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摘要:伟大的抗疫精神在艰苦卓绝的抗疫大战中孕育而成,也成了新时代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好抗疫这本鲜活教材,就要通过将抗疫精神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讲好抗疫故事情怀、立足抗疫实践等方式将抗疫精神融入其中,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同频共振,从而真正地起到成风化人的作用。

关键词:抗疫精神;思政教育;高校

中华民族在面临危机灾难之际总会赋予民族精神以特定的时代内涵。中华民族在这场无硝烟的抗疫战争中展现出的抗疫精神为新时代民族精神做出了生动诠释。抗疫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大大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抗疫精神的内涵

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在这场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在抗疫大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不漏掉、不抛弃每一位患者,全力以赴的对待每一个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举国同心诠释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在抗疫过程中,全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疫情动态,积极配合国家的抗疫指令。全国人民都团结起来,共同取得抗疫斗争的成功。舍生忘死诠释了中华儿女同困难做斗争的顽强意志。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战争中,广大医护人员是挡在病毒与人民群众中间的防护墙,他们永远在奋斗的最前线,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站在疫情的风口浪尖出,为人民群众撑起生命的蓝天,铸就了疫情防控的巨大力量。尊重科学诠释了中国在抗击疫情中对科学精神的坚守。“中国成为疫情暴发以来世界上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些成功经验,都来自于科学技术正确运用。命运与共生动地诠释了中国秉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疫情肆虐之时,中国毫无保留的共享中国方案,分享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展现大国担当。

2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思政教育必须结合社会现实,与时代同步,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效,才能更好地指引学生成长。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将抗疫精神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是必然要求,更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职责与使命。

2.1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

令人感动的故事在抗疫过程中层出不穷,高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故事作为自己课堂上的生动案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抽象的理论课程变得更具亲和力。不仅是思政课,专业课程也可以按照自己专业独有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结合抗疫中的真实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和弘扬抗疫精神,使学生深刻感悟疫情防控这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把爱国情怀的种子深深埋于学生心田。高校教师也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充分参与到学校的防疫实践中,亲身感受抗疫防疫的第一线,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内容,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高校教师可以在防疫实践项目中积极探索抗疫精神的元素,而后进行抗疫精神的讲解,引导学生在防疫实践中,加强对抗疫精神的深刻理解,在此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中实践育人的教学体系的建设。

2.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儿女面对危难不惧艰险、奋勇向前的强大动力。当民族面临危难之际,中华儿女心连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同凝结起抗击疫情的伟大爱国力量。新时代的爱国情怀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抗疫过程中涌现了无数个令人感动的故事:签下请战、最美逆行者、捐款捐物……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抗疫故事,它贴近每一个人的生活,每一个故事都充满着感染力,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情感共鸣中产生。可见,抗疫精神所具有的爱国主义蕴含在抗疫战场的各个角落,甚至就在我们身边,高校教师应带领学生多去体会,使爱国主义情怀深埋在学生的心里。

2.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在抗击疫情最紧迫之时,全国众多满怀责任和使命的医务人员、党员、干警、基层人员舍身投入战“疫”当中。特别的是,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我们看到了无数的年轻身影。他们是父母眼中孩子,更是心头肉。但是在国家、在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签下请战书,学着前辈的样子,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曾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正因为我国青年心里有着一份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在这种危机时刻,毅然决然的选择去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讲好中国青年的抗疫故事,不仅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无私奉献、责任担当的优秀品质,还可以使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对国家、对人民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3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3.1将抗疫精神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更是弘扬抗疫精神的主战地。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正向引导的作用,也对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可见,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与抗疫精神相结合。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疫情的主题征文比赛,如讲述身边的抗疫英雄或是写下自己对疫情中的爱国情怀的理解等,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抗疫精神;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防疫志愿活动,如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学生宿舍消毒工作、帮助老师统计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等志愿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切身体验防疫工作,真正地把抗疫精神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各个学院也可以小范围的组织学生一同观看抗疫相关的影视剧,分享观看感受,深化对抗疫精神的理解与认识;学校还可以通过举行抗疫知识问答比赛、设计疫情宣传标语、张贴疫情相关的宣传海报,使学生在校园的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抗疫精神带给我们的力量。学校通过组织各项文化活动将抗疫精神与校园文化融合,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抗疫精神之间的距离,更能让学生在践行中领会抗疫精神的力量,潜移默化的让抗疫精神扎根心底,进而践行伟大的抗疫精神。

3.2将抗疫精神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课程思政的建设应坚持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统一。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利用一定的时间机械的讲思政,如此下来,只会导致学生把思政教育看成专业课程的附加甚至是累赘。“专业课程+抗疫精神”不应该是简单的加法,而是要将伟大抗疫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入课程,打造富含抗疫精神的课程教学体系。融合在一起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既具备专业性又是有温度的。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深层探究各类专业课程中埋藏的思政元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要做到旗帜鲜明,又要润物无声。伟大抗疫精神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因此,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3.3讲好抗疫故事,激发爱国情怀

一种价值观要在人们心中落地生根,既需要理性地认知,又需要情感的共鸣;既需要真理的力量,有需要道义的感化。中国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体现在每一个抗疫故事中,也体现在每一个参与抗“疫”的人们身上。用最美逆行者的大爱壮举和感人事迹,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要讲好举国上下团结协作,听从安排,服从指挥,严格自律的百姓故事,让大学生感受万众一心的感动。还要讲好大学生身边为社区服务、为群众分忧的青春故事,展现青年学子的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的青春风采。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不仅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用图片、动画、微电影等元素增强现实感和吸引力,还可以通过多种新媒体手段拓展故事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增强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在全国抗击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2).

[2]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践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中书写制样别样精彩的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4(02).

[3]李丽娟.中国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路径研究[J/OL].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5[2021-01-07].

作者:徐晶 王若溪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