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村特色建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高度重视,在全方位开展农村现代化建设实践,积极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同时,也极其重视农村传统文化、地方特色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征,除了有遮雨避寒、隔绝保温等多种实用价值功能,还具有传播农村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精神内核、社会制度、民族风情风俗等功能。农村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发展要用好特色“建筑”这一有效路径,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信息化技术等,以贴合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实际需求的特色建筑设计,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繁荣、乡土文化自信,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深层化、信息化、多样化建设。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是高等院校动画设计、游戏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相关专业“十二五”规划推荐教材之一,该书在简要介绍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历程、当前发展现状及整体发展趋势等基础概述的基础上,深刻剖析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因,从而探讨数字媒体艺术发展未来趋势及主要特点,为当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实践及教学探索提供了一定参考。该书紧扣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行业发展实际,知识点丰富多样,涉及数字媒体艺术基础概念、数字媒体艺术分类、数字视频技术、数字动画制作流程、信息传播技术及数字图像技术等,作者还就数字媒体艺术与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与传统影视艺术之间的关联作出细致探讨和分析,提升该书理论知识的时代性、实用性。该书可作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现代文化传媒等多个专业教育教学辅助材料,也可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爱好者阅读参考书籍。
鉴于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土文化传承、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多个农村发展项目的逐一落实和深入,本文参考《数字媒体艺术概论》中对数字媒体艺术主体、客体及其特点的深入剖析,并借鉴书中关于数字媒体设计艺术构思、创作、展示交流的解读,就农村特色建筑工程实践中借助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开展创新探索的策略和方法略作探讨,以期可以为当前农村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特色风俗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得益于互联网技术、信息化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联合应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以其优势传播、交互、开放等特性迅速成为新时代艺术设计的“热点”,从电视频道包装到商业化广场设计,从音乐舞蹈舞台到基础建筑,无一不包。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不仅推动各行各业经济利润的飞涨,还推动各行业艺术呈现、审美价值的多样化变革,为现代化经济文化娱乐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例如贵州省黎平县人民政府携手荣程集团联合打造的黎平地扪书院就是融合黎平县农村乡土文化、民间手艺文化、乡村生活的经典范例,既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乡村价值体系,也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全新设计样板。那么,如何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技术、价值理念巧妙地融合农村地方特色建筑工程实践中去呢?首先,注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农村特色建筑文化的一致性。在农村特色建筑艺术设计中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并非是简单的“1+1=2”式的数学问题,而是要注重二者的交叉、融合最后浑然一体的艺术设计哲学课题。简而言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农村特色建筑设计实践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中包括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经济产业环境、民情风俗及节庆,以及建筑设计作品整体造型、各种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其次,融合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理念的农村特色建筑设计要紧密结合时代“脉搏”。农村特色建筑设计不仅要为现代化农村经济产业生产加工、农村日常生活服务,还要为农村未来发展、乡土文化传承发扬服务。因而农村特色建筑设计在融合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理念、元素时,需要紧密结合时展潮流和趋势特征,例如当前建筑设计领域提倡的环保材料、可循环使用建筑材料、环境友好建筑材料等,并精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精华”,积极开展融合创新,推动农村旅游、文化等经济产业特色化革新。再次,遵循建设艺术设计基本规律和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农村特色建筑设计的核心服务主体对象是“人”,观者的文化、视觉、情怀体验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准的重要指标。向往美好、和平生活是我国广大劳动者的普遍祈愿,同时在数字化、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影响下,农村与城乡生产生活的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农村人口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因而农村特色建筑设计还需要充分考虑农村人口的常态化、多样化、动态化艺术审美需求,兼顾特色建筑设计的实用性功能和艺术审美价值。最后,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价值及农村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核心需求。农村特色建筑是呼应农村经济产业文化发展内在需求的有效路径,更是广泛传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的重要形式。农村特色建筑设计借助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实现动态化、可视化、影视化,农村特色建筑成为可亲、可近、可触摸的现代化多元互动“平台”,拥有生命的“温度”和文化的厚度,有利于树立乡土文化自信、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作者:柳鸿宾 单位:武汉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