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数字影视艺术与思政教育融合问题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数字影视具有感官性强、渗透性高、时效性快等特点,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因此,实现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已成为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基本要素和重要价值,从管理机制、渠道建设、内容形式、效果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方法和路径,以期为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影视艺术;艺术教育;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都存在于高等教育体系当中,两者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核心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进入新时代以来,依托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影视艺术具有较强的直观可视性、极广的传播范围,贴近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高校思政教育吸收了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众多优秀学科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创新性和包容性。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均具有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特点,因此具有先天的匹配优势,将二者有效融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数字影视艺术的优势,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实现。
一、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基本要素和重要价值
1.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基本要素
把握好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基本要素,方能在二者融合过程中把好方向,夯实融合基础。一般而言,主要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一是教育主体,既包括生产数字影视作品的生产者,如《厉害了,我的国》的出品方,又包括数字影视作品的使用者,如政府、企业、校方和教师等。在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这些教育主体各司其职,为培养德艺双馨、人格高尚、综合素质高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凝心聚力。其中,数字影视作品的生产者致力于创造能够符合主流价值观、塑造青年品格、浸润学生心灵的高质量作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对作品把关,保证艺术作品的引领价值;校方和教师则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筛选作品,通过优化作品传播的校园环境、文化环境、教学环境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二是受众,也就是教育客体,如学生、职工、干部等,分析客体的个体差异性有利于顺利开展思政教育。教育客体的接受程度直接关系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为此务必充分尊重教育客体的发展规律,采取针对性措施,使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更佳的协同效应。三是传播媒介,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传播媒介是视频,即通过一定的影视作品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面对文化市场纷繁复杂的影视作品,学校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严格选出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歌颂真善美的影视作品,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弘扬爱国之情、树立强国之志、凝聚报国之力。四是传播环境,当前网络环境无比开放和包容,为思政教育工作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但同时也需要加强引导和控制,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提供有序开放的条件。高校是数字影视艺术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主阵地,为有效塑造青年学生健全的人格,需根据自身发展实际为二者的融合推动创造优质的环境,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不断提升育人水平。
2.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价值
大多数数字影视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生活,当中的故事和人物更典型、更集中、更强烈,能带来极大的教育作用。将数字影视艺术融于高校思政教育,能使教育主体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氛围,致力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品质和能力。首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营造和谐校园。数字影视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工具,集中体现了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一艺术形式能够推动学校美育工作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获得美的体验,进而在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上有所提升。比如优秀的爱国主义影片总能使人斗志昂扬,催人奋进。以电影《1921》为例,影片生动再现了我们党成立前后的奋斗历程,表达了对百年前先辈们救亡图存的敬意,特别是影片中李达与王会悟夫妇在时局动荡之下边努力生活边组织筹备党代表第一次会议的场景,呈现了纪实故事片般的现实质感。“年轻的伟人”形象迎合时下的“后浪”,让同为青年人的高校学生极易产生情感共鸣,能深刻地体会到革命先烈的拳拳爱国之心,进而观照自身成长。其次,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新型教育方式。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就是集探索、创新、思想进步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再通过不同的艺术作品将其表现出来,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以情启智,激发创新灵感。最后,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进步。当前各种思潮交织激荡,对青年人的思想和行为塑造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泛娱乐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侵蚀了青年学生的思想。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此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让学生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正确的“三观”。高校要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采用感染力强、塑形价值高的数字影视艺术助力思政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可通过当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影视文化对其进行思政教育,使其自觉弘扬社会正能量,从而实现健康成长发展。
二、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局限
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不仅需要一定的管理机制保驾护航,还需要四项基本要素的通力配合,方能实现融合效能。当前,在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应引起教育工作者反思。
1.管理机制不健全,“专技队伍”组建不力
教育管理机制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专业的教育队伍则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执行力度,二者直接影响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目前,在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二者的配合度较低,使得思政教育成效不高。一方面,在管理机制上,部分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筛选作品和督导落实,致使教师选取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时缺乏参考标准,主观性强,出现了主题混乱和导向多元的问题。另一方面,许多高校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既掌握影视艺术、精通新媒体知识,又善于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师少之又少,所以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使得大学生无法从数字影视作品中体会到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深意,逐渐失去了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不利于推进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进程。
2.渠道管理不善,资源共享网络断裂
目前许多高校已将数字影视艺术融入思政教育中,但由于缺乏有效渠道,没有形成校际、校舍和校企间的资源共享渠道,因而无法实现数字媒体教育功能的最大化。首先,因部分高校的数字影视资源共享意识淡薄,存在着各自为政、保留成果的弊病,不愿分享、交流本校自创的且有极大思政引导意义的数字影视资源,阻碍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共享渠道不完善,无法为数字媒体资源提供有效的传播载体。有的高校对数字影视资源没有明确的保存和传播规范,加之缺乏统一的传播渠道,使得数字影视资源在不同的传播渠道各成体系,造成共享网络断裂。
3.融合程度浅显,表达形式单一
虽然各大高校在数字影视艺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方面有一定探索,但存在着融合程度浅显、表达形式单一的问题,使得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首先,数字影视资源的选择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偏离。部分教师在选择影视资源时,忽略了当前的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时选取了毫无内涵和空洞消极的作品,反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其次,课堂教育模式较为单一,有的学校采用简单的放映式教学,认为播放数字影视作品就相当于完成了教学任务,忽视了教师的解读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没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导致影视资源的思政教育流于形式。
4.缺乏辅助教学,忽视效果评估
部分高校因放大了数字影视作品对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独特作用,放任大学生自我解读、自我会意,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有时难免会产生错误解读的情况。若在这一过程中缺乏客观、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估,就无法体现数字影视作品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辅助作用,也难以对大学生的思政水平进行全面了解。一方面,许多优秀主旋律影片的思政教育内涵极为深厚,若没有对影片内容进行阐释性补充,没有教师的思想引导和启迪,大学生便无法理解其中深意,也就无法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在数字影视艺术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缺乏对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估,无法更好地总结教学经验,使得思政教育工作遇到瓶颈,这也是许多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
三、新时代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对策建议
1.健全管理机制,组建高校“专技队伍”
当前,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组建高水平的“专技队伍”是推动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健全管理运行机制。部分高校的数字影视作品筛选工作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一般是高校教师自主选择作品在课堂上播放,既没有向校方报备,也没有研究恰当的融合方式,最终的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此,高校要实现制度化管理,确立一套规范的思政教育数字影视作品筛选、创制、传播和储存管理制度。教师筛选完影视作品之后要向校方报备,并附教学课件说明同思政教育融合的方式及预估效果,以便于校方把关。在数字影视作品传播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吸收作品的价值和精神,并将其转化为自身前进的动力。教师要将影视资料、教学课件及学生的反馈等形成完整的资料并妥善保存,以便不断总结数字影视艺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经验。另一方面,要培育一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充实的思政专业知识的高素质队伍,使其能分辨数字影视作品的优劣,理性地对待作品并将其正确引入思政课堂,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在交流与沟通中提升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2.加强渠道建设,形成交流网络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全新的沟通模式,各大高校务必乘着网络技术发展的东风建设资源共享渠道,提升数字媒体资源利用率,助力思政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首先,各大高校要改变传统观念,主动分享、传播具有思政引导意义的数字媒体资源,在交流中互相进步。教育部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促进优质资源在各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这就充分说明了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必要性。一方面,要加强校际联系,搭建思政教育交流平台,鼓励各大高校教师参与平台交流,分享典型的数字影视作品,并就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沟通,在相互沟通之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凝聚全体教师的育人合力。另一方面,要善用教育资源。教育部通过慕课、微课及微博等在全国推出了许多精品开放课程,其中不乏优秀的数字影视作品,高校要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鼓励他们选择优质的线上课程资源,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影视艺术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其次,高校之间要通力合作,建立“数字媒体资源整合展示平台”,实现资源的交互和师生之间的交互,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数字媒体资源整合展示平台,高校之间能够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借鉴彼此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提升教学内容供给的逻辑性和及时性。最后,数字影视资源是社会化资源,是全社会的文化艺术财富,为此高校对数字影视艺术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不能与社会割裂,要加强与社会各方的联系。高校要积极而广泛地收集政府、企业、媒体等机构的思政教育数字影视资源,将其与学校的现有资源形成有机互补。
3.丰富融合内涵,拓展表达形式
高校要想行之有效地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首先,对影视资源的甄选必须充分考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凸显深刻性和时代性,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之情的教学中,可以选取《八佰》《红海行动》《小兵张嘎》等影视作品,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震荡和心灵启迪。其次,要不断拓展教学形式,杜绝简单的放映式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思政教育的内化和深化。最后,要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够主动策划和制作数字影视作品,将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投射在影视作品中,在影视实践中传播正能量,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在2018年开启了“光明影院”项目,鼓励学生制作无障碍电影为视障群体带来艺术享受。这一项目的启动一方面使学生接触到了视障群体,在项目制作过程中了解到更多关于这一群体的生活和故事,从而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并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自豪,在项目打磨过程中学到了善、敬、平等、尊重等中华传统美德。另一方面,投身于公益放映活动有助于陶冶心灵、塑造高尚的品质,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增强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的勇气和决心。所以,在高校中开展影视实践是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之举。
4.实现辅助教学,重视效果评估
新时代下,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将所学习的教育信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提升自己的思想情操、坚定自己的信念信仰。为此,对大学生进行数字媒体作品传播时,首先要从前期筛选、中期传播到后期思考形成全流程管控。具体而言,在前期筛选过程,教师要根据近期时事热点、纪念节日等选择合适的影视资料,使资源的选取能同时势大局、社会焦点相结合,提升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影片播放前,教师可以将影视的背景和内容进行适当“剧透”,避免部分学生因不了解背景而一头雾水,难以有效领悟影视作品要传达的感情和力量。播放完成以后,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以廓清学生思想迷雾,起到纠偏作用。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说出感想、道出思考,使其观有所思、思有所得,最大限度地发挥影视作品育人、化人的作用。其次,要对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高校要对教育题材、传播者的素质、影片感受等进行效果评估,找出成功的原因和优势,再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鼓励教师进行合理调整和完善,以发挥数字影视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最大成效。比如有的学生建议影视作品的选取同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这就涉及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为此,专业课教师要同思政教师加强联动,探讨如何将影视作品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使专业课教学和思政教育实现同频共振、协同共进。
四、结语
数字影视艺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问题,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过程。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全球进入了视频阅读盛行的时代,高校的思政教育也逐渐融入了图像和视频等视像化元素。数字影视艺术以视像化的传播形式为受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盛宴,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让大学生在视觉享受的同时得到心灵启迪,接受思想政治洗礼。高校必须解决好二者融合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通过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渠道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重视辅助教学和效果评估等措施,为推动新时代数字影视艺术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徐乾.“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研究[J].南方论刊,2020(6):91-93.
[2]刘绪.数字影视艺术的符号学解读[J].电影评介,2017(18):61-64.
[3]张燦.“泛影视教育”理念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辩证关系[D].南昌:南昌大学,2020.
[4]朱海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音文本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7.
[5]刘莉.思想政治教育视像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6]李蓉.媒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发挥——以主旋律影视作品为例[J].出版广角,2021(24):86-90.
[7]张智宇.影视艺术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路径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3):72-74.
[8]王萍.影视艺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有效途径的探索[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3):84-88.
作者:张文婧 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