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孔子心理学的思想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孔子心理学的思想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孔子心理学的思想探讨

摘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各种心理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孔子有关自我意识发展、学习观、人际交往、个人养生等方面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孔子;心理学思想;论语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在西方心理学传入我国之前,我国是否就没有心理学呢?不是的,我国的心理学思想早已孕育于历经千年的哲学思想之中。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各种心理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仍然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有关自我意识发展的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著名哲人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箴言,标志着西方自我意识的最早觉醒,而在较之早约五、六百年的殷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对人自身进行了主动反省,对自我意识也有了初步的探讨。中国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关于自我意识的思想,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孔子曾提出过一段著名的关于人的一生心理发展历程的论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阶段都各有自己应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在某一阶段停滞不前或过度超前都可能是一种心理行为的畸变。到了晚年,他又提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这也同样是正确的处事态度与准则。老一代退出社会变革的前沿,让位于下一代,也是老年人健康的心态。

二、孔子有关学习的心理学思想

孔子提出了“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效地运用于实践。另外他提出,学习时首先应该采取虚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主张学习的知识面要广泛,学习的途径也要多样化。“学而时习之”,还要“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还强调思与学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到学生冥思苦想之后仍然有所不理解时不去启发开导他。这些思想符合学习规律,与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很多学习策略相似,在今天仍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三、孔子有关人际交往的心理学思想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用“人伦”这个本土化的概念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五伦”即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及朋友关系,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仁”的思想是人际交往的核心。孔子说:“人者,仁也。”表明孔子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为人的第一条件,是个人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人之所以为“君子”的必要条件,这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心理健康观是一致的。孔子还建立了一套关于规范人们交往行为的保障机制,这就是“礼”。孔子所谓的“礼”主要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另外,孔子提出“义”作为制约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节制机制,成为人际交往时利益取舍的一把标尺。在他看来,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不应只看重个人的私利,更要看重义。最后,孔子提出了“和为贵”的主张。人际之和,主要是指良好的人际相处状态。即人与人相处时能够做到和谐、和睦,这是人际交往的出发点,也是人际交往的归宿。

四、孔子有关个人修养的心理学思想

孔子是一位心理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先驱,他的很多观点和学说,尤其是他的一些养心之道与现在的心理学理论是相通的。他提出的一系列心理养生方法,如修德养性法、调节情志法、动静结合法等,对于工作紧张、压力巨大、抑郁焦虑的现代人来说,值得借鉴与采纳。修德养性法:先秦儒家论养生都很重视品德的作用,良好的品德和性格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孔子首先提出“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的命题,认为有道德的人必然会得到健康和长寿。调节情志法:养生应注重情绪调节。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人的各种情绪反应,如焦虑、愤怒、悲伤、高兴、欢乐等,如果反应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产生持久的或严重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的改变,甚至使相应的内脏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我国古代典籍《黄帝内经》中也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之说,认为情绪不良会破坏肌体的稳定和平衡,从而诱发疾病。由此看来,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减少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对我们个体健康至关重要。孔子主张勤奋学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认为勤奋学习可以忘掉忧愁。孔子还特别重视诗、乐对情绪、情感的调节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诗、乐可以激励人的志向、启发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与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必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着他唱。这个过程正是通过音乐达到放松精神的目的。动静结合法:主张养生者要以静制躁来养神调心,同时也主张通过适度运动来养形怡神,促进身心健康,达到长寿的目的。孔子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如果说养神的关键在于“静”,那么养形的要务则是“动”了。孔子也说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认为整天无所事事,还不如下下棋。为了追求身心并修,孔子开设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乐侧重德育,兼含美育;书、数为智育;射、御为武育。孔子动静结合的养生观,是符合现代心理健康思想的。总之,虽然孔子的心理学思想形成于2500多年之前,但对我们今天学校教育、个人养生以及社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向前.从《论语》中看孔子的心理学思想,《兰台世界》,2013(12)106-107

[2]马忠.《论语》中健康心理学思想探析,《孔子研究》,2011(3)106-113

[3]邹大炎.试论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4)98-110

[4]施明发.从当代心理学人格观省思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11).

作者:王向宇 单位:河北省科技工程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