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河坊街建筑与规划设计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河坊街建筑与规划设计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河坊街建筑与规划设计思考

摘要:上下杭历史街区,作为福州近代商贸的缩影,又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在整治过程中,需要保护其历史原真性的同时,又体现街区的有机更新与发展。文章以三捷河片区为例,回顾并思考设计过程中解决的一些问题,为街区保护工作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保护规划;综合整治;动态保护;建构研究

1项目回顾

三捷河片区位于上下杭核心区,西接隆平路,东连三通路,用地约5公顷,地块内有文物保护单位有张真君主殿、三通桥、星安桥、陈文龙尚书庙四处,不可移动文物有永德会馆、法师亭、观音庵三处。地块内建筑同时存在明、清、民国、及现代建筑。设计遵循上位保护规划,织补原有街区肌理,严格控制建筑体量尺度、梳理与上下杭周边联通的街巷空间,完善市政、消防配套,活化街区生态,营造具有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三捷河坊人居空间。

2保护规划

上下杭地区是福州近代闽商发源地,街区内有丰富的历史遗存,这些建筑记录了福州商人阶级的崛起并广泛深入参与社会事务的历史。同时,由于五口通商带动商业的繁华,士绅、商帮、工人、手工业者、传教士等多阶层汇聚并融合于此地,产生出福州近代社会的中西融合的多元文化,留下丰富的历史遗产。三捷河片区位于上下杭历史街区核心区域,根据其重要性,制定该范围保护要求:(1)不得新建、扩建建构筑物(必要的基础设施除外),改建现有建筑时应保留或恢复其历史风貌,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时应与历史风貌协调。(2)不得擅自新建、扩建道路,对现有道路改造时,应保持或者恢复其原有的道路格局和景观特征。(3)限高控制: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按现有高度控制,其他建构筑物檐口高度不得高于9m,屋脊高度不得高于12m,平屋顶建筑高度不应高于坡屋面檐口高度+0.5m。(4)保护整治应坚持“小规模,微循环”原则。

3综合整治

(1)动态保护是历史街区得以延续的根本,而综合整治则是动态保护的基础。存在问题:①由于时代的变迁,片区内建筑质量较差,难以满足各种活动的使用要求,且部分建筑形象与街区风貌严重不符。②公共设施匮乏,排水系统雨污合流,电力电信均为明线,管理混乱存在安全隐患,街区内缺乏消防设施。③街区中乱搭乱建较为严重,原有坊巷肌理破坏较为严重,人员通行不便,影响街区活力的塑造。(2)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制定相应整治策略。①建筑分类保护与整治:对文保单位的建筑和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严格保护并修缮;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应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保持原有高度、体量、建筑风貌;与风貌不协调但质量较好的建筑,通过降层、局部改造等方式使之与周边协调。与风貌不协调且质量较差的建筑及根据实际情况需拆除的建筑,予以拆除后进行新的建设或开辟为绿化及公共活动区域(图2)。②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及市政、消防设施:河坊街东入口设置游客服务中心,西入口设置服务中心;在更新地块地下室分别设置变配电房和消防水池、泵房、公共厕所及垃圾搜集点等基础设施。(3)周边街巷疏通和游览路线规划。①通过梳理、织补街巷空间,打通坊巷道路,加强与周边地块的联系。于河坊街东侧设置主入口(三通桥段),次入口设于下杭路、隆平路、中平路上。②根据地块特征制定水、陆两条游览路线。利用三捷河两侧河坊街、圣君弄作为主要陆上游览路线,串通整个上下杭片区。同时在三捷河上设置水上游船,游览陈文龙尚书庙、张真君主殿、永德会馆等文物建筑,感受街区多元的商业文化。

4动态保护

街区的发展本身就一个动态过程,街区自身独特的历史沿革也造就了街区的特色。以三捷河河坊街为例,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商业的繁荣和多元的文化碰撞,遗存建筑跨越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由于建筑风貌、体量、尺度的得体,这些建筑同时和谐共存,见证了过去的辉煌历史。历史街区的活化包括了保护和发展两块,只保护不发展的静态保护思路会使街区失去人气,没有活力。只有用动态保护的思维,才能让街区有机发展得以延续。拆除地块中风貌不和谐建筑,建设好基础配套设施的同时,更新一部分新的建筑,修复原有肌理,规划街区业态,引入人流活化街区。

5建构研究

动态保护对更新建筑提出的要求是如何使新建建筑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融入历史风貌中。有别于传统建筑修旧如旧的理念,更新建筑若是一味仿古,反而让人混淆周边的历史建筑,造成“假古董”泛滥的现象。只有在保留老建筑原真性的同时,控制更新建筑的尺度体量,并强调沿街建筑轮廓的变化,使其能反应历史街区自然演进的进程。本项目在建构上,提取历史建筑的传统元素,用现代的手法及构造来表达更新建筑的形式,通过调研,提取砖、石、木等材料、细部、色彩并归纳总结,作为更新建筑的元素,结合一些现代材料和构造手法来建造建筑,传承了历史,满足现代的使用功能。

6结语

传统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需要建筑师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问题,根据保护规划的要求,用动态保护的理念,综合整治的思路,通过对传统、现代元素和手法的结合,在保护历史建筑原真性的同时能大胆创新,让街区得以延续,融入城市生活中。

参考文献

[1]肯尼思.弗兰姆普顿.建构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郑利军.历史街区动态保护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3]陈弼成.福州上下杭历史风貌区的有机再生[J].福建建筑,2010(7):9-12.

作者:林炜 单位: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