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建筑下的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建筑下的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启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态建筑下的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启示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建筑的建造技艺突飞猛进,新的设计层出不穷,但所呈现出来的多为千篇一律的钢架玻璃建筑景象,造成资源浪费且没有特色。为了现代建筑行业可持续化发展,设计师需要将生态建筑理念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并吸收传承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相互结合来推动现代建筑与生态自然和谐发展,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美好幸福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生态建筑;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以人为本

1我国现代建筑发展现状

中国的现代建筑发展历经数次转变,20世纪80年代受到国际主义运动的影响,国内出现了大量建筑外形酷似方盒子或积木块,造成单一、冷漠感;90年代全球化的影响下“欧陆风建筑”成为一种商业流行,折衷主义手法融入西方古典建筑元素,表现为矫揉造作的大量装饰、塔楼式建筑样式等,使得“千城一面,南北方一型”成为中国建筑的写照;到了21世纪,国际化建筑设计浪潮影响到国内,为与国际接轨,出现不考虑设计与环境相融合,没有完全利用传统建筑的价值等问题。总而言之,面对现代建筑行业,我国应当走上传承历史建筑文化结合现代生态建筑理念的创新道路。

2基于生态建筑理念的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特点

生态建筑理念是保罗•索勒瑞的“城市建筑生态学”中将建筑学与生态学的概念结合在一起,首次将生态与建筑合称为“生态建筑”,设计了一种高度综合、集中式的三维空间尺度城市(紧凑型城市模式),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消除城市因无限水平扩张而产生的问题[1]。这也与现代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相同,即“5R”原则:Reduce(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浪费及污染)、Recycle(生活中循环回收可重新利用的资源)、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旧材料)、Renew(利用可再生资源)、Revalue(选择低污染低消耗的绿色产品,发展绿色技术)。“生态建筑”理念涵盖了建筑学理论思想,并且将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不断进展,反映在建筑的三元素——气候、技术、地域文化的全新组合。从理念上对比,其理念和中国传统自然观不谋而合。从传统吊脚楼所蕴含的建筑人文内涵来说,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2.1气候条件决定建筑形态的表现

地域气候条件影响建筑的设计形态[2]。聚落选址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以有效避免拆除,地处环境四周围合以抵御冬季风寒,民居采用封闭的屋顶形式以防止雨露雪霜[3]。传统吊脚楼所在地域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总结为湿润、多雨、风缓。为适应气候,吊脚楼形态特征表现为底层架空、楼台悬空、回廊厅堂等(图1),都是解决潮湿、酷热的做法,且具有美的价值。既然气候条件作为决定建筑形态表现的影响因素,就需要善于利用两者相互的化学反应,产生出具有逻辑性与美学价值的“建筑形态”。

2.2技术条件影响建筑形态的表现

技术是衡量建筑发展的尺度,并影响着建筑形态的表现。传统吊脚楼主要材料采用木材,利用榫卯结构将木材进行连接组合,并且以模数制作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4],其结构分别为穿斗式和榫卯结构,穿斗式结构将竖向立柱、纵向穿枋、横向的檩、椽和纤组合在一起,形成吊脚楼稳固、精细的整体空间构架,并且它的架构比普通的抬梁式结构轻巧,承载力也胜出一筹;榫卯结构是建筑的重要连接方式,榫和卯相互连接,共同承受和分散最大限度的力量,相互依存(图2)。不管是穿斗式和榫卯结构,还是传统吊脚楼的建造技术和形态,都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达到“阴阳互补、虚实相生”将建筑与环境和谐一体。生态建筑不仅要求充分利用技术、材料及新能源,达到环保可持续发展,而且更要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吊脚楼正是在于将气候条件、营造技术、美学价值、造型语言等因素,作为建筑形式表现的考虑范畴,在建造设计上借助自然之势、环境之势,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形式美。

2.3文化特色创造建筑形态的表现

传统吊脚楼所处中国西南地区,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有机载体,影响着吊脚楼的建筑形态。思想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风水,建筑选址喜欢依山旁水、背风朝阳,为了不破坏田地和自然环境,多建在高坡之地,并以古代风水学理念为参考,比如“宅以形势为骨体,以泉水测定方位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衬带,若得如斯是俨雅,乃为上吉[5]”是请风水师占卜来选定屋基的原则;“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6]”则是房屋方位选择的基本条件(图3)。当地人作为巴人后裔,虎乃巴之图腾,在他们看来,白虎象征正义、勇猛、威严,具有辟邪、免灾、祈福、发财等神力,所以吊脚的柱础雕刻上常见白虎纹样。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中,更是需要融入悠久的文化历史,不管是吊脚楼中“天人合一”宇宙观、自然观还是具有象征性的符号纹样,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与艺术,创新发展,渗透到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中。

3中国现代生态建筑继承与发展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生态建筑理念传入我国,逐渐得到民众的重视,政府和社会推动其发展。吊脚楼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蕴含的内在精神都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表达。中西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激发现代设计师探究中国现代建筑的传统继承和未来发展。3.1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道家思想教导人们依赖自然、尊重自然,指导人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浪费,为后辈留出更适合居住的环境。事实上,现存的传统吊脚楼正是在尊重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修建在半山坡或者沿河以达到“藏风聚气”,材料全部采用可再生资源木材,既保护了自然环境又节能环保。现如今,伴随着生态建筑、社区、小镇、生态城等不断涌现,体现了生态建筑理念的生态化、环保化原则,将我国传统的生态观念,结合现代生态建筑理念和技术,从原材料、结构,再到建筑形式融入自然,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2传承文化特色,创新民族建筑

伴随着当前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缺乏,表面上看来是建筑形式风格的同化,实际上则是对文化、思想的领悟不够透彻。传统吊脚楼不管从建筑形式还是装饰纹样都是继承当地的文化特色,肯定了传统,巧妙融合并给予现代人美的价值体验,将民族归属情感融于建筑中,赋予建筑独特艺术魅力。当代设计师王澍出色地做到了这点,比如他的乡村建设保护项目——浙江文村,保留古村的历史文化和真实性,尊重文村当地民居坐南朝北的独特风水文化,就地取材,将老房子改造成具有浙西风格的现代民居,赋予其新的生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坚持创新,通过建筑体现民族的文化根源,坚信中国传统设计方式能够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求,寻找到建筑未来发展道路。

3.3以人为本——新建现代坡地生态建筑

形式服从内容,为了体现生态建筑中人性化原则,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改造完善传统民居形式,将新的现代生态建筑服务于人民。传统吊脚楼建于自然斜度的山坡上,这一点可以学习并利用到现代建筑的建造上,实现土地的最大使用率。对于开发商来说,因为地势不平坦,土地价格便宜,从而使建筑最终造价和售价相对便宜。重庆的洪崖洞正是符合了其因素,它所处位置位于交通要塞紧邻滨江地带,天然地势斜坡较陡,建筑充分结合地形高差,为避免破坏地层稳定结构引起的滑坡、崩塌等问题,从而采用了分层筑台、错层和吊脚楼的营造技巧,将建筑与环境巧妙结合,同时还为人们提供商业便利,成为现代新型坡地生态建筑的代表。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生态建筑理念有机地揭示生态规律,协调人、建筑和自然的关系,与中国传统建筑吊脚楼蕴含的宇宙观等思想不谋而合。生态建筑的建造手段,同时也是以中国古代生态自然观为依据。作为现代设计师,需要结合当代科技技术为物质基础、充分利用生态环保材料,从资源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建造出民族化、生态化的建筑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玉卿.当代建筑生态设计研究程式[D].重庆:重庆大学,2008.

[2]武晓玲,仝璐.探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076.

[3]王红英,吴巍,郭凯,等.吊脚楼民居营造技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8:15.

[4]李勤.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简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26(1):5-9.

[5]水艺景观[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6]于飞,字曦元.地理环境学中说"堪舆"[C].佳木斯:第六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5:518-520.

作者:吴巍 赵磊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