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教育信息化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教育生态平衡是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受经济与历史的双重影响,西部技术教育存在教学理念陈旧、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偏弱、内部运行管理不当等一系列问题,致使西部教育生态失衡。为缓解西部教育发展的失衡,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扶贫的使命,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教育信息化,重构教育生态,促进西部技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西部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生态;路径选择
引言
我国教育生态面临严重的失衡,广州、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是职业教育大省、强省,而西部教育发展迟缓,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生态平衡。对于技术教育来讲,西部技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育扶贫。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教育公平,达到资源的均衡分布,同时实现教育扶贫,就不能通过传统的政府转移支付方式,而是应该另起炉灶,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实现资源的共享、共融,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迅速沟通。
1、西部教育生态失衡的表征及归因
与东部、中部职业教育相比,西部职业教育存在一种教育失衡,而这种失衡的存在会引发教育的不公平,也会影响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影响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美好愿景的实现。具体来讲,西部职业教育在空间上出现生态失衡,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陈旧、地方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力度低、内部运行管理不当致使产教融合低这三个方面,使得西部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中处于弱势。
1.1办学理念陈旧致使办学质量较低
一、在教育信息化实施中的阻碍
1.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状况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制高点,但现阶段仍未取得重大的突破。从教学技术学角度看,以政策为指导,通过现有技术的运用,应该可以顺利实现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但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尽管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仍面临一个无法克服的难题:教育信息化中的信息化和教育相互越走越远,越来越分离,信息化和教育老死不相往来,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难以融合。现实中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国家投入高达数千亿的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各种平台(网络课件、管理系统、教学平台等),但是有了资源,教师却不加利用,只是当做摆设应付上级或者评职称的筹码,课上依然钟情于粉笔、黑板。
2.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受到阻力的原因
虽然信息化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制高点,但是信息化不会自然推动教学改革,因为就技术化本身而言,它既可以为教学改革服务,又可以被强化传统教学利用。因此,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的主要阻力来源于传统的评价体系与考试制度。只要评价体系不发生动摇,考试的指挥棒方向不发生变化,那么教学信息化只能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只有理清教育评价机制与教学信息化的关系,完善考试制度,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素质+考试成绩的评价标准,才能推动教学信息化,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二、为推动教学信息化需正确把握教学改革的走向
作为推动教学信息化的最主要动力,教学评价应顺应潮流,为促进教学信息化、推动教学改革助一臂之力。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应为: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越来深入。这对高校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提出新要求,也提出新挑战。高校教师在信息化时代下必须主动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此更好地应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对此,本文主要介绍了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分析了提高高校教师新素养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情况剖析了影响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1.信息安全意识。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育时,在脑海中建立的一种对信息技术本身及周围环境的戒备心理,以此保证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看,社会意识促进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进而推动了人们对世界的改造,而信息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所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意识也具备了新的特点、内涵。提出,在当代社会如果缺少了网络安全,那么国家安全就无法谈起,国家社会经济也无法稳定发展。因此信息安全意识一方面是对外来风险进行评价、认知、处理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在风险处理结果基础上对自身行为的调整,以此保证自身利益不会因此受到损害。
2.信息知识,指的是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逐渐积累的知识及经验综合。信息技术知识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一方面涉及到信息定义、本质、运动规律、信息与社会的关系等基本性内容,另一方面还包括信息技术常识、计算机原理、基本技能知识、信息检索知识、教学软件使用等。
3.教师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提取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信息生成表达能力等几个方面。其中信息提取能力主要是教师在实际中,应该明确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明白该用什么样的途径获取信息,并且学会在大量的信息中辨别、提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对于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主要是教师需要结合现实问题,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灵活的处理、整理、分类。对于信息生成表达能力,主要是教师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组织、编辑,结合自己的需求,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相互沟通、教学、通讯、讨论、教研等活动。
4.信息道德主要是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采集、信息传播、信息评价等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对高校教师来说,其信息道德主要体现在教师应该通过契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开展信息检索、获取、使用、分享等活动,以此更加高效率地开展个性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活动。教师在实践中必须准确地认识评价信息,判断信息对错、真伪,能在繁杂的网络信息中,分辨出正面道德要素与负面要素,用批判性思维面对信息。同时教师也应该坚持用正规的渠道获取信息,要主动地维护网络安全、网络秩序,不能利用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着力点。该文通过对虚拟化技术的内涵及其优势分析,着重从四个维度对虚拟化技术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领域及其实现技术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虚拟化技术;教育信息化;应用领域;技术路径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教育部先后下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重要文件,明确提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计划。2018年4月,教育部再次发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发展目标任务与行动计划[1]。在高等教育领域,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现有条件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升级一直是众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课题。
一、虚拟化技术内涵及其优势
虚拟化技术是一种利用相关软件或程序通过构建虚拟化层将物理资源映射转化为逻辑上可便于管理的虚拟资源的方法。其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提出,而真正将其概念转变为现实的是IBM于1972年推出的VM虚拟机。虚拟化技术的本质是将运行在真实物理环境上的计算机服务系统转化映射为运行在虚拟环境中的服务系统,而用户对虚拟环境中资源的操作访问与真实物理环境一致。虚拟化技术实现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借助相关软件或固件管理程序建立虚拟化层,将底层的物理实体资源映射转化为抽象的虚拟资源,然后通过向上层提供与原本运行环境相一致的接口,进而使原本物理资源可以在该接口提供的虚拟环境中正常运行[2]。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如下:(1)可扩展性强———虚拟机及其应用程序不完全依赖底层的硬件设施,其只需从物理服务器分配部分资源即可搭建运行环境,而且安装部署操作简便,利于用户后期资源的扩展需要;(2)可靠性强———虚拟机的故障率相对较低,应用程序运行过程中若虚拟机出现故障并不会对物理主机造成影响,一般可通过技术人员手动动态迁移虚拟机、快照、克隆等方式解决避免故障问题;(3)安全性高———虚拟机之间的完全隔离模式保证了其相互不受干扰,虚拟化的防护措施将物理主机与虚拟机软硬件隔离部署,进而增强了用户访问安全性;(4)便于管理维护———虚拟化可以减少物理服务器数量及其故障频率,并可通过专业软件可视化界面对虚拟机环境进行统一监控管理,方便了技术人员日常管理维护;(5)投入成本低———与同体量的物理环境部署相比,虚拟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对较低,维护管理成本低。当然,除此之外,虚拟化技术统一化的调配管理策略提高了服务器及其资源的利用率,可实现快速部署业务、集群化管理服务等优势。
二、虚拟化技术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及其实现技术路径
(一)主要应用领域根据高校日常办公及业务发展需要,虚拟化技术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领域一般包括教务办公、课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管理等方面。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利用文献研究法和课堂观察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教学实例,阐述了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意义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化;数学教学;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教育观念的四个转型和八大任务,转型之一: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其中任务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这对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我们需要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教学组织模式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新模式中的应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就成为当前教育教学面临的迫在眉睫的一项课题,只有培养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才能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信息素养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换个脑袋求进步”——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日新月异,用更新更优秀的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化背景下,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提升信息素养的意义与方法。
一、信息化背景下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意义
1.提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信息时代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模式,这些学习工具和学习模式不但突破了传统学习的封闭性,使学习走向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场所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或实验室,转向可以携带学习工具的任何场所;教学的时间从课堂45分钟,转向校内、校外更广泛的时间。图一教师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整个学习过程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信息技术APP能安装在任何平台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方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知识,改变了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有效的控制课余时间,教师可以通过后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图一所示,我通过云班课—智能教学助手平台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把作业上传到云班课平台,学生的解答情况可以通过后台全面地反馈到教师端,教师根据反馈的数据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有的放矢进行下一步教学安排。再如,课前通过云班课——智能教学助手平台、UMU互动平台等客户端向学生导学资料,学生观看微视频等形式进行自学、自测。课后,教师和学生或学生之间通过这些平台进行交流,方便学生对所学知识复习巩固,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开展师生一对一指导——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云班课——智能教学助手平台、UMU互动平台等还有助于学生之间开展学习交流,生生之间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
2.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使教学方式更具灵活多样性。如运用希沃白板互动式多媒体教学平台,可以轻松实施互动教学,提供学生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趣味性活动中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就会千方百计想办法将其干好,一个人只要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干事情就也不难了。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对学习内容能否产生兴趣,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在讲授《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我把课堂检测题“找出函数中的增函数”导入到希沃白板中“课堂活动”下的“分组竞争”项目中,让两名学生以竞赛方式在白板上进行操作,如图二所示。学生在游戏体验中解决了问题,提高了竞争意识,获得成功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而然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效率,课堂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提高。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设置教学情境,可以在课堂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样为成功的课堂做好铺垫。例如在讲授《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我用“细胞分裂”的动画导入新课;讲授《椭圆的标准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我播放卫星成功发射现场让学生观看,通过卫星运行的轨迹引出本课的课题,从学生比较感兴趣、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创设情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为成功的课堂做好了铺垫。
3.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营造的交互性环境,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容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识。学生在交互式环境中学习,不再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而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练习等,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运用“TI图形计算器软件”可以让数学实验走进课堂教学,更好地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学习《正余弦函数的图像》这部分内容,学生借助“TI图形计算器软件”通过描点、连线、做出图像、平移等探究活动,以积极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从中发现规律,从而总结出函数图像的性质。在这样的认知环境中,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都变得具体而清晰,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生通过自主的、积极主动的数学思维而成功地建构了数学概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了自我知识的重新建构。正如巴浦洛夫所指出“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西,实验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他所愿望的东西”。信息技术恰当有效的运用,为学生更大程度地提供了探究学习的空间,让课堂真正地成为了他们探索交流的平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这充分还原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