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筑空间中艺术空间场所场性营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建筑空间中艺术空间场所场性营造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建筑空间中艺术空间场所场性营造

摘要:艺术空间场所作为作品的展示载体,是凝结了时代的文化的集合体。艺术空间设计兼具审美性和功能性,同时营造艺术的场性,迸发出强烈的艺术气氛,以时间为轴,空间为体,给予观者一种共鸣和美的传递。本文将以“场”概念阐述其在艺术空间场所营造及其对设计的影响,通过考察中国古代的“气论”的不同理论、近现代的“场论”等科学理论以及空间设计的组合形式解释其作用形成,总结得出艺术空间场所“场性”的营造的作用。

关键词:场性;空间设计;艺术空间

1艺术空间中的“场”概念

场的概念源自物理学,指物质存在的特殊形式,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使得某种物理量在空间和分布情况发生变化,形成“场”,具有传递信息和能量的力量。最早的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四卷中说:“每样等东西都有其场域”,20世纪,布迪厄提出“场域”理论,“诸多客观力量被调整定型的一个体系,是某种被赋予了特定引力的关系构型,这种引力被强加到所有进入改场域的课题共和行动者的身上”,场既是具体的,又是虚拟的。并指出艺术场注重场域的历史、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是以文化市场为纽带,将场域中象征性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起来的系统,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空间发生演变,从物理空间转换到精神空间,赋予了地域的文脉内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场所”。以诺伯舒兹在《迈向建筑现象学》提出的“场所精神”为代表。场(field)是一种空间的具体化,是事物与人组成的集合体,同时也是精神文化抽象的一种呈现。“场性”作为艺术空间的内在环境与审美氛围,它既偏重于客体的环境因素,也重视主体的心理因素。环境——物质———人,精———气———神,三者之间相互融合一体,营造出艺术的气场。

2空间设计中的气场营造

2.1艺术空间中自然之场营造

任何建筑都必然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美术馆作为艺术的展示空间,其自然环境是“场性”的形成先决条件,观赏者,作品本身,环境三者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营造出艺术氛围,环境对人的指引,人对作品的吸引,作品对环境的呼应,使得观者身临其境,激发无限的体验感和想象,从而达到美的传达,形成一种和谐的艺术气场。美秀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的作品,它选址位于远离都市喧嚣的山林之中。取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林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理念,在不破坏生自然的情况下,将建筑80%的部分隐藏在地下。利用空间的引导和暗示,顺应山势开凿一条隧道,用简洁的的钢丝直线吊桥链接起来,路径上的喜悦渴望的心情,与建筑的互动,豁然之间,达到观展目的地,再现了桃花源般的意境。

2.2艺术空间中物质之场营造

从本体论理念中体验线索,我们从物质中感受到的一种“本真”特质一样———或许直接体验的是一种力量、能量、清澄的感知,一种特别的契合,或者一种微妙的“气”[1]。空气、光、砖瓦等等,它们都是物质。它们都是具有能量的“气”和“场”。空气是传播的介质之一,声音通过物体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传播,具有能量,宁波博物馆3万m2的面积,开敞的大空间使得空气流动顺畅,“四度”合适,对“场”产生了效果,使人精神爽朗,营造了适合观展的空间。光是能量传播的一种,不同的光线带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作为历史性博物馆,注重历史文物的再现,因此选用了灯光以暖色为主,暖光给人以安静,改善空间的“气场”,烘托出艺术的气氛。围成空间的天花,地面,墙面都是有物质材料做成的。它必然有色彩和在质感,处理好色彩和质感的关系,对于人的精神感受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宁波博物馆建筑立面的材料采用村落的废墟上收集的废弃的砖瓦,制作成“瓦爿墙”,利用毛竹铸成的混凝土墙进行装饰,突出江南民居的特点,砖、瓦、毛竹由于其原始的肌理,会给人带来一种原始的感觉,24m高的墙壁使空间充分彰显出强大的视觉张力感。形成了复古的气场。它见证了消失的历史,同时延续了曾经的村落。

2.3艺术空间中心理之场营造

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人的知觉经验世界被称为心理场,它是一种精神上的范畴,人与物之间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特有的“心理场”。人是艺术气场的感知对象,因此艺术空间的场性最终取决于具有根本作用的心理场,即取决于人的五感对于场所氛围、环境体验的心理“场”。“在建筑中的墙体中,有的是侵入性的,有的是抵御性的。墙体无疑表现为侵入性的,在沉寂中具有一种暴力的因素”[2]墙面是围成空间的要素之一,作为空间的侧立面,以垂直的形式出现,对人的视觉感官心理映射有的影响至关重要。地中美术馆中,安藤忠雄在入口处设置了一个狭长的走道,一面是全封闭的,一面是迂回的道路在侧边开凿出一条开口,前一种空间阴暗,后一种空间明亮,形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随着天气的变化,借窗与墙面的反复交替出现,这种围、透的空间处理,产生了空间的韵律美,不同程度的“灰色空间”,直击侵入了人们的内心,丰富了人们的心理感受,形成强大的心理场,吸引着人们往前行进。

3建筑形体中的气场营造

3.1艺术空间中个性之场营造

外部形体是内部空间的反映,建筑的形态也是塑造艺术场所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地中美术馆,鸟瞰整个美术馆的外形,只在山顶挖出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简单的几何形状的天窗的建筑群。设计师将建筑藏于地下,建筑是图形、空间是背景,建筑的实体与外部空间的产生共存的关系,“实”与“空”之间的对话被体验感知,自然和建筑融为一体。几何是精炼的形式语言,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同中求异,建筑与自然又相分离出来,平衡被打破,建筑突显出来,在视觉上产生独特的效果,形成“力的结构”,让人记忆犹新这所地标。同时box顶部开设多角度的天窗,具有广阔的视野,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对话。形体的虚与实,凹与凸,交织成图案,既通透又坚实,增强了建筑的体积感,丰富了就建筑形体的变化,塑造了艺术空间的个性。

3.2艺术空间中记忆之场营造

场是客观存在和主观意识的空间复合体,场存在与时间轴线之中,有着“记忆”的属性。在营造一个艺术空间场所时,我们应该考虑人的记忆和联系。一个优秀的艺术空间必将引发人的共鸣,召唤该场地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富春山馆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为元素,设计从《富春山居图》中提取山形的轮廓,并抽象出建筑的形体,以“近山、中山、远山”空间营造达到“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意境和建筑体验。“比建筑更重要的,是它将提供一个什么样的体会世界的场所结构……而我要做的,就是让人们在某种无目的的漫游状态中,一次又一次地从亲近身体的场所差异中回望那座青山,返回一种我们已经日渐忘却的知识,使一种在过去一个世纪中被贬的生活方式得以活生生地复活。”[3]通过场所特征的营造,让人们感知其悠远的文化,从而达到从场所中寻找到丢失遗忘的记忆。

4结语

场所是历史,社会的,文化的,以及特定空间构成的,场所不仅作为建筑实体的形式,而且具有精神上的意义。当场所被定义“场性”时,“场性”邂逅艺术空间,与自然之场、文化之场、物质之场、心理之场、个性之场、记忆之场相耦合,汇聚成“艺术的气场”。建筑空间中的艺术空间场所的要点是“场性”,宣扬场所个性,赋予来自自然、文化和地域特征和文化氛围,从而焕发艺术空间场所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对建筑空间中的艺术空间场所的进行设计时,注重“场性”的营造,尤其是建筑的形体以及空间设计的气场营造,体现出场所的个性和特征,使得建筑-空间-环境-人-文化精神融为一体,实现四者相互关系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晓东.中国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5.

[2]安藤忠雄.建筑师的二十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澍.那一天[J].时代建筑,2005.

[4]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王波林 邱杰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