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村落建筑空间与营建特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村落建筑空间与营建特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村落建筑空间与营建特色

摘要:通过考察河北大坪古村传统聚落,解读当地民居营造方式与建筑特点,指出大坪村蕴含的冀南山区与平原双重民居特色。进一步分析总结大坪村风貌、布局、建构、营造中所体现的特征要素,并揭示大坪村独特的建筑价值及背后隐含的人地文化写照。

关键词:冀南传统民居;大坪古村;建构

1大坪古村概述大坪古村位于河北省沙河市刘石岗乡,坐落在太行山脉东南段丘陵地带与华北平原交界。村落平均海拔约450m,北、东侧被沙河峡谷环绕,河谷与村落高差150m,西高东低,雄踞岭端(图1)。该村始建于1670年,目前遗存民居多建于清末及民国时期,房屋用赭红色石材垒成,质朴壮美。目前尚存100余处旧宅,房屋共计150余座,近2000个房间[1]。抗战期间八路军第129师先遣支队进驻大坪村,村落成为抗日堡垒,至今留有129师物资储备库、129师先遣支队医院、冀南银行等旧址。由于大坪村地处岭上,用水短缺,对外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村民多迁往村外或城镇居住,近年新建住宅较少,也正是这个原因,大坪村保持了较为完整的村落原貌。

2整体风貌与聚落空间特色

2.1整体风貌

太行山自北向南绵延数百公里,各段地质并不相同,冀南段河谷深切,地势险要。地貌为典型嶂石岩地貌[2]。大坪村位于山顶的顶栈[3],地表为巨大的平缓岩层,村西高处海拔约470m,村东低处约410m,落差近60m,村口海拔最低,相对开敞,设有水塘。在村落主要民居建筑群的西侧是逐级而上的梯田,沿山势每隔一段设置一道石堾[4],形成层叠错落的肌理。村内大部分房屋由赭红色砂岩石块砌成(图2),户内是房屋围成的三合或四合内院。由于赭红色岩石的质感和颜色形成的统一性,山川、梯田、村落、建筑浑然一体,整体环境给人以亲切朴素同时又有雄浑壮美之感。村落布局依山就势,显示了地理对聚落的塑造作用。村内主要干道有南北向与东西向各一条在村内交汇。有堡寨式聚落的防御色彩[5],部分巷道之间设置石拱门,以阻止敌人进犯之用,加之石头房屋依山势落差而建,有易守难攻之感。

2.2山区和平原的双重特征

大坪村地处平原与山脉交界处,西部是逐渐巍峨的太行山脉,东部是逐渐平坦的华北平原,其独特地理位置使之处在一个特殊的交点——砖与石两种建筑材料的分界线。大坪村以东,更接原的村落民居建筑逐渐从砖石结合过渡到砖(图3)。大坪及以西则大多利用了当地易于开采的石英砂岩作为建筑主材[6],特别是丘陵顶部交通不便的村落,建筑形式与地貌结合更加紧密。另一方面,虽然山区土地资源紧张,院落空间较小,但大坪村的建筑仍吸收了传统合院的空间秩序感(图4),主房与配房关系比较明确,合院空间也区别于山区较为自由的院落布局特征,有明显的冀南平原民居特色。这种规整的形式原本来自于大坪村以东的山下平原区域,而大坪村以西山势复杂,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未能形成这种规整且有明确等级秩序的院落。大坪村处于山中,吸收了平原民居的空间布局,虽然这种空间秩序与规整感相较于大坪以东平原地区是淡化的,但也凸显了村落民居具有平原与山区双重属性。(1)街道——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大坪村街巷沿地势展开,整体呈树枝状分布。村内主干道有东西向与南北向各一条,呈十字形交汇于村落中部,干道两侧是沿其发散分布的支巷,通向各户各院,巷道宽1~2m,路面用当地红色砂岩石板铺成。民居的的灵活布局,造成了道路在平面方向上的曲折度,建筑为适应地面高差、坡度坡向,在布置时扭转,户门处做退让处理,形成不规则的户院内外过渡空间,使街道有了凹凸轮廓,使原本不大的山村因为变化而丰富了空间感受;同时由于地势,大坪村局部道路起伏明显,使道路在纵向空间上也有了曲折感,高低视差增强了山村景观特征(图5)。高差的原因使房屋不能在同一标高,对于高于房屋的路段,山墙不与道路直接相接,而是退让约0.5m,形成一道缝隙,前前后后的建筑都存在这样一道与相邻道路的夹缝,在夏季暴雨时节,雨水利用地势高差通过这道缝隙迅速排出,最终汇入村口池塘,收集起来的雨水作为生活用水使用。(2)看墙——多功能领域空间影壁墙也被称作看墙。它能够阻挡庭院外视线直接进入内部,避免家庭私密空间一览无余[7],也能阻挡冬季街道吹来的冷风[8],它是一种间接的边界,提示过往行人此处空间的属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感。大坪村的看墙用石头砌筑,一般设置在院门外,看墙与院门之间形成了虚空间,强调了领域感。居民可以在此处纳凉休息或劳作生产,用餐时或蹲或坐,邻里相望,便于交流,形成介于街巷和门户之间的多功能场所(图6)。

2.3院落——“两甩袖”

冀南地区传统三合院被称为“两甩袖”[9],正房左右各甩出一个厢房就像袖子,组成内院。这种民居形式保证了居住的凉爽性[10],不同于河北北部方正的四合院,冀南两甩袖民居南北轴比东西轴长,冀南比河北中北部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南北长东西短的院落可以使夏季午后庭院大部分处于日影中。大坪村的两甩袖延续了传统合院的秩序,正房坐落在中轴,中间开窗,窗左右各有一个门,正房门窗上缘作圆弧砖拱,造型优美有力量感。建筑下方台基有两个台阶的高度,将正房垫高,凸显正房威严。中轴两侧各设厢房,不作台基,屋顶标高低于正房,厢房中央为门,两侧各有一个开窗,其中一个厢房门旁会将墙面局部凹进,作为壁龛供奉佛像。左右两厢房形制并不相同(图7):其中一厢房门窗上缘为圆弧状砖拱,作为相对于正房的次要建筑;而另一厢房门窗上部为平直过梁,造型简洁,作为柴房或储存室来使用,用简单的处理方式区分厢房的相对次要关系。房屋临街一侧一般不再设开窗,内向的院落具有较高防御性[11]。规整的合院是在冀南东侧平原广泛分布的,越往西侧山地,院落越不规则,因为山区相对贫穷,财力限制了对建筑的讲究,也要依山就势,不易形成规整空间。而大坪村处于平原与山区民居形式的交界地带,吸收东部的院落形式,又沿用西部山区石材的粗犷,兼具山区与平原双重特征。

3营造特色分析

3.1嶂石岩地貌与红色石英砂岩

区别于冀南东部平原村落采用以砖为主、砖石结合的营造方式,大坪村建筑的主材是石材。大坪村所处太行山段为嶂石岩地貌,有丰富的赭红色石英砂岩[12]。石英砂岩分层节理便于取得条、板状石材,进一步将材料敲成均等厚度的砌块或石板。独特的地质也让一些建筑不需要地基就能搭建起来,嶂石岩地貌本身就是坚硬的岩石地表,比人工地基更为牢固,将石砖直接垒在裸露的巨大岩石地表上而能屹立不倒,石砌建筑与岩石地貌浑然一体。

3.2建筑营造

岩石开采后敲击或切割成规格长方体石块,以供砌筑房屋使用。一般设毛石基础,建筑墙体厚度达500~600mm,以红石砌筑,不做抹面,以泥勾缝(也存在个别建筑的石墙没有勾缝的情况)。石材热工性能良好[13],是主要的承重结构。大部分屋顶做平顶处理,也存在部分坡屋顶的情况,由于材料自重大,坡顶的坡度十分缓和。小开间直接以石板铺就,大开间辅以木梁,梁上搭檩条,檩上为椽,椽上铺木制望板。抹黄泥后再铺设面层[14],面层由厚约20mm的红石板铺砌,为防止屋面渗漏,在两石板之间的缝隙上再加铺一层石板,屋顶挑檐较浅。整体造型粗犷简洁,体块分明,建筑主体除必要构件外并无过多矫饰,各构件之间的排列组合方式又形成建筑韵律美感的来源;建筑用材以及构造手法皆与该村以西山区建筑特征相类似。共同的气候与地质、地区性人文及社会心理使得该地区传统民居具有共同属性。

3.3屋顶及檐部处理——构件的美学表达

大坪村位于华北,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除夏季降水较多外,其他季节相对干旱少雨[15],农作以谷物为主,建筑有晾晒谷物的需求,房屋大多为平顶。村民在梯田上种植谷物,收获以后放在屋顶上晾晒,村后的梯田与村内的房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事活动链。女儿墙的处理方式是冀南传统民居建构哲学的重要体现。女儿墙上设有水口,夏季遇暴雨时屋面短时间会形成大量积水,为保证建筑安全要使雨水迅速排出,所以水口尺度相对较大,在女儿墙上间列开来,形成横向韵律。在水口底部支出一条伸出建筑的长石板,使雨水在排出时远离墙壁,以免侵蚀。女儿墙上缘的做法是先铺一层石板,由于两石板中间有缝隙,雨水容易进入而侵蚀墙体,故在两石板的接缝处上又加设了一片,这就形成了女儿墙上缘瓦楞的形状。檐部处理方式是为了防水,功能需求又转而造就了民居的形态特点(图8)。

结语

大坪村民居所具有的冀南山区与平原两种特色,显示了其地理特殊性使之吸收了自然与人文双重影响。其建筑特色更是原始的人地关系写照:就地取材、粗犷的构件和原始的美学表达、规整的院落和自由灵活的街道体系;层层的人工梯田与和错落的屋顶,使村落与农业景观融为一体。没有建筑师的年代,先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探索生存途径,而建筑正是这个途径中一个重要的遗存写照,对于建筑的解读必须通过其人地关系认识到其智慧所在,正是在这一点上,传统民居体现了其独特的美学和实用价值。大坪村的建筑在营造上的诸多环节,体现了建筑的真实性,每一个形式都对应着它所要解决的功能问题和表达问题。以大坪古村为代表的冀南山区传统建筑的粗狂之美,是建构文化中所强调建筑原真性的照映,也是相对于西方建筑学术而言的我们自己独特的地域建筑语汇。

作者:王盈蓄 刘彦民 申绍杰 单位: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