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元素与雕塑创作的融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元素与雕塑创作的融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元素与雕塑创作的融合

本文作者:蓝之锋 单位:佛山市艺术创作院

导言

在世界艺术领域里,一直在提昌艺术多元化发展,其实这种多元化是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其本质是一元化,一个民族如果文化精神消亡了,那么民族精神也将被动摇,艺术家是社会最敏感的神经,艺术家有责任将本民族的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我们遗憾地看到当下许多地域的文化被西方强势文化解构或边缘化,我们现在多数人都在追随西方的潮流。毕加索认为:“一个艺术家了解他以前或是同时代的所有艺术形式是有益的,如果说是为了寻求模型。一个艺术家一旦把别人当作自己的模型,那他就完了。”中国的艺术界现在繁荣的发展,艺术观点上百花齐放,艺术品也是满天盖地,雕塑也是如此,中国的艺术家是不是发挥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艺术上是不是能根据自己的母体承前启后?艺术家所关注的问题是不是能体现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且在现代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以及相互交流、渗透的背景下,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过渡与交接会不会产生脱节?关注自己祖国的文化传承,笔者着重考虑的是现当代雕塑与中国传统的结合,因此,本文就谈谈中国传统雕塑对于现当代雕塑的借鉴意义。

一、传统雕塑艺术是文化艺术民族性的集中体现

上下五千年,雕塑艺术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不仅如此,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还有着独一无二的审美标准和艺术特点。中国古代的雕塑十分具有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其中装饰性尤为突出。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譬如云岗石窟的北魏露天坐佛以及南朝的辟邪、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都使之显出浓郁的装饰性。

古代雕塑还与绘画有着明显的联系,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与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相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中国古代雕塑与西方传统雕塑的不同还在于其意象性,西方雕塑带有明显的模仿和再现自然,而中国的主要依据观察体验所得的印象,再加上想象、抒情,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注意以形写神,特别注重表现对象的气韵、个性身份。

二、雕塑艺术的传统元素与现当代雕塑创作结合的可能性

(一)雕塑艺术传统元素分析

本人对中国传统雕塑的因素大致分为五种类型:重复性、夸张、意象性、尺寸、绘画性、以下,就上述因素加以一一阐释。

1.作品的重复性可以营造成强烈的、震撼的视觉效果。中国古代雕塑有明显的重复形式,大多数出现在陵墓雕塑,例如:秦始皇兵马俑、东汉铜出行车马仪仗等等,重复的形式把皇陵造成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显示了帝王的威严、王朝的强盛,令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2.艺术的夸张是跟随艺术家结合实际生活的夸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东汉的说唱俑就带有明显的表情、动态的夸张,更生动的、明确地表达了世俗生活的丰富多彩。夸张手法,介于俑和汉代石刻写意之间,通过对比因素在视觉上造成体量的庞大、凝重、厚硕、时时蓄聚着冲击的张力,辟邪在中国雕塑史上,是对造型的巨大贡献。都是经过了塑造、雕琢,线、体、弧面、圆面、曲面、平面的有机整合,匠心聚在,工艺性虽强,却有气贯长虹的生动气韵。

3.意象性是中国传统雕塑与西方传统雕塑的最大区别,中国古代始终没有象西方雕塑准确地塑造形体,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更有利于艺术家的情感抒发,直截了当地表达心灵。《马踏匈奴》是以原石、原形、望石生意、根据材料雕刻的大写意方法,这表明中国人善于意象的思维方式。

4.雕塑尺寸的大小不同也会给观众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中国佛教造像尺寸大都是以大为主,云岗石窟主佛就高达13.7米。尺寸的庞大会给人畏惧,不可侵犯的感受,正表达了人对神的敬仰。其他的雕塑小品就以小的为主,它具有使用性,具有亲和感,因为都是表达世俗生活的写照。

5.中国古代雕塑有明显的绘画性,“塑绘不分”,“塑容绘质”是中国雕塑的一个重要特点。线的手法在雕塑中普遍存在,它不同以西方的线,西方的线是体积堆积起来的,强调人体内在的联系和情感的抒发。而中国传统雕塑中的线是洗练的概括型、精神的线,它是平面的,大多数是阴刻线为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另外中国人物雕塑和绘画都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这些都可以看作是雕塑与绘画具有互通性的表现。

(二)传统雕塑艺术形式与现当代观念的融合

讲到传统雕塑艺术形式与现代观念的融合很自然的就想起了2001年11月在法国巴黎秋季沙龙获“泰勒大奖”的雕塑家蔡志松先生。他的作品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既体现了艺术家对多种技艺的掌握,又表现出不墨守成规的特点,用一种内在和含蓄的感染力来结合了传统与现代。毫无疑问,这些作品使我们心灵激荡。他的作品挪用了古代的雕塑艺术形式,融合现代的观念与手法,利用现代正统的雕塑艺术形式,加以完美的工艺,在现代人面前展现了故国风情。图1—1《故国系列》表达了蔡志松对于失落的中华文明的追忆,虽然借用了秦俑的人物模式,但不是流行的类似题材作品的简单摹拟。他的人物造型,看似写实,但具有很强的主观概括性。他将秦汉雕塑作了现代性的阐释。

还有著名雕塑家曾成钢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年龄的增大,我越来越感到关注中国传统的重要”。他翻遍了中国有关青铜器的资料,在传统中国雕塑中汲取营养。图1—2《梁山好汉系列》保留青铜的意味,在造型上含蓄,圆通,人物动与静的把握和处理、虚实的处理、繁简的处理都很成熟。刚直的线条与弧、圆线条的对比,使动势更为强烈,空洞以及凹凸在造型上的穿插运用使人物既厚实、稳重又有飘逸、灵动的感觉。他在对于传统雕塑借鉴的同时,还同时吸收了现代雕塑的一些手法,曾成钢作品的意义在于他成功地在传统雕塑资源与现代雕塑创作之间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契合点。

(三)以现当代雕塑艺术的形式再现传统文化观念

朱铭的雕塑可以看出中国雕塑艺术的当代传承,学习西方和中国传统的造型语言,创新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他对于意境深邃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敬心理,而对于西方的艺术,尤其是重在个性表达的现代艺术,怀有同样敏锐的鉴赏力和深刻的共鸣。如他的作品,图1—3《太极》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吸收了传统雕塑写意的手法与现代雕塑形式的结合。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评论道:“朱铭在雕塑艺术上取材现实,参悟生活,收揽自然神韵,吸纳造化之气,创造出深含东方文化内涵而又独具个性面貌的雕塑风格,在中国雕塑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开拓上堪称重量级的楷模。”

展望的假山石系列,图1—4作品的手法是利用现代文明的中介物和中国园林的假山石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它促使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文明与文化传统的关系,使我们对文明保持着警觉,对自然和人文的关系保持着清醒。上述所举例的都是运用传统雕塑艺术与现当代雕塑的结合,在现代追随西方潮流的同时,中国也有很多的艺术家在注意到自己的传统,发挥了我们的所长。80年代到现在,虽然有很多的艺术家开始注意到自己的传统艺术,但被西方的潮流所边缘化,艺术家们的眼光更多的注意和崇拜西方的艺术,一味地追随西方。如果中国的艺术家能把眼光更多的注意到自己传统的艺术上来,走中国为主、西方为辅的学习路线,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传统的语言与现当代雕塑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民族的独特性。

终上所述,在中国的的雕塑路子上有外国完全没有的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元素,而且也有很多前辈艺术家门对传统的学习和充分的运用,他们都在各方面取得了成功,这也表明了学习传统的重要性,作为现代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西方雕塑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传统,把传统元素融合到现当代的雕塑艺术中发挥我们的所长,这样才会在世界艺术领域里体现自己的价值。中国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我们应该精心学习前人的传统,发挥我们的所长,一个民族就一个符号,我们只要坚持本民族的符号就能在世界的艺术交流之中发挥我们的所长,使世界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