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改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改进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改进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有众多的农业人口,当下是向城市化转型的特殊时期,农村、农民的后代的教育问题突显出来,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差,父母外出打工加之受教育水平偏低、农村留守儿童在获得教育和教育成就上往往处于最低的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使为数众多的农村儿童在教育上达到更好的水平和发展,本文将教育重点放在学校,从课程设计、教学中增加心理辅导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分析以期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学校

引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且主要由农业人口构成的国家。又恰逢城市化的历史大潮流中,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农村留守儿童普遍面临家庭教育环境差、学校教育质量落后、教育信息及情感缺失导致心理问题严重。如何更好地在时代转型过程中做好农村青少年的教育,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1当下农村教育的现状

1.1家庭原来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新的问题更加严重

一方面,农村家庭原有的问题依然固执地存在着,父母受教育水平低下,一些落后的如重男轻女等观念依然存在,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等。另一方面,由于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又快速的由过去偏僻封闭的状态,走向开放的状态,突然接受过多的信息、新的观念,使原有观念受到极大冲击,造成农村家庭原有的秩序发生巨大的变化,孩子通过新传媒掌握了大量的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但却缺乏来自家家庭和学校的系统性的指引和教导,造成孩子缺乏思考却自以为是、缺乏追求不思进取、组织纪律观念淡漠,加之家庭收入提高,受生育政策的影响孩子普遍偏少,父母对孩子生活上多溺爱,批评教育又简单粗爆,使孩子们是非观念模糊、思想行为混乱,泡网吧、抽烟喝酒,逞强好勇,爱慕虚荣但却心理承受力差,教育难度大大增加。

1.2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空心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正常的社会是由老中青共同组成的,但由于中青年人大都进城打工,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问题,走到农村,看到的都是老年人带着儿童,很少看到中年人的身影。据了解,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到2290万人。有调查显示,44%的留守学前儿童家长1-6个月回家探亲一次,1个月以内、6-12个月、12个月以上的占比分别为29%、21%、6%;留守学前儿童家长主要使用“打电话”的形式与孩子交流,时长一般只有几分钟,且次数极其有限,通话内容也多停留在学习情况、衣食住行和健康上,很少甚至没有交流内心想法。这使得孩子们存在非常多的心理问题,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致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比其它孩子要弱,对人冷漠、喜欢独来独往、做事比较自我;情绪失控容易冲动、认知偏差,内心迷茫,容易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群体生活能力较差。有的孩子平时想念父母,但父母回家后反而表现出强烈的疏离和逆反,导致与父母情感更加隔膜,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严重,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迷茫。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崇尚家庭团聚,重视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有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以很少有留守儿童问题发生,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东亚地区,所以,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西方先进资料,只能通过自己摸索相关的方法,以期将留守儿童因为与父母长期两地分居造成的心理伤害和教育问题降到最低。

1.3师资不足是最困扰的问题

由于待遇较低,自然条件差、上升通道不畅等因素,乡村师资不足情况一直没有有效解决,辞职、外调,转行等现象时常发生,使本来就不足的教育队伍更加雪上加霜。农村教育不分段,几乎没有学前教育,即使有,也多由农村妇女担任老师,这些老师最高也只有初中的文化程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甚至有的教师直接拿着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教认字算术;小学老师则存在学历偏低,年龄偏高,知识更新较慢,地理、音乐、美术等缺乏专任老师,常出现一个老师担任多门课程的“万金油”老师,产生“教非所学、青黄不接”的现象,成为困扰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大障碍。

2农村教育改良的建议

2.1放下传统教学思路,利用本土资源开创新课程

针对农村孩子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热情不高,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正面教育不足,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重点。北京大学何帆教授在《何帆报告》里提到:“对孩子成长影响最大,一是家庭;二是同龄人的社群。同时何帆教授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过度强调了父母对教育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孩子社群的重要性。但是对农村的这些孩子来说,告诉他们的家长要爱孩子,要重视教育,恐怕是用处不大的,唯一能改变这些孩子命运的,只有学校教育”。他们的家庭环境很难改变,父母本身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依然抱持着一些传统的落后观念、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这些都对孩子产生的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而这些几乎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唯一能着手的地方,就是学校教育。所以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学校教育成为农村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我的学生于心航在上大学三年级的暑假,学校正好有一次志愿者的机会,去到位于云南永平县山区的希望小学担任支教老师,同时担任小学阶段的中文和音乐老师,整个校区只有3个老师。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为了启发他们对于一些认识的热情。她创新了一门思辨课,主要以古希腊一些哲学家的一些简单基本问题来让他们自由发言小组讨论辩论,再加以引导。比如,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确的事,善意的谎言该不该有等。通过这样的辩证思考来改变他们一些落后的观念和落后的习俗。专业课的学习只是为了增加知识,思维上的拓展才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当下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原因是因为高考独木桥已经没那么吸引这些农村学生,高昂的学费和毕业就失业的现实使他们看不到学习的前途,这种情况下再空洞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作用不大,而放下空洞的统一的课本,结合本地的条件和环境进行技能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技能的条件,代替书本上强制的统一的知识学习更能建立学习兴趣和热情。假如,本地有牧业,那么就适当增加进行养殖方面的教学,怎么防病,怎样养殖、怎样配种、怎样优化种群、怎么宣传和销售;本地出茶叶,就针对性的教怎样种茶、采茶、制茶等系列的相关茶叶的知识,孩子们学习这些技能都可以在之后的生活中用到,因地施教、学有所用会让孩子们提高学习热情,高效学习,一方面开发自己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自信心和使命感,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快的成为社会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2重视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特有的新问题,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家乡,多由母亲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很多的父母选择离开年幼的孩子,来到城里外出打工,这样可以挣到更多的钱,在未来能给孩子更好的经济支持。所以农村的孩子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的心理发展会发生异常。比如很多的留守儿童会异常的坚强勇敢,早早地就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有一些孩子会变得叛逆,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能用正常的心态与同学交往,产生学习障碍和社交障碍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虽然被社会越来越重视起来,但收到的效果并不佳,人情的冷漠和空洞的重视、程式化的送温暖等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帮助并不大。我们都知道,积极乐观的心态才可以帮助他们过完以后的人生。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弥补他们家庭方面爱的缺失是很难的事情,毕竟父母的陪伴是难以取代的。但老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他们的生活,比如多开展一些群体活动,比如郊游、爬山、野营。在这种活动中,建立他们的自我价值以及归属感,给他们带来快乐。这也可以让他们在心态上对生活有期待与感情寄托。老师帮助学生尽量全面的了解外界的世界也是必要的好方法。中国的手机普及度很高,但在农村大多数的人还在用原始的手机,甚至很多的区域没有信号。而孩子对外部世界又充满了好奇,老师可以抓住孩子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的特性,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分享给学生自己的经历以及外面的故事。在准备课件的时候,可以多用图片,有条件的可以用视频这样直观的形式来分享拓展学生的认知,即满足了学习对外部世界的好奇,提高学习兴趣,又可以加入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还可以通过活动与游戏的形式进行传授和引导,让孩子感受到不同于只坐在课堂里上学的应试教育形式。这也为他们开阔自己的思维创造一定的机会。

2.3增加对家乡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才能根本上解决师资的持续性

很多农村的孩子在有机会走出家乡看到外面的世界后,就选择留在大城市,在巨大的经济落差与发展悬殊的对比下,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愿意回归家乡生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用知识带动区域发展。区域的发展需要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的下一代。假如农村的孩子都进入了城市,那么农村的人口会更少,城市也会更加拥挤,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因此,教育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热爱家乡,改变家乡的这个目标上来。教他们学习的乐趣、对未来的美好的憧憬、增加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使命感。

3结语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是短时期的问题,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随着城市化发展,目前还看不到消减的可能,这是政府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妥善处理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决定着未来人才结构和均衡发展的大问题。现在的社交媒体和公共网络越来越多的人在分享美食博主李子柒的田园生活,找一处有山有水,山清水秀的地方来安享晚年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正可以借着这股清风,将农村孩子们的教育现状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亲关注留守儿童真实的现状。产生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共力,共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现状、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我们知道农村地区的问题很复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甚至不是可以精准扶贫能解决的。但是,所有的问题最根本、最主要的是思想观念问题。真正的改变,最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要让孩子们知道,学习是可以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

参考文献

[1]张碧云.农村教育现状掠影与改良方案初探[J].农村教育现状,2013.

[2]敖春美.精准扶贫视域下宁夏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与解决策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作者:韩斌 李燕 李辉 单位: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