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扩招专项学生就业路径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扩招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针对扩招毕业生就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校企应共同探究区域经济转型背景下扩招专项学生就业发展路径:建立就业拓岗机制,拓宽就业渠道;结合岗位需求,实施“岗位技能提升计划”;依托“校企组合”,搭建促进扩招学生就业新平台;培养科学“择业观”,强化就业育人实效。通过构建就业新路径,增强扩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扩招;就业路径
2019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往届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1]随后,教育部发布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招生计划和实施方案要求,高职院校百万扩招计划是从实体经济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出发[2],将“高职招生”与“稳就业”目标打通考量。扩招实施三年来,为更多人群提供了职业教育的机会,持续推进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使转业军人、城乡劳动者更多地接受了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人力人才资源保障。2022年,第一届扩招专项毕业生进入毕业季。但近年来,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以及市场岗位需求增长乏力等因素,使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1当前高校就业形势现状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突破千万,无论是数量还是增量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位。同时,就业市场受新冠疫情负面冲击,在就业岗位数量减少的大背景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些压力对就业产生影响。”教育部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全力确保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的稳定”。我国保就业政策持续强化,一方面通过补贴、财税优惠等援企稳岗;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促进就业政策等扩大就业渠道。国家通过高校技能培训、扩大就业见习规模、强化实名帮扶、支持毕业生灵活就业、做好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托底保障等一系列措施,确保高校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这些政策措施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毕业生就业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综合因素影响。随着毕业生数量增加,岗位需求却不会在短期内快速增加,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仍没有根本解决,人才需求预测与规划不足使专业设置与招生数量有一定的盲目性等,这些都是影响高校扩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主要因素。高职院校扩招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地方技能人才,符合用人单位岗位人才需求。扩招生与普招生相比较,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岗位工作经验,有就业灵活、实践技能强的优势;但同时,扩招生也面临着专业基础弱、就业面窄等现实压力。从求职意向看,扩招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岗位需求缺乏充分了解。在获得大学学历后,知识和技能都有所提升,其求职期望值也相应有所提高,因此很多原有的行业和工作岗位对扩招毕业生吸引力已经不强,毕业生期待去效益更好的行业和盈利水平更高企业再就业。如何解决好扩招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实现扩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实践。
2扩招专项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2.1扩招就业工作缺乏系统规划
高职百万扩招开创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新模式。国家实施扩招政策旨在提升多类人员就业能力,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立足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为更多人群提供职业教育机会[3]。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针对扩招学生的就业专项工作体系。对扩招学生就业的就业政策、就业路径、就业服务等问题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讨,缺乏系统规划,也缺少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现代学徒制、1+X试点等项目也没有为扩招学生提供充分参与分享资源的机会。教学、实习实训与就业没有形成连贯的工作体系,导致就业指导存在“三少”现象,即对信息的精准分析少、可操作性具体指导少、工作落实反馈少[4]。
2.2扩招生就业重视度不足
很多院校将扩招当作阶段性工作,又因扩招学生入学前大多有工作岗位,便认为不需要再关注其就业问题。扩招学生进入高职学习,不仅是学习者自身知识技能的提高,更是国家全面提升各类人员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旨在更有效解决我国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以培养更多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实施扩招也有利于提高技术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所以,高职院校应深入体会扩招人才培养定位与职业定位的关系,科学调剂资源,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3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
扩招学生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新群体,涵盖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新型职业农民等人员,使在校学生构成出现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并存的结构。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需要采用不同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的教学管理方式以及就业工作机制。从目前看,各校针对扩招生制定的就业政策、帮扶指导措施不多,对扩招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规划缺乏针对性研究和指导。同时,就业服务及指导缺乏实操性训练,校企双方缺乏有效的实践契合,对顶岗实习及实训重视不足,毕业生就业质量受到影响。只有精准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才能促使扩招毕业生根据自身专业和社会需求有效地对接岗位,在就业中获得优势竞争力。
2.4就业服务模式有待改进
受多种因素影响,扩招生就业工作基本上以事务性服务与管理为主,指导及服务内容与企业紧密度不够,对于人才市场需求不能主动、及时作出反应。同时,信息、网络、服务、保障体系不完善,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也有待提高。目前各高职院校已经基本建立了就业信息网,但针对扩招生的专项就业信息不足,不能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及时的基础信息[5],难以契合扩招学生的实际需求。
3扩招生就业路径分析
3.1建立就业拓岗机制,拓宽就业渠道
3.1.1开拓增量岗位。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要求,高职院校应完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促进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6],用足用好各类政策性就业岗位。广泛汇聚各类就业创业资源,主动进园区、进行业、进企业,与相关单位建立就业合作渠道,多种方式拓宽岗位信息来源。疫情之下,应更大力度地关注线上“云就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和困难帮扶。不断挖掘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中的就业机会,建立一批毕业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为扩招毕业生创造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3.1.2拓宽基层就业渠道。有专家指出:“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实际上我们更需要技工、熟练工人和工程师,但这部分人群占比却比较少。”[7]百万扩招从政策层面看,就是针对“结构性失业”的定向发力,为基层劳动力“充电”,是从“供给侧”解决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所以首先要做好扩招生基层定向就业,畅通对接渠道,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乡村建设行动,做好基层项目组织招录工作。营造扩招毕业生扎根基层、建设基层和服务基层的氛围,以“学历+技能+就业”的职教模式培养出更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和振兴。
3.2实施“岗位技能提升计划”,提高就业技能
随着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规格也在不断变化。扩招专业应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对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查找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岗位技能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制定并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岗位技能提升计划”。针对专业岗位标准、岗位技能、诊断测评等环节进行规划调整,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3.2.1明确“专业职业岗位标准”。应立足不同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目标”。首先,明确“专业职业岗位标准”,对应培养目标、职业面向、岗位知识、岗位能力、岗位技能、岗位职责,确定学生“个人岗位能力目标”。其次,通过推进“产教融合”,依托校企合作,开发更多就业实习岗位,为落实“岗位技能提升计划”提供平台保障,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在用人标准上的零距离接轨。3.2.2训练“专项岗位技能”。高职扩招学生多来自于一线企业,岗位技能是扩招毕业生的核心素质,岗位技能也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前提。学校要依据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标准,制定具体措施,强化扩招学生专项岗位技能训练。对应职业技能标准,积极引导扩招学生参与1+X证书制、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推进“双证书”和“多证书”制度,使扩招学生获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保证就业能力与专项技能同步发展。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扩招的园林环保类学生大多是森工林区在岗人员,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针对这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设定为“林区企业+学校”实践模式,根据林区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对应园林绿化养护、景观设计、植物造景、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绿化预算、室内绿化装饰等岗位技能等级标准[8],开展职业技能训练,使扩招生同等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证书。由此,毕业生才能更有效地投身林区经济发展,对接行业实际需求。3.2.3提高“实践课程比例”。实践证明,越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越接近实际操作过程,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就越高。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是学生实践学习主要方式。通过教学与专业实训结合、实训与技能竞赛结合、规定实训与自选实训结合、增加“顶岗实习”期限等多种方式,保证扩招学生在校期间有充足的实践学时。同时,以应用领域技能培养为重点,通过“模拟仿真实操平台”,设置“学历+技能”的课程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形成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3.3构建“三化”指导,提升服务质量
扩招专项毕业生将面临多类别就业,有的回归原工作岗位、有的需要再择业、有的已经在创业、有的期望继续深造。对大多数扩招学生而言,他们不仅仅是找到就业岗位,而是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重新高质量地选择职业和岗位。3.3.1“一体化”设计就业指导。扩招学生的学习体现弹性和灵活性,在校集中学习时间短,更多是网络在线学习以及在企业的实习实训。针对这些特点,就业指导应探索更灵活的方式,可以将“就业指导”上移至“网络平台”,下置于“企业实践”,进行“学校—企业”“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3.3.2“个性化”实施就业指导。针对扩招生基础层次、就业状态以及择业需求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按类别为扩招学生建立就业电子档案,将学生就业意愿、爱好特长、就业动态等内容及时录入档案,指导教师结合电子档案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实施分项指导。扩招不是以“学历”教育为目的,特别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及农民工群体要加强就业帮扶和援助,建立就业帮扶工作台账。在就业指导的内容与方式上,应增强创新性和渗透性。就业指导不仅是向学生传递就业岗位信息,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更关键的是提供深层次的、个性化的就业服务。3.3.3多元化开展就业服务。面对扩招生源多样化特点,分类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教学模式。打通就业岗位信息渠道,扩招生与普招生同等共享“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等高质量就业服务平台;与人力资源部门、行业企业等建立联络机制,多渠道拓展就业途径;及时向毕业生精准推送岗位信息,提升人岗匹配精准度和实效性;协调相关部门,扩大地方性基层就业项目规模;采用市场化社会化办法,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创业。
3.4依托“校企组合”,促进有效就业
结合区域转型发展中的岗位需求,与人力资源部门及企业对接,将学生就业现状、就业意愿、就业动态及时录入信息平台。通过信息资源库,运用大数据精准研判扩招毕业生就业区域、岗位、薪酬待遇等需求,按照需求导向,推荐毕业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例如,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森林旅游康养、森林食品北药、种植养殖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态环保、森林防火、林业技术等领域有大量的岗位需求,而现有人员技术水平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面对林区人才需求,黑龙江省支持鼓励扩招毕业生到森工企业就业,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尝试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建立“森林草原防灭火”“环境监测与治理”等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校企合作基地,使毕业生在实习基地也可以实现就业。依托“校企组合”一体化“专项就业模式”,校企共同探索就业对接途径,使培养的毕业生“人岗匹配”有效就业。
3.5加强“双创”引导,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笔者对2019级和2020级两届扩招生就业创业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扩招学生中,已经选择自主创业的占11.6%,毕业后期待投身创业的占19.1%,2020级扩招学生有创业意愿学生的比例比2019级上升了3%。专项学生中很多来自基层,自主创业者占一定比例。为更好地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倍增效应释放,一是需要加强创业政策宣传,使其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二是将新技术、新业态及时传递到位,以新技术、新技能助力创业发展;三是更好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组织开展“毕业生创业服务专项活动”,做好创业项目的指导与帮扶,鼓励更多军转及返乡农民工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用足用好创业政策,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3.6培养科学“择业观”,强化就业育人实效
3.6.1促进科学职业定位。深入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把握教育质量生命线[9]。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将就业教育与扩招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科学职业定位。通过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理性的就业心态。3.6.2健全“就业思政”工作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合学生的就业需求,挖掘人生观、价值观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引导作用[2]。针对退役军人、下岗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不同类别的就业指导,通过培养正确的就业观来疏通思想认识,开展以“成才观、择业观、发展观”为主题的就业教育活动。通过就业形势讲座、典型示范引导等方式,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大战略。同时,要更多体现学校对毕业生的人文关怀,关注扩招毕业生入学前的工作情况,了解毕业生的求职预期,增强扩招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发展大局的信念。认真听取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思想品质、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反馈,推动高职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促进扩招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作者:张付丽 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