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低应变反射波法建筑工程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低应变反射波法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低应变反射波法建筑工程论文

1低应变反射波法及其检测流程

1.1原理

该方法是在应力波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用于判断桩身的完整性,可快速查出桩长是否符合要求、桩体是否存在质量缺陷、混凝土强度等级如何。在检测时,通常借助力锤或力棒在桩顶敲击施加压力,产生的应力波便沿着桩体向下传播,直至桩端产生反射。应力波在传播时,若中途遇到缩径、离析等缺陷时,同样也会产生反射。桩顶的传感器则负责接收这些反射波信号,经专业仪器放大后加以分析处理,将信号描绘成曲线图的形式供技术人员观察判断。曲线特征可较为准确地反映出桩体状况,根据平均波速可估算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1.2流程

在准备阶段,主要是选择并调整仪器、收集相关资料等工作,必须确保全部工作都到位,否则将给测试结果带来不利影响。开始检测时,需再次检测全部用到的仪器设备,合理设定各项参数;对桩基进行清理,确保桩顶平整清洁;正确安装传感器后,根据要求选择能量激振;采集反射信号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果。

2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应用要点

2.1桩头的清理工作

桩头是施加荷载及接收发射波信号的关键,必须做好清理工作。很多灌注桩在成桩时都会在桩头留有浮浆,对信号的准确性影响较大,甚至会出现反向脉冲。所以测试人员决不能偷懒,置浮浆于不顾,而应及时清理,将浮浆凿除。传感器要安放在桩头,为方便安装,同时也为了提供一个良好的锤击平面,有必要对桩头进行打磨,确保桩头平整光洁,没有裂纹、破碎等现象。

2.2正确安装传感器

传感器是测试中的重要部件,其自身性能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后面信号转换的准确性。一般而言,质量轻且离桩头近的传感器的传递性较好,接收的反射信号也较为真实。所以在安装时常选择牙膏作为耦合剂,也可在桩面上使用一些粘结剂,使传感器更加牢固。为保证采集的信号更加准确,能够更真实地绘制波形曲线,应采用高度灵敏的加速度传感器。其安装位置也颇为重要,实心桩应安装在距桩心2/3半径的位置,空心桩则应安装在桩壁厚度的1/2处,并保证传感器和锤击点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且尽量和桩体的中心线成90度夹角。

2.3合理的激振操作

锤击产生的能量应能够传播到底部,且保证反射的信号不会太弱,不然都会影响到测试结果。对于大桩,多选择重量大的铁球,能量大、脉冲宽,可检测桩体深部缺陷。若异常处位于浅层,可利用小锤判断。桩长较大时,高频波不易采集反射信号,所以常换做低频率脉冲波,然后用高频波检测上部缺陷。

2.4信号采集及处理

选择合理的仪器并设置好各项参数,如果多次测量的结果偏差较大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解决,尽量清除所有的不良影响因素。为防止过多的随机干扰,可增强信号并增加激振和接受信号的次数。好的波形较为光滑,能够精确地反映桩体实际情况,没有振捣波形,且最终会回归基线。检测结束对数据分析处理时,若发现反射信号不明显,可根据原始波形放大波形指数,增强其清晰度。滤波经常被用作测试人员判断的依据,如低通滤波,但要考虑其上限。

3低应变反射波法在建筑工程桩基检测中的实际应用

3.1实例分析

某综合楼占地26400m2,桩基础采用预制管桩,设计强度为C80,桩径为450mm,设计长度10.5m。因是高层建筑,承重较大,桩基础必须有足够的承载力,因此需对其强度进行检测。在准备阶段,选择普通的尼龙锤头作为激振工具,使用加速度传感器接收反射信号,耦合剂则使用黄油。以A、B、C、D三桩为检测对象,并对相应的曲线图进行分析。从现场地质勘查报告来看,土质自上而下主要是杂填土层、粉质粘土层、粉砂层和泥质粉砂层。

3.2实施检测

A桩长10.5m,锤击产生的应力传到桩底后,返回的发射信号较强,桩身阻抗比持力层的阻抗要大,所以桩底的反射相位和跳峰相位处于同一个相位。桩底端的反射时间为4.05秒,波速约为4250m/s,需对指数放大一倍。桩头下4.8m处的桩体与相位反射信号相反,没有传播到桩底就有明显的同相反反射信号,可判断此处出现异常或存在缺陷,为Ⅳ类桩,即不合格章。经开挖验证在4.4米处存在断裂。B桩长为11m,从实际测试的信号中清晰地看到,有桩底反射比较弱,桩混凝土的桩身阻抗大于桩端持力层的阻抗,因此桩底的反射相位与起跳峰相位一致在同相位,反射时间4.15ms,波速为4094m/s,靠近桩头位置0.7m处出现多次强烈同相反射信号,未到达桩底出现明显的同相反射信号,判定为此处出现缺陷,为Ⅳ类桩。开挖验证在0.7m处存在断裂。D桩长度为10.5m,从实际测试的信号中清晰地看到桩底反射明显,桩混凝土的桩身阻抗大于桩端持力层的阻抗,因此桩底的反射相位与起跳峰相位一致在同相位,桩底反射时间为4.21ms,波速为4088m/s,指数放大倍数为1,为I类桩。

3.3检测结果分析

从上面的测试结果可知,A桩与B桩都属于Ⅳ类桩,需采用静载荷试验等方法做进一步验证,观察其承载力是否符合要求。否则要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使用;C桩为为I类桩,桩底反射较为明显,桩身弹性波速与混凝土强度对应性较好,施工桩长和地质资料也比较吻合。

4结束语

综上可知,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说明设计的测试方案可行。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多,结构日益复杂,作为其基础支撑,桩基的重要熊不言而喻。为确保桩基稳定可靠,需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其性能加以测试。低应变反射波法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邹征 何珍 王丹 单位:江西省吉安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