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思政教育艺术改革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思政教育艺术改革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思政教育艺术改革策略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艺术改革正在疾风骤雨式的进行,对其进行理论梳理的研究相对不足。文章首先围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艺术改革这一主题,试图从历史、理论、现实三者密切结合的切入点上来建构院校思政教育艺术改革的逻辑框架。其次,从实践的角度分析院校思政教育艺术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阐释院校思政教育艺术改革的可能规律和特征。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艺术;改革

思政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名思政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思政教育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尽可能充分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高职院校本身起步较晚,作为对应的思政教育艺术在摸索的道路上就有了其他相关学科教育艺术的基础。把握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艺术,必须注意先梳理好其发展历程。

一、建国后(1949-1978),高职思政教育艺术在曲折中前进

建国后,在实际的高职思政教育艺术探索道路上,有许多实践者,大多的成果基础之一就是深厚的教学艺术实践。在这段重在建设的时间里,政治理论课基本实现系统和定型。在随后极“左”思想以及“十年浩劫”的影响下,几乎所有学科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都受到了极大的干扰,直到改革开放前期,在脆弱的高职师范院校中,对思政教育谨小慎微,而对思政教育艺术的探索更是几乎只在方法和方式的层面。这一时期,对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出现了一个比较突出事件对思政教育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即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在1964年10月临时党组联名发出了《关于改进髙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该《意见》专门对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做了详细的规定成为当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和教学的方法论指导。但是整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问题主要是停留在教育教学方法的层面,教育过程中主要是探索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体系的技能技巧,当时对教育艺术的定义也大多如此。

二、改革开放时代(1979-2008),高职思政教育艺术在摸索中发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艺术的摸索和改革也呈现出了新形势和新局面。1980年,天津职业大学创办,作为1949年后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所师范院校之外的高职院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作为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艺术为理论对象进行思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情。在80年代初的理论研究是比较宽泛的,并没有特别针对某一些学科。高职院校几乎都提出要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艺术,一部分延续前期的内容即体现在广泛运用各类思政教育艺术方法。比如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另一部分思政教育艺术取得的成果就是思政教育者对教育艺术的追求已经不仅仅是对方法和方式的探索,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按照美的规律、美的原则进行的、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教育过程中体现教师个性而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活动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内涵的思考。再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功能的探索也逐渐增多。应该说,“思想教育艺术追求的不仅要有实事求是的说服力、逻辑性和知识性,还要有宣传鼓动的感染力、形象性和艺术性。不仅要做到晓之以理,更应做到动之以情,在感情上使人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所产生的共震力量是令人深叹的。产生情感共鸣,体现教育艺术的巨大力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功能之一。”[1]

三、后改革时代,高职思政教育艺术在创新中突破

在过去的30年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主要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后改革开放”时期正在到来。因此,高职院校教学艺术研究在进入深化期的同时也就进入了它的高原期。它具有与前一时期的相同之处;但是,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就会发现这一新时期的到来,是因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艺术具有了与以前不同的若干基本特征:

(一)一脉相承,延续教师的角色作用,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的来说,无论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方面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都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期间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教师在教育艺术施展过程中,一直保有主体和主导的地位和作用,只是在实际运用中比例相对发生变化。随着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视,在教育领域,全面刮起以人为本的教育风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被引入到思政教育的实践中,成为众人皆知的教育理念,并得到了广泛而高度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性化、主体化和个性化等等。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通过思政教育艺术来实现如何完成思政教育成效的目的更是需要探索“以人为本”的模式。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思政教育艺术,积极创新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以现代教育的观念建立新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由此,“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艺术原则风格等方面已经达成的广泛共识就是要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要求思政教育艺术的探索和贯彻都必须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艺术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思政教育艺术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必然趋势。

(二)注重政治性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德育成效

邓小平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2]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重要讲话精神中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相一致。为此,高职院校思想教育艺术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教育艺术的方式、方法,把提升思政教育艺术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强化德育意识,要实现教育艺术观念的变革。首先,运用思政教育艺术史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西方敌对势力竭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妄图实现其“不战而胜”的图谋,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争夺青少年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激烈的;其次,通过有效的思政教育艺术把思政教育转移到公民素质上来,认识到德育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再次,思政教育艺术运用要能正确地认识传授知识与德育辩证统一的关系。传授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德育的基础,而德育则是传授基础知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强调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艺术的创新改革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融入人们的社会共同生活,服务并服从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思政教育艺术,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逐渐显示出来的是对思想政治教师教育艺术成长的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培育与生成过程是一线教师的自我感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与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真实、具体、复杂,具有动态性的。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从而实现理论研究主体与实践操作主体的角色互换,实现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良性互动。其次,对思政教育艺术创新的机制建立。实践证明,深入探讨思政教育艺术培育与创新机制,能促进它的培育与丰富、生成与发展。教师在主客观要素矛盾冲突中,将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统一,丰富自己与学生的生命体验,提升生命价值。加强思政教师教育艺术的研究,要拓展思政教师教育艺术的理论范畴。目前,对于包括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艺术的研究,主要以哲学为理论基础,以教育学为理论依据,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整合性不够,研究的综合化程度不高,研究的学术专注度不强。当今,各学科间研究内容的交叉性不断增大,研究方法的通用性不断提高,研究思维方式转变趋势不断化。因此,在深化思政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中,要在总结现有国外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当前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开阔思政教育艺术的研究视域,夯实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晓文,王凤志.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研究[J].学术论坛,2010,10.

[2]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德育高校二十年》上册[N].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1P.

作者:林志香 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