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筑初步与相关课程衔接问题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建筑初步与相关课程衔接问题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建筑初步与相关课程衔接问题研究

摘要: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空间体验、技法、构成和概念设计,讨论《建筑初步》与《建筑设计》课程的衔接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建筑初步》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希望能对《建筑初步》课程教学及相关课程衔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建筑初步,衔接,教学模式

1概述

《建筑初步》这门课程,是建筑学本科专业非常重要的入门课程,主要训练学生基本空间及体验、表现技法、形态构成、概念设计和建筑设计入门等相关内容,为后续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起着铺垫和过渡的作用。然而在教学中发现,在学习完《建筑初步》之后,学生依然难以理解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这对于后续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非常不利。在这种背景下,我校建筑学专业《建筑初步》课程,尝试引入探究式教学。这种探究式教学的思路,是在任课教师的指点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和思考,通过实践与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相应的知识和原理,以掌握和解决《建筑初步》课程中空间训练、技法训练、构成训练、概念设计和建筑设计入门的教学方法。

2《建筑初步》教学现状与思考

2.1教学现状

我校建筑学的《建筑初步》课程开设在大一的两个学期。其中,《建筑初步2》和认识实习,在大一下学期同期开设。在大二上学期开始进行《建筑设计1》的教学,其教学内容分别为:独立式住宅设计和幼儿园建筑设计。由此可见,《建筑初步》对于建筑设计基础与建筑设计课程的衔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大一学习成绩较好、基本功较扎实的学生,进入大二后却无法适应《建筑设计1》的学习。

2.2教学思考

针对出现的问题,建筑学教研室从“教”与“学”两方面,积极认真的查找原因。最终根据教学分析和学生访谈,简要归纳如下:1)空间训练的困惑。在《建筑初步》教学中进行“基本空间及体验”的训练时,由于学生受旧有思维束缚,在完成空间训练后,依然无法将广义的空间概念,逐步扩展到基于建筑学的空间思维中来,导致空间体验训练往往沦为“就事论事”,和建筑学意义上的空间始终脱节。于是在训练时往往倍感困惑,领悟不到空间训练的作用和意义。2)技法训练的误区。在进行技法训练时,由于学生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学会了就行”。当各种技法训练稍有起色或在作业上交之后,便停滞不前。这种思维上的误区,往往使学生忽视了基础训练的重复性和持续性。虽然最终上交的作业比较优秀,然而后续概念设计及建筑设计入门时,基本功不扎实的弊端便显示出来。3)构成训练的迷茫。由于构成训练较为抽象,且往往没有“详细”的任务书,缺乏量化的评价标准,再加之因教师的审美、研究方向不尽相同,使得学生在训练时往往陷入“难以琢磨”的迷茫。当教师在授课时讲解如何融入形式美法则时,学生往往不能准确领会要领,最终完成的作品或千人一面,或过于具象。尽管作品较为精美,然而却没能触及构成训练的精髓。这就为后续的概念设计、设计入门和大二的建筑设计课程留下了隐患。4)设计入门的积弊在进行概念设计和建筑设计入门时,需要综合应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例如空间、技法和构成训练。然而因前述训练缺乏正确认识且基本功不扎实,在概念设计和建筑设计入门时,无法较好的应用之前所学,各知识逻辑关系被削弱,最终导致《建筑初步》和《建筑设计1》的课程难以衔接。

3引入“探究式”教学

3.1教学思路的探索

引入“探究式”教学,在进行基本空间及空间体验训练时,尽可能引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场景调研(见图1),在教师的指点下自行编写“任务书”。让学生把抽象的训练,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现场感受自己设计的空间。例如,在进行“基本空间单元”设计时,(如条件许可)可在校内选择合适的场地(例如湖边、屋顶、平台),按照1∶1比例绘制所设计的基本空间单元,并进行合适比例的实体搭建活动。最终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图纸上的设计,变成真材实料的建构模型。主题:体验空间,运用空间限定,对自己最熟悉的建筑环境和空间进行解读。要求:在学校图书馆前的雁鸣湖畔,任意选择一块场地(9m×9m),以校训中的“圆融”为主题,进行空间体验训练。A2图幅,尺规作图,表现方法不限(如图2,图3所示)。场地及作品如图1所示。在表现技法及形态构成学习时,引导学生“怎么学”“如何用”,以及理解其对后续建筑设计课程的意义。带领学生参观大学校园里的建筑和景观,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计需要什么样的空间训练、技法训练及构成训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侧重探讨色彩构成的可能;在建筑立面上,积极寻找平面构成的影子;在小品建筑里,探究空间构成的雏形(见图4,图5)。通过在教学中植入探究式思维,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构成训练、概念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将大一下学期的认识实习和建筑初步的构成训练结合起来(两者同期开设)。将学生先前训练成果,应用在概念设计及建筑设计入门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反思。鼓励学生在先前完成的作业里,选择最佳作品并融入对空间的更深理解,来完成概念设计并过渡到建筑设计入门———湖畔建筑设计,完成与大二上学期《建筑设计1》的课程衔接(见表1)。

3.2考核方式的革新

《建筑初步》课程的考核方式往往是:学生上交作业,老师批阅并集中评图。这种考核方式是以最终成果论成绩,而无法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不能体现学生对《建筑初步》课程各项训练的综合应用能力。基于这种情况,建议在大一上学期的《建筑初步1》的考核中,加大过程考核的权重。同时,在作为与建筑设计课程衔接的《建筑初步2》的考核中,将原先的最终作品考查改为3h建筑环境设计或6h快速建筑设计的考试。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全面系统的考察学生对之前所训练的综合应用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理解《建筑初步》课程所训练内容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理解《建筑初步》课程与后续建筑设计课程的衔接关系,进一步巩固探究式教学的各项成果。

4结语

传统的《建筑初步》课程教学,割裂并模糊了《建筑初步》与《建筑设计1》的内在关系。通过引入探究式教学,革新考核方法,强化《建筑初步》课程所训练的各板块之间及《建筑初步》与《建筑设计1》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在进入大二的《建筑设计1》教学之后,能顺利适应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田波,王剑.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25-127.

[2]赵辰,韩冬青.以建构启动的设计教学[J].建筑学报,2001(5):33-36.

[3]潘明率,蒋玲.体验·认知·分析———从空间设计题目看建筑初步课程教学[J].华中建筑,2013(7):166-170.

[4]白春霞,侯伟男.“起·承·转·合”———基于建筑学专业的《空间构成》教学实践[J].福建建筑,2014(9):124-126.

作者:侯伟男 白春霞 周亮 单位:湖南工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