生介绍专业领域,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选课情况,解决学生学习方法、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8]。
2.提升科研能力
由于每位学术科研导师需要负责的学生不多,所以导师很容易了解学生在学术上的兴趣点和擅长点,进而能对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心理学院的导师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术研讨、学术讲座等环节,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提高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阅读专业书籍和相关学术文献,参与硕士、博士的学术沙龙以及相关的科研项目,在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也积累了科研实践经验。另外,导师带领学生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从而提升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
3.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全程学业导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根据自己所带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全程学业导师通过对所带学生进行“追踪式”个别化成长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劣条件,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其设定各阶段的学习目标,确定职业奋斗的方向,使学生对职业和人生有清晰可行又符合实际的规划[9]。并且,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社会交往能力,为学生之后融入社会打好基础。部分导师还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各类企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帮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双导师制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项创新制度,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双导师制的实施对提升本科生的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缩短了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间的距离。在双导师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顺利实现就业的有力保障。
四、三导师制的创新
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心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除了强调双导师以外,还应增加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指导。由此,我们将从理论层面探索如何通过增强校外(实习基地或用人单位)指导教师,以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对心理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双需求,即提出心理学本科教育三导师制。三位导师包括校内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是指全程学业导师和学术科研导师,校外导师是指实践导师。全程学业导师负责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同时教授学生相应的法制和职业道德知识;学术科研导师负责学生在校内专业知识的学习,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实践导师为相关实践单位中的教师,负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高自己[10]。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关系相对固定,他们负责的是同一批学生。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同时帮助学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弥补理论学习上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三位导师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学生。
五、三导师制的作用及展望
1.明确各导师的职责与分工
心理学本科教育三导师制是在双导师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双导师制的基础上增加专门的实践导师,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心理学本科教育三导师制更加明确了各位导师的职责,将专业知识与心理健康以及职业规划分离。三导师制的实施使校内导师能够更加专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生涯规划及心理健康,校外导师则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实习和就业。
2.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新生入学伊始对本专业认识不足,学习和就业目标不明确,常常学习兴趣不高;并且不少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就业目标不明确,出现频繁跳槽或更换工作的情况,抑或是对就业市场及自身能力认识不清,从而盲目追求高薪职业,不愿从基层做起。针对上述情况,从心理学本科学生入校开始,校方可邀请优秀企业领导或心理健康教师及心理咨询工作者入校进行职业介绍,通过介绍中小学及大学的心理健康教师、EAP心理援助及人才资源管理的职业性质、工作内容、就业要求、工作环境、职业道德守则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以后将要从事职业的发展现状,从而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在本科生进入大四后,由校外的实践导师指导实习,学生可以在实习单位中切实体验就职的内容和要求,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
3.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校外导师分布于各行各业,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了解不同行业对工作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校外导师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和录用标准,在求职应聘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校外导师所在单位的面试,或是邀请校外导师作为校内模拟面试的专家评委,让毕业生真实体验求职现场,提升求职面试的技能。并且,学生可以通过融入校外导师单位的工作团队,参与具体工作环节,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并且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提高合作能力,提升就业的成功率。
4.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顶岗实习是高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该阶段由学校和企业协作配合,共同培养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交流,帮助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学校也能了解现阶段心理学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从而调整培养计划与教学模式,实现科研水平与就业率共同提升,营造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局面[11]。相对于双导师制而言,三导师制对导师之间的配合交流要求更高,需要心理学不同知识领域的综合以及对学生的指导,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提升其学术研究及咨询的技能,但也更难实践。根据现有研究和实践情况表明,心理学几乎没有使用三导师制的本科院校。在这方面,本科院校需要加快步伐,向高职院校学习,尝试通过实行三导师制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提升学生的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王洪席.本科生导师制: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3(11):5.
[2]王君.对“学业”+“就业”双导师制的探讨[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4.
[3]SheldonRothblatt.TheRevolutionoftheDons:CambridgeandSocietyinVictorianEngland[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224.
[4]李东成.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8):46.
[5]DavidPalfreyman.TheOxfordTutorial:“Thanks,YouTaughtMeHowToThink”[M].Oxford:OxfordCentreforHighterEducationPolicyStudies,2008:97.
[6]赛格林.临床实习生导师制的初步实践与探讨[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3.
[7]丁佩芬.会计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浅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2.
[8]安建华,程长羽.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力度的新模式———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5):65.
[9]郝文静.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的创新探索———基于财会专业“双导师制”下的特色项目[J].社会科学战线,2013(4):276.
[10]蒋凤昌,等.顶岗实习“三导师制”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8):46.
[11]田玲,施小明.高职院校“三导师制”模式探讨[J].科技向导,2012(35):149.
作者:刘文 应斯斯 刘岩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