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筑风格特色及发展趋势浅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建筑风格特色及发展趋势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建筑风格特色及发展趋势浅议

摘要:通过对海南当地建筑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海南不同的建筑类型是不同时期人类聚居应对自然环境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代表性物质载体,反映着不同阶段的时代背景;气候、文化、民族特色等因素对海南建筑产生的影响;民国时期以及当代建筑发生的一个变化。虽然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海南建筑呈现不同的风貌,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科学应对,体现了社会发展思潮及海南当地的风俗文化气息。通过总结这些建筑类型的设计特点和文化特征,为海南建筑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海南风俗;建筑特点;民族特色

1海南建筑风格特点概述

1.1海南的气候对建筑产生的影响

1.1.1预防日照潮湿。在地理位置上,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常年处于炎夏季节。气候特点为高温、潮湿、日照强。所以,建房时会考虑通风、遮阳等因素。选择丘地山坳缓坡地形,聚落前部挖塘,采用行列式、前低后高,前后对正的紧凑梳式布局,形成窄小的屋巷,引导风向形成小气候环境的整体格局;建筑外部加建檐廊,加大室内进深空间,周围种植茂密树林,形成利于遮阴的环境;采用坐北朝南的朝向,提高檐口高度,以镂空砌筑方式,引导阳光进入室内。1.1.2预防暴雨台风。海南地形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常年受到台风的袭击,所以海南人民建房时,门廊前构造柱、圈、梁等构件来增加房屋的抗风性。房屋以庭院为中心纵向延伸,墙面平整光滑可以减小台风袭击的阻力,其次房屋布局占地面积较大,引荐闽南风格的民居建造特点,左右设有护厝,有效的减少台风对房屋的破坏,增强抗风性。另外,传统民居的屋顶属于双面缓坡形,坡度也是经过科学计算而得出;屋面采用条石压顶,防止瓦面被台风损坏。结构上,在承重柱的基础上架木梁承接屋顶,使屋架更加的牢固,“马头墙”(如图1所示)和屋脊的做法也是参照了闽南方式的建造,不同的是,海南的屋脊相对闽南使其简化的形式呈现,多用草尾、祥云等图案(见图2)。在建筑大体的构造和细节上加强抵御暴雨台风的作用。1.1.3颜色对环境的适应搭配。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海南建筑的颜色多为淡雅凉爽,墙壁多以青砖为主,地面砖多为海南灰材料铺垫。由于海南的环境比较潮湿,海南多以实木,藤制家具为主,因此整体的色调以中式为主。房屋的里外接应,会发现大部分的海南民居多以镂空的木制通透的门、窗、栏杆等中式建筑风格来雕刻而成。在海南传统民居当中很多以四合院的结构来建造的,红毛灰加上木质构房材料,墙上的壁画彩绘和局部的精雕都体现了海南特有的文化特色

1.2海南各民族民居特点

1.2.1海南汉族的四合院。中国传统四合院民居格局上讲究中心对称,左右平衡,布局方正封闭,体现了古代人传统封建的思想。在择地朝向上会根据风水风俗等习惯进行考虑,尽量会选择坐北朝南的位置。由于各地之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各地四合院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传统的海南汉族民居大多也是以四合院为主(见图3)。布局上北京四合院规模大,庭院宽敞,而海南四合院的庭院面积较小,相对比较紧凑。这是因为北方天气干燥寒冷,所以庭院占地面积大,能够获取阳光吸收热量,并且降低风口产生的对流;而海南的环境属于日照强,潮湿,所以庭院规模较小,可以增大建筑物对庭院产生的阴影面积,提供较有利的乘凉地,并且有助于风口产生对流,从而通风防潮[1]。另外海南人热情好客又注重祭祖,所以有庭院常会盖顶棚,形成一个小厅堂用来会客和祭奠。在细节上北京四合院大门多以黑漆油饰,有黄铜门钹,后设影壁;屋顶平直,延伸出来的屋檐较少,屋顶装饰简单质朴。院墙没有那么高大,为了吸收更多的日照,海南的四合院在细节装饰上会比较夸张,并融入一些欧式建筑的风格[2]。屋顶设计成曲线微弧,屋檐延伸出来的较多,有利于雨后排水,并且院墙高大形成马头墙可以防台风又能很好的乘荫[5]。海南汉族四合院在传承北京四合院的基础上,表现出灵活适应海南地域自然环境,并根据地域环境和风俗特点,形成典型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彰显出地域魅力。1.2.2黎族的“船型屋”。海南少数民族最多的黎族,是海南最早居住的居民,他们渡海而来在海南岛繁衍生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特点,因此,黎族的建筑也十分有特点,例如:黎族的“船型屋”(见图4),船型屋的特点鲜明,因外形酷似一艘倒扣的船,屋顶呈拱形。屋顶覆盖茅草,构造低矮,茅檐几乎低垂到地面。它可以抵挡海南的台风,暴雨来袭时雨水可以顺屋檐茅草而下,不会因为雨水积压过重而压倒房屋,房屋的低矮,导致屋内的光线幽暗,有耐潮、防热的功能。这样的房屋构造,夏天可以抵御炎热,冬天起到防风保暖的作用。缺点是因建筑材料的简陋,会造成经常对房屋的修补,随着科技的进展船型屋逐渐消失,但部分船型屋还在被保留,在民族建筑风格上有一定的保留价值。1.2.3苗族民居建筑特点。传统的苗族建筑大部分以吊脚楼形式建造,海南的苗族和内陆的苗族建筑风格也大不相同,历史上,苗族的选址受到历史境遇和自然条件的影响[3]。民国时期海南岛上的苗族屡遭欺压和驱赶,他们躲进山林,靠山建居,居高临下的眺望,可以便于逃跑,同时可以挡风向阳,消暑散热。同时海南人民十分讲究风水,这也是在建居时考虑的因素之一,苗族人民把山理解为人丁,水理解为钱财,所以多数苗民把村寨建在周围拱顾的青山绿树,面朝曲折的溪流,他们认为这样才会人丁兴旺,财源不断。海南的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屋,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苗居早已不是当年的茅草屋,但传统的三间一栋的廊房至今建居还在被参考。通过以上各民族的民居建造的风格特点,体现出海南岛民的智慧,从古至今居民长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克服种种的困难,再结合他们各民族风俗文化,不断的改进调适成绿色适应性建筑,形成民族传统的智慧结晶,也促进了当地民居的发展和创新。

2海南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特点

民国时期,海南人因赴洋受到南洋文化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建筑逐渐融合了南洋风格,带来了新的元素。因民国前期融入内陆各个地方的建筑风格,海南岛形成了多元化的建筑特点,这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民国时期的“海口骑楼老街”是我国保留规模最大的骑楼建筑,中西的融合使建筑呈现了海口的历史背景。这个时期海口的建筑特点是中式传统的民居和欧式建筑特色的结合,结构上多以前店后宅,下店上居的格局。楼下建设合适尺度的长廊,贯通成排来抵挡强烈的太阳辐射,功能性上,人们可以闲暇散步还可以遮风挡雨,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商业中心[4]。屋顶多为青瓦,墙面腰线多为灰泥浮雕和镂空的雕刻为主。海南是注重风水民俗的地方,因此,屋顶上会安放吉祥物,上楼下廊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居住与经商的关系。它的三段式的构建延续至今。它的建造浓缩着海南民国时期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目前,海口骑楼老街已经成为海口的标志性建筑,它的仿古建筑加上南洋的风格特色,以及接地气的街道景观入选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名街和文化遗产,也是海口八大景观之一,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3海南当代建筑设计特点

海南近几年发展迅猛,房地产建筑的崛起,开启了海南建筑设计的另一个时代,旅游业的发展也推进了国际旅游岛的建立,一系列的贸易港,免税店,高尔夫等产业链的推进,引发更多国内外人的关注和期待,这使得海南原本并不规整的规划设计,一步步的规整和完善。

3.1适应气候环境

海南建筑设计考虑的最大因素就是环境因素,常年的风吹日晒,台风暴雨让海南在建筑材料上不断的更新开发,考虑到采光,通风,耐潮等因素。所以海南的建筑为了更好的防御台风,首先会在墙面里打好钢筋,在结构上地基打深,避免头重脚轻,有些高层建筑还会装风阻尼墙,创造出新型建筑涂料[6]。其次建筑布置区域的选择,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形式和布局(如图5所示)如何更有效的降低台风对建筑的影响,外观的设计多采用流线型的设计来减小风压,以及在建筑环境区域外围布置防风设施,如防风林(如图6所示)等。可以让人们更舒适的度过炎热的夏天。使海南现在的建筑不仅造型高端而且功能性较高,再加上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反映出了海南热带气候的特点和滨海。

3.2适应时展

海南现在的设计与民国时期的设计大有不同,传统的建筑多以自然景色融入为主,起到保护不破坏的原则。现在的设计大多为中西结合为主或引荐国外的几何建筑,利用植物造景,以景观包围建筑的开放设计,虽然人造痕迹过重,但是相对于传统建筑设计来说,可控的范围比较大,根据不同的人群增加了不同的功能。如老人健身功能器具,儿童有木马,过山车等娱乐功能……,更理性的考虑到人们需求的同时更注重美感。从现在海南的建筑设计上来看,造型多以曲线为主,以独特的几何结合中国的文化寓意。这些新动向更靠近概念设计的设计模式,造型设计与概念设计的相互结合。海南现代建筑设计的改变体现出了海南不再落后,它已经突飞猛进与时代同步甚至引领现在的潮流建筑设计。

3.3注重文化传承

海南传统建筑在加大力度的保留和重塑,让其具有历史风味的民宿,农庄古镇等。让更多的人体验到不同时期海南民居特色,感受海南当地文化和自然的乡土风情。政府为保留海南的建筑古文化,将海南市县下的乡镇进行统一改造“儋州中和古镇”“黎安海风小镇”。不但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还加强了旅游业的发展。

4结语

海南建筑的进步体现了当代人们对审美的需求,自然环境进一步的应对以及用户体验是否便利等多方面因素的发展。通过自然景观与人工设造相结合和中国的传统与西方的理念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国际性热带滨海城市特点。

参考文献:

[1]王雪.浅析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形式差异:以北京四合院和闽南大厝为例[J].福建建筑,2014,189(3):49-52.

[2]孙毅.浅谈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的特点和发展[J].中国建材科技杂志,2010(6):92-94.

[3]王冬.族群、社群与乡村聚落营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82-296.

[4]蔡葩,赵爱华,海口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百年骑楼之骑楼故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1-4.

[5]殷力欣.中国传统民居[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8:222-225.

[6]阎根齐.海南建筑发展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9:18-34.

作者:胡晓婷 单位: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