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书籍空间设计与建筑空间契合的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书籍空间设计与建筑空间契合的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书籍空间设计与建筑空间契合的探索

摘要:书籍空间设计建筑空间设计存在一定的联系,两者之间的联系性表现在设计观念、表现形式以及设计目标等方面。本文主要针对书籍空间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的内在契合性进行探索和研究,目的是使建筑设计灵感更好地服务书籍空间设计。

关键词:书籍空间设计;建筑空间设计;契合;探索;研究

人类文化主要通过书籍和建筑的形式来展现,书籍和建筑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精神载体,在某些方面存在必要的联系,此种联系可称为内在契合,两者具备这种联系的原因如下:一方面,书籍和建筑的构建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构建特殊时空;另一方面,书籍空间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都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1]因此,两者内在是相通的,它们在某个特殊位置存在空间内在契合关系。

1统一的设计观念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建筑遵循的设计思想,建筑在设计中需要将“礼教”的中庸思想体现出来。建筑工程发展到现代,“天人合一”思想还能在设计中得以体现。比如,在园林设计、单体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等方面,都可以探寻此种设计思想的含义。古代建筑结构使用的材料主要以木材为主,此种类型的结构设计重视逻辑性的表达和传递。选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可以将轮回和阴阳互补的内容体现出来。建筑遵循的设计观念是集群的组合。对书籍空间设计内容进行分析,书籍作为人类智慧和文化的传播载体,在书籍设计中也将整体性作为主要考虑的问题,整体性既包含在系列性书籍里,也包含在书籍不同局部之间。我国现代的书籍在设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标准和法度。评价书籍是否优秀需要从功能与审美、时间与空间、平面与立体、艺术与技术等方面的融合性来分析。[2]建筑和书籍在设计理念上都追求整体性,这正是两者内在契合的表现之一。此外,从艺术精神角度分析,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流动变换,永恒性和无限性正是中国建筑艺术精神的体现。此种艺术精神与古代中国追求的“道”存在必然的联系。书籍和建筑一样,具有生命。书籍的生命体现在时空的交错和融合。承载多种信息、具备多种实用性功能是书籍主要的优势,此外,在书籍中还可以体会审美的含义,即赋予在书籍上的精神价值。正如著名作家彭程所说,“人选择书的同时,本身也在为书所侵占”,侵占人体的正是书籍中具备的气息、精神、趣味以及美学方面的内容。[3]因此,不少热爱书籍的学者认为:“通过书籍可以满足人类在心理上的需求和心灵上的慰藉。”

2对应的设计形式

2.1中轴对应中缝

“辨方识位”是我国传统建筑在形式设计上强调的重点。所谓“辨方识位”,主要是指将风水和堪舆之术作为重要表现的内容。建筑物在整体的布局上存在明显的等级规范性。传统建筑布局主要考虑的是“前朝后市、前堂后室、前朝后寝、外朝内廷、左祖右社、左钟右鼓、左阁右藏”,建筑物以此种布局设计作为规划和布局核心的为中轴。中轴形式下,建筑物布局与我国古代严明的封建等级制度存在明显的联系。统一规划的建筑物布局与我国古代整体式的封建思想相适应。立足书籍,分析我国建筑形式设计中的中轴,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中缝。不管是中轴还是中缝,它们都在结构形式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传统建筑在形式设计上将中轴线作为布局划分的主要形式,同样,在书籍中与中轴线处于一样地位的中缝,也是布局划分的主要形式。在中轴线的基础上,形成了页面的概念。页面概念的出现形成了跨页设计和书籍的对称性分布,书籍中的中缝可以促进其组织的完善性,使书籍中的内容呈现出层次化的设计特点,因此,人们在阅读书籍内容时更加清晰,便于理清文章结构。由此可见,建筑物的中轴和书籍的中缝在设计形式上存在相对应的关系。[4]

2.2屋脊对应书脊

我国建筑最重要的结构部分为“屋顶”,建筑物的屋顶同样也是最瞩目的部分。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存在不同的形式,分别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以及攒尖等不同类型。正脊、垂脊、戗脊等是屋脊的主要形式,除了以上形态较为规整的屋脊外,还有几种形态不一的屋脊,即脊变形态。立足书籍,分析建筑物的屋脊,可以将“书脊”与建筑物的“正脊”相对应。书脊主要是由展开的书口在收拢订口的基础上形成,在这种模式下形成的书脊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厚度,书脊在一定硬度和厚度的基础上,可以维持正常的形态,促使书籍呈现立体式的结构状态。封面、封底和前后勒口与书脊之间呈对称式分布,此种情况下,可以促使书籍整体保持立体式的结构。此外,建筑物的屋脊具有不同的形态,同样书籍的书脊也有不同的形态。书脊在有限的面积下,可以承载多种信息资料,因此,在对书脊进行设计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我们在浏览书架上的书时,第一眼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书脊,因此,书籍空间根据设计人员的需要将关键性的内容呈现在书脊上,以便人们快速查找。

2.3“天圆地方”对应“天头地脚”

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认为天和地都是有具体形状的。在古代,人们认为宇宙是圆形的,大地是方形的,因此,就形成了“天圆地方”的认识。这样的视觉想象同样也影响了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在建筑物的设计方面体现得最为显著。不少建筑设计人员受“天圆地方”的影响,纷纷参照其理念进行设计,因此,古代建筑物在设计中所遵循的一项原则就是“天圆地方”。天圆地方可以体现出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性。有学者认为,我们东方将建筑作为宇宙的一部分,设计出来的类型一定要与宇宙相适应,因此,古代人们纷纷将宇宙比作大房子,由此就形成了“以天为被地为床”的说法。立足书籍,分析与建筑设计中“天圆地方”相对应的部分,那就是“天头地脚”。书籍的版心就是“天头地脚”,版心将书籍中的图文内容包围起来,属于空间的范畴。建筑和书籍在叙事转换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5]

2.4应材份制对标准化

建筑设计标准化的原则在我国古代就被提倡,此种设计思想是标准化和模数化设计思想进一步的系统化。古代设计人员李诫首先将建筑设计的材份制提出,与此同时,“随宜加减”的灵活性设计原则也被提出。建筑设计标准化的思想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在此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可以起到节约建筑材料的作用,其次,可以使建筑物更加稳定。立足书籍设计层面,书籍在设计上遵循母版、样式标准化的设计形式,书籍的页眉、页脚、页码、标题、正文与注释等存在高度的统一性,书籍设计中的共性得以体现,从而形成不一样视觉效果。除了满足书籍设计中个性的特点外,还可以根据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设计模式来体现书籍设计的多样性。[6]

3统一的设计目标

3.1功能和物质上追求“以人文本”

以人为本是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强调的重点内容,主张人们居住的舒适性。例如,在建筑物尺寸的测量上,都是按照人体尺度来制定的,比如建筑测量中常使用的寸、咫、尺、寻、常、仞等测量单位。根据人体结构来测量建筑物的尺寸,更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现代书籍设计中同样也将人体尺度纳入设计。现代所使用的书籍都具有一定的比例,此种比例可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此外,书籍的厚薄程度及重量等也比较适合翻阅、查看和携带。这样的设计标准都是按照人体尺寸进行的。功能性是传统建筑在设计中强调的重点问题,因此,建筑设计需要分成不同的区域如客厅、卧室、厨房等,这样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居住要求。书籍设计中也有功能多样化的特点,比如书籍使用的材料都是可循环使用的,这也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体现。[7]

3.2审美和精神上追求“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书籍和建筑设计在审美和精神上追求的内容。书籍在带给读者有关知识的同时,还要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促使读者可以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体会到心灵上的愉悦和感官上的享受。书籍中带有的审美功能可以促使读者由阅读到悦读转变,正如古人所说的“书籍五感”,所谓书籍五感,就是指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五种不同的感官。此外,书籍还具备沟通的功能,利用书籍的此种功能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书籍在设计时主要体现两方面的内容,即读者的个性和作者的个性,两者可以通过书籍互动和交流。除了以上个性化的设计原则外,还需要将设计人员的个性加进去,设计人员写作的个性可以通过书籍中的注脚来展示。读者通过注脚可以体会设计人员的想法,便于阅读内容的升华。[8]

4结语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设计能力越来强大。逐渐分化开来的设计活动可以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不同的设计活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分析不同设计活动的本质,它们又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可以使我国不同的地域特点得到全方位的展示。我国文化之间具备一定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不同设计活动又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对于书籍设计和建筑设计两种毫不相干的领域,可以找到两者的相似之处,在时空交错的环境下,可以在某个层面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以上就是笔者对书籍空间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内在契合性进行的探索和研究,希望可以使建筑设计灵感更好地服务书籍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1]顾媛媛.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的内在契合[J].出版发行研究,2013(7):94-96.

[2]胡姗姗.互动书籍中增强现实建筑动态效果设计[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6):63-65+71.

[3]罗樾.阅读导视设计在中西方书籍中的产生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8(14):101-102.

[4]张菲,洪淼,韩睿.建筑装饰设计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7(2):41-42.

作者:任燕 单位: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