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康百万庄园的建筑雕塑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康百万庄园的建筑雕塑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康百万庄园的建筑雕塑探析

本文作者:宋胜利 单位:洛阳盛唐牡丹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不但是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而且在之后的长时间里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河洛大地上丰富多彩的古代建筑遗存,是河洛地区辉煌文明的载体和见证,是认识和了解古代河洛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现存的河洛地区古代民居建筑较多,保存比较完好的有巩义的康百万庄园、洛宁的丈庄程氏祠堂、孟津的王铎故居以及孟津卫庄民居建筑群等,其中康百万庄园的建筑雕塑艺术最具代表性。

康百万庄园位于巩义市城西北4公里洛河西岸的康店村,建于明末清初。庄园分住宅区、作坊区、饯房区、饲养区、金谷寨和祠堂等6个部分,建筑面积达6.34万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庞大、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建筑群。

明清时期的砖雕广泛地用于建筑门楼、门罩、影壁、墙体的装饰。砖雕制作方法主要有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也有灰塑、模印的做法。大型的砖雕作品由多块小青砖雕成,再拼接镶嵌于墙面,形成一种“壁龛”式的特点。如康百万庄园里与寨门过洞相对的照壁“福、禄、寿”大型砖雕,画面层次较多,表现出复杂的场景。(图一)图中的松树、祥云和山石衬托出“福”“禄”“寿”三个神仙人物神采飞奕、活灵活现的形象,活泼可爱的顽童增添了画面生动感,充满了生活气息,影壁下方的“暗八仙”连续图案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这些表现形式是文人士大夫、画家和民间艺人共同创作的、饱浸乡风民俗的、为世人所喜闻乐见的民居装饰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构架为结构体系,柱、粱、枋、檩、椽等主要构件几乎都是露明的。这些木构件在用原木制造的过程中大都进行一定的美化,以便在满足结构功能的基础上起到装饰的作用,建筑木雕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尤其是额枋、雀替、撑拱、门牖、垂花、斗拱、匾额等外檐构件处更为突出,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雕刻的高超技艺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在康百万庄园众多精美的木雕中,匾额、楹联和门楣题字与建筑的联系显得更为密切。其特点一是数量多,仅木质匾额现存有20多面;二是制作精、书法美;三是文意广。如制作于清朝同治十年的“留余匾”可谓牌匾中的精品。(图二)牌匾形如一面旗帜,白果木雕,烫金面,阴刻字,因题首篆书是“留余”二字,故名“留余匾”。匾文曰:“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这是康家为警示后人做事要留有余地而特制的。这些文字性的装饰不仅增强建筑的艺术性,更使建筑有了思想和灵魂。康百万庄园古建筑群中的石雕主要体现在牌坊、石柱础、抱鼓石等处。牌坊是具有标志或表彰作用的传统纪念性建筑物,由单排多根立柱和额枋等横向构件组成,用材有木制、砖砌,最多的是石制牌坊。牌坊上的雕刻往往运用深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手法,额枋、垫板、楹柱上布满八仙、寿星等人物和云纹、腾龙、如意卷草等图案。康百万庄园寨门东侧的石牌坊,是我国明清时期较为典型的牌坊建筑。(图三)这座石牌坊虽经几百年风雨侵蚀,其上的雕龙刻凤、石狮图案依然清晰可见。

这些装饰精美的雕刻,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雕饰艺术的博大精深。康百万庄园建筑群的“三雕”只是古代民居建筑雕塑艺术中的一部分。实际上,我国在传统建筑中还有更多的建筑形式,比如宗教建筑、祭祀建筑、宫殿建筑、桥梁建筑、墓葬建筑等等。在那些形式多样、造型各异的建筑中,还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传统建筑雕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造物文化,在农耕社会中曾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沧桑的变迁,这种光芒现在不可避免地暗淡了,但是我们仍然抑制不住地想了解它的过去,探寻它的现在,关心它的未来。人们将会在了解和认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中,感受我们中华民族厚重的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