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居建筑特点的现代建筑空间演变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居建筑特点的现代建筑空间演变方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居建筑特点的现代建筑空间演变方式

摘要: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其传统民居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它和北京四合院不同,也于上海的石库门存在差异,扬州传统居民建筑是封闭式院落结构,是由扬州居民依据自身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创造的,其建筑特点在江苏一带很有代表性。本文对部分扬州传统民居特点进行了阐述,同时结合个别案例对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变化方式进行探索,为扬州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和演变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建筑特点;建筑空间;演变方式

扬州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传统民居建筑无论从布局或是功能都与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生活规律存在巨大的差异,但这并不能表明传统民居建筑失去了自身价值,反而,传统民居建筑是对历史时代中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及建筑技艺等方面的真实写照,具有很高的研究、传承价值。如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发扬传统优点,体现其独特性,并在传承发展中求得创新,成为地方建筑文化发展所需探索和追求的课题。

一、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发展状况和研究价值

扬州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2500多年的历史。运河是扬州文化孕育的摇篮,扬州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也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种文化形态。上世纪60年代,陈从周教授就在《扬州园林》一书中这样评价扬州建筑“扬州位于我国南北之间,在建筑上有其独特的成就与风格,是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地区”,“扬州的园林与住宅在我国建筑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现存传统民居建筑分布在老城区。占地面积约5.09平方公里,城内400多条老街古巷纵横交错,研究民居建筑特色,探索传统建筑特点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生存方式,对传统民居文化、建筑艺术的发扬和再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点

1.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尺度扬州传统民居以封闭式的院落为主要特征,平面上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常见的为三间两厢,中间为堂屋,左右为卧房,两厢则为厨房、书房,房屋坐北朝南。每一户都有天井,主要功能是通风、采光,也有“四水归堂”的寓意。每一进都由堂屋、卧室、厢房、天井组成,形成独立的小院落。各院落堂屋后侧有门连通,每个小院落都有独立的侧门通往“火巷”,可从“火巷”自由出入。扬州传统民居都是以木结构作为建筑的框架,每进多为三间,进深多为七架,讲究基数为阳,偶数为阴的风水观念。房屋通常都建得高大宽敞,明间与次间的开间尺寸以二尺为一级递进。一般天井的大小与建筑高度对等。檐高三至四米,由于霉雨季节、夏季炎热,故有采用降低檐口,同时设置走廊,使房屋的主体空间处于阴影之中,起到遮阳、防雨的作用。2.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特征屋顶,雕花屋脊的规格最高,多用于大宅子的花厅中,如何园的船厅、牡丹厅。常见的是普通屋脊瓦片平行放置。墙体,一种是包檐墙,造型简单大方;另一种是马头墙,和高大的门楼搭配出现,青砖和高耸的马头墙结合。门楼,平面布局分为一字型、L型、H型、口字型、日字型、田字型等。中等家庭多采用H型、口字型。富商、官宦则采用日字型、田字型。一字型各种民居皆用,是街区内最常见的形式。3.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特点提起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就不得不提其中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以自然形态的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的题材为主,寓意吉祥。砖雕一砖一题材,以点缀为主,装饰在门楼、照壁、屋脊、挂落、雀替、以及花窗等处。工艺上以高浮雕为主,主体突出,构图饱满。木雕有用在梁、枋、斗拱上的花饰构件雕刻。也有装修及家具等装饰的雕刻,常以线面结合来表现物象形体,技法上有带底实雕、浮雕、透空雕、阴雕等,图案精美、雕工细腻。石雕常用在栏杆、门枕石、台基等装饰构件上。一般用青石、花岗石、汉白石、白矾石等材料。工艺上与砖雕基本相似。4.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色彩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色彩少而朴素,与北方的朱砂彩绘及江南地区的粉墙黛瓦有所不同,以灰、棕两色为主,外墙统一用青砖砌筑,屋面用灰色的小瓦。建筑木构件如梁、柱、门窗等也大都刷桐油,以木材原色为主。

三、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表现方式

扬州传统民居建筑中有着许多具有地域文化价值的元素特点需要传承,需要保护,吸取这些传统的建筑特点用于当代建筑设计中,做到互相衬托,共生共存,以更好的传承扬州地方传统建筑文化,以下列举了部分方法形式。1.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加工转换加工转换运用是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元素的直接应用,结合现代建筑形式,通过加工转换,用当代建筑设计技术来表达的一种方法,例如我国的鸟巢体育馆,此前很多人认为此馆的设计理念与自然界中常见的鸟巢有关,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它设计灵感来源于我国传统民居中窗棂的冰凌格与我国陶瓷表面自然形成的冰裂纹,这也是扬州传统民居中格扇最常见的一种构成图案,当然冰裂纹在当代设计中也会以其他的形式存在,在鸟巢的设计中冰裂纹元素被立体化的加工转换,用桁架支撑建筑结构,形成网格交叉的立体构成,整个的形体是用钢材进行弯曲、重组,通过当代力学结构技术的精密计算才得以建成,使传统民居建筑特点以全新的设计语言呈现出来。2.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改造创新尽管扬州传统民居建筑极具艺术价值,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但同时存在滞后性,从布局或是功能都与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生活规律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设计中需要对其进行加工改造。简化,概括提取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本质属性,发掘内在价值,突出其鲜明的结构特征,设计的关键在于形象的单纯化。变形,可以是具象形态,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观念和人物情感,或是空间形态的转变,包括改变外形比例、重新搭配组合等方法。3.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抽象提炼此方式通过提炼具有高度概括力,能够抓住原理,保持了原形的生命力和本体突出特征,用夸张、变形、比例、节奏等抽象性反应形式的融合,以适应客观形式的需要,是一种简练、明快的表现形式。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屋顶设计采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的多面斜顶,用现代钢结构技术来表达传统建筑屋脊的装饰和檐口的斗拱,将传统民居中的椽子通过木格扇加上龙骨支撑来表现,延用粉墙黛瓦,配以园林和亭榭,形成整体形式的统一,让苏州博物馆有传统苏州民居建筑的韵味,也有了现代建筑的干练与简洁。4.传统民居建筑特点与新材料、新技术的融合传统建筑空间多由各个独立的小单元组合而成,现代建筑以开敞式空间设计为主。比如在隔断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多样化,将不锈钢工艺与木质材料相结合,这样通过不同材质重组设计,用传统雕刻纹样形成别具一格的隔断设计。通过不同材质间色彩、肌理、硬度上的差异,形成软与硬、华丽与低调、明快与低沉的对比,呈现出现代与传统相交融的空间效果。传统建筑的设计遵循“天方地圆”传统理念,在元素的设计运用中以圆、方为原始设计单元。贝聿铭采用直线、简洁的几何图形的组合,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采用几何图形进行再设计。用现代木贴面的钢结构和玻璃屋顶代替传统的木构架,在钢结构上用木饰面进行包裹,既延用了传统建筑特点,也符合现代建筑的审美特征。玻璃屋顶的采用较传统建筑的采光性能上有着极大的提升,通过光线在空间形体上的自然律动,形成独特的光影变化,使建筑的形体线条形成富有节奏的动感,从而给人以精致别有韵味的视觉效果。博物馆屋顶设计结合三角形的立体构成组合,延用苏州传统民居建筑屋顶的比例,以及房屋高低、大小使屋顶更具层次感,从而显现建筑的动态美感,形成了别具风格的现代屋顶设计。

四、结语

扬州传统民居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的文化追求和艺术审美,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背景和地域的文化特色。传统民居建筑特点通过各种形式如建筑空间、构件、雕刻、绘画等表达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这些元素也因时间的沉淀积累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地方特色。通过加工转换、改造创新、抽象提炼以及与新材料、新技术的融合等方式,将传统建筑特点与当代建筑空间结合,在建筑空间设计中互相交融,相互衬映,共生共存,这样才能自然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这也是为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应用与演变发掘途径,对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重生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筱倩,过伟敏.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研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6(3).

[2]赵立昌.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与风俗习惯[C].中国民间建筑与园林营造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3]梁宝富.扬州民居营建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4]陈从周.扬州园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5]吴建坤.老房子——民居[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6]秦佑国.中国建筑呼唤精致性设计[J].建筑学报,2003.

[7]张建华.城市特色与建筑创新[M].山西建筑,2003.

作者:崔威 赵欣一 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