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概述绿色建筑的工程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概述绿色建筑的工程技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概述绿色建筑的工程技术

1工程技术方案

1.1节能和能源利用技术方案

项目在当地节能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采用高效空调机组,优化照明设计,采暖和空调能耗再节能20%,即建筑的节能率达到60%以上。提高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的措施有:外墙采用外保温系统,并适当提高保温材料厚度;适当增加屋顶保温层厚度,建筑不上人屋面面层采用浅色屋面面层(陶瓷隔热保温涂料);选用高效节能外门窗(遮阳型Low-E中空玻璃断桥铝合金窗),提高外窗的气密性(GB/T7106-2008规定的6级)。采用竖直埋管的土壤源热泵系统,充分利用项目的空地用于敷设地埋管,同时保证热泵机组的性能系数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的相关要求。考虑到项目办公标准层均为独立设置的办公室,同时使用率较低,采用空气源热泵型VRV空调系统,系统分层独立设置,室外机组集中设置在塔楼屋面和裙房屋面,冷媒管通过竖井送至各层。针对建筑功能分区合理选择高光效节能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等灯具附件。入口大堂、走廊、楼梯间及前室采用小功率金卤灯和LED筒灯;地下车库、疏散指示照明采用LED灯;办公、会议区采用T5三基色荧光灯。配置小功率节能灯的3次谐波不超过33%。限制灯具配光角度在30°以内,要求较高的中心光强;室内用灯具效率不低于70%(装有遮光格栅时不低于60%)。办公室、管理用房、设备用房等独立小空间尽量采用单灯单控;当设有2列或多列灯具时,按所控灯列与侧窗平行方式分组控制,有利于利用天然光。除疏散指示标志常明外,所有灯具均受控,消灭常明灯。楼梯间、走廊、电梯前厅、大堂、前台接待大厅等公共场所,根据工作时间程序自动开启、闭合照明。走廊、吸烟室、卫生间采用人体移动传感器控制点亮照明。在敞开式办公区、会议区,利用室内照度感应器及人体移动传感器相结合,按所控灯列与侧窗平行方式,根据光线的强弱及人员的流动点亮人工照明。地下车库行车道交叉布线,一部分LED灯常明,一部分LED灯感应控制。停车位LED灯感应控制,感应装置控制车位灯的点亮(车移动时亮,无车移动时灭)。空调通风系统、照明系统、其他动力用能系统分项计量(耗电分项计量),有助于分析建筑各项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有效地实施建筑节能。保证外窗的可开启面积达到外窗面积的30%以上;利用外窗进行自然通风的房间其通风开口面积不小于房间地板面积的5%;同时,建筑外门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地上总建筑面积的4%。在办公与公共走廊之间的隔断墙上设置通风百叶,并设置小型采光通风边庭、通风竖井等增强建筑的通风拔风效果,并促进建筑组织有效的穿堂通风。外窗的气密性能不低于《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规定的6级要求。玻璃幕墙的气密性不低于《建筑幕墙》(GB/T21086-2007)规定的3级要求。新风系统对排风能量回收利用,对新风进行预热,热回收效率不小于60%,并设置旁通段,当室外新风焓值有利于室内空气处理时,采取旁通措施,避免能量回收装置不必要的能耗。餐厅、展示厅和入口大厅等高大空间,空调负荷较为集中,采用全空气系统。全空气系统设计考虑过渡季采用全新风运行的模式,全空气系统可调新风比,最大新风比为100%。在屋面集中设置水平式安装太阳能集热板。厨房用热水、淋浴用水采用集中热水供应方式供水。

1.2节水和水资源利用技术方案

项目水资源利用采用雨水回渗及收集利用、节水灌溉、选用节水器具等措施,达到水资源充分利用与节水的目的。将雨水收集与室外绿地入渗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较好的雨水利用效果。采用雨水渗透设施,让雨水回渗地下,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利用景观生态水池将屋面雨水及经植被渗透净化的场地雨水收集,经处理后的雨水回用于办公楼绿化灌溉、景观补水等,处理后水质应满足城市杂用水的水质标准。绿化灌溉采用微灌和滴灌技术。节水器具选用光电感应式等延时自动关闭水龙头、停水自动关闭水龙头,以及感应式或脚踏式高效节水型小便器、蹲便器和两档式坐便器。对各不同的用水单元及不同用途的用水分别进行计量,如冷却塔补水、机房补水、绿化用水等。同时在建筑设计中为便于进行漏水探查监控,均选用高灵敏度计量水表,并根据水平衡测试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计量水表安装率达100%。

1.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方案

精装修涂料墙面和吊顶采用除醛功能涂料。设计还考虑了减少纯装饰构件的使用,建筑立面设计较简约,建筑纯装饰构件的造价不超过工程总造价的0.5%,并控制女儿墙的高度不超过规范要求的2倍。使用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砂、石、水泥、钢筋、隔墙材料等),其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有效降低建材运输工程中的耗能。具体措施包括:钢材、钢筋、混凝土等结构构件使用地方材料;墙体的砌块或板材等优先使用地方材料;室内外装修材料优先使用地方材料,例如采用当地的竹材做室内外铺地、墙面、遮阳材料等。建筑与室内精装修设计同步进行,且精装修设计与土建设计基本无矛盾,室内装修一次到位,统一组织供货,统一施工,减少材料浪费,并保证装修质量和设计的细化程度,尽量避免再次拆改。室内装修设计选用经济适用的装饰装修材料,简约的设计风格,避免过度装修造成的材料浪费。除必要的机房、楼梯间、卫生间等以外,办公、会议等空间使用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或玻璃隔断等进行分隔,以便于将来因需调整平面时,可以简便地进行拆除和重新布置,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尽可能选用轻质材料作为立面外装饰材料;大量使用钢材、铝合金、不锈钢、玻璃、石膏制品、木材等可循环建筑材料;石膏板采用脱硫石膏利废材料,砌块墙采用粉煤灰混凝土空心砌块或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利废材料。楼梯、雨棚、栏杆等采用工厂预制成品,玻璃幕墙采用单元式幕墙。在保证结构合理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尽量选用高强度结构材料(如HRB400和HRB500等高强钢筋,占总钢材重量的70%以上)。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竖向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40,其它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砂浆应采用预拌砂浆。建筑每层设置足够面积的垃圾收集间,在传统的废弃物分类收集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优化措施,将废弃物进一步细化分类,如设置纸张回收、电池回收等。在地下室设置有机垃圾处理用房,并设有过滤排风、冲洗和排水设施,对餐厅和厨房的厨余垃圾进行单独收集,并设置有机垃圾的生态化处理装置。为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建筑的框架柱由常规的混凝土结构改进为型钢混凝土结构,与常规混凝土柱相比,可节省柱子混凝土用量30%以上。本工程高层办公楼地上楼盖大量采用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不但减轻了结构自重,还减少楼板混凝土用量20%~40%。地库楼盖采用了带柱帽的无梁楼盖。此外,本工程还进行了结构体系的其它方面优化,包括梁布置优化,墙柱截面优化等。经过这些优化,使本工程结构主体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主材的用量,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1.4室内建筑质量控制技术方案

本项目办公标准层的新风系统采用分层设置新风机组,利用新风管道向各人员活动区域输送新风,满足人员的新风需求。会议室、员工餐厅、展示厅等人员密度变化较大的区域,设置CO2浓度监控系统,对室内CO2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并当室内CO2浓度超过设定值10%时实时报警,并联动新风系统按照最大新风量运行。当室内CO2浓度正常后,新风系统按照之前设定状态运行。照明标准值遵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设定。室外夜景照明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将灯具布置在远离建筑外窗的位置,同时在灯具选择方面,减少高杆灯的使用,其他灯具则采取了相应的防眩光措施。在建筑南向、东向和西向主要光照面均采用竖向墙体和透明幕墙相间隔布置的立面形式,利用突出透明幕墙面的实墙作为竖向固定遮阳构件。在竖向墙体之间设置水平可调节外遮阳,实现较理想的建筑遮阳效果。合理选择建筑的窗地面积比,提高外窗的可见光透射比,设置小型采光边庭,保证楼梯间自然采光。同时,建筑结合室外遮阳板设置高反射的反光板,把自然光线反射到远离窗口的房间深处,以增加大空间内区的采光量,并提高房间的采光均匀度。建筑结合首层绿化庭院设置多个采光天窗和下沉采光庭院,为地下空间引入自然光。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了无障碍设计,设计有无障碍入口坡道、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等,保证规范中要求设置的部位均采取了无障碍措施。

2结语

绿色建筑的特性决定了其在规划设计阶段要充分结合建筑所在地的各种气候、资源、自然环境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既有条件。绿色建筑技术方案的选用要求有效地利用资源,同时使用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还要考虑建筑物周边的环境。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报过程中,各相关单位人员都应该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掌握必要的评估知识,对于相应的不达标项目提出合理化建议,确保项目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杨金来 单位:安徽省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