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观园中的建筑空间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红楼梦》是一部众所皆知的小说,于清代乾隆年间写成刊印。该书记宁、荣二府末世之事,以及主角宝玉与诸女性之间的情爱故事。作者曹雪芹花了十余年时间,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情感予以文学化,以小说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部古典小说所描述的大户宅第的生活与建筑,必然透露出相当程度的“客观事实”,折射生活与建筑空间的契合关系。作者运用文学语言将大观园建筑园林的造型、质感、色彩、风格、情趣等生动地描绘出来,使明清园林建筑跃然纸上,园内自由多变、优美诗意的空间也对应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大观园的文学性要大于它的写实性,是一处“文笔园林”,不但为《红楼梦》提供了主要的场景,更随着故事的流转而变换色彩与面貌,在刻画人物上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曹雪芹善于根据人物性格造景。他把主人公的主观情趣用建筑和园林造景的形式表现出来,见其园而知其人。怡红院精美新奇,与贾宝玉的性格、地位相一致。稻香村则体现了李纨的“竹篱茅舍自甘心”。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中虽都有“冷”的特点,但林黛玉的潇湘馆是幽竹万竿,表现了脱离世俗、目下无尘的“冷”;而薛宝钗的蘅芜苑则是如雪一般的清冷,是洞察世事、明哲保身的“冷”。作者差异化的描写让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在读者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观园里的建筑没有明显的轴线,而是以曲线为基本造型元素。作者曹雪芹对十二钗以及宝玉等人的居所院落作了较详尽的描述。最突出的是怡红院、潇湘馆、稻香村、蘅芜院、秋爽斋,其次是行宫殿宇、暖香坞及栊翠庵,而迎春居住的紫菱洲是描写最少的。这些文字的描写给读者们呈现了不同宅院的特色,正合乎现代建筑学和文学理论所说“一个人的房子即是他自己的一种延伸”[1]。
1.怡红院
怡红院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三间垂花门楼,四面抄手游廊。院内的几点山石、仙鹤及回廊挂笼的珍禽异鸟,都增添了宝玉女性化的富贵气质。后院满架蔷薇,一带水池,沁芳溪在这里汇合流出大观园,有一白石板路跨在沁芳溪上可通对岸。这里是大观园中最为华丽的房屋之一。院中主体建筑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的布局形式。在正房前增加的三个房间,我们称之为“抱厦”。从建筑学角度来看,“抱厦”的出现取决于中国的建筑结构,以梁、柱等组成的框架承重,墙壁并不是承重体,因此,可以取消房屋两面、三面的墙壁,使之半露明(如常见的半亭、抱厦之类)。[2]房间之间并没有用实墙来隔断,而是采用了雕刻镂空的花罩、隔扇来进行空间的划分,既能有效地解决室内空间的单一问题,还能使不同功能区域之间良好过渡,令室内空间气氛互相渗透,一气呵成。这些多层隔断,连同院外前后的曲折行径与花障,象征了宝玉心性的“投投是道也”。宝玉的性格在世人看来有点奇怪,但他聪明、一心追求纯美,还能作一手好诗,讲出一番自以为是的道理,也是令人折服的。
2.潇湘馆
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回)[3],非但美貌,而且才情过人,唯独性情自怨自嗟,但也因此惹人怜爱。书中描写潇湘馆内粉垣围墙,苍苔小路,细水折廊,竿竿修竹,竹影斑驳,形成白绿色调的相配,即便后院的芭蕉、梨花,也是绿白并植,清淡的色调寓意了黛玉草木之人的神话自喻。房间尺度既小且精。室内书桌是整个空间的焦点,书桌面对月洞窗,圆窗又糊着“碧”纱,这些都代表了林黛玉的性情与才情。建筑环境的描写恰当地反映了主人卑微的地位。“里面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桌案”就成了黛玉居室空间的设计方案。书中第十七回还这样描写:“这个纱新糊上好看,正经名字叫做‘软烟罗’……远远地看着就似烟雾一样。”[4]这都反映了黛玉的心性与才情。
3.蘅芜院
第六十三回宝钗抽的签上书“任是无情也动人”[5],代表了宝玉心中的她。曹雪芹也依据此断语设计了蘅芜院,并以宝钗平日服用的“冷香丸”中的“冷香”二字作为设计的要点。据书中描写,这里的建筑整体外观朴素。进入院内,坚实的山石象征宝钗的德行,幽柔香郁的各式香草异蔓依石而生,红实点点。内房绿窗油壁,室内亦如雪洞一般,只用最朴素的土定瓶供数支菊花,同样采取了“冷香”的原则。在这些描述中,蘅芜苑室内独特的陈设风格尽现于读者面前。
4.稻香村
这里是李纨、贾兰的住处。李纨才情平凡却有德,住处则以“竹篱茅舍是甘心”来表现。于是有山怀田畦菜圃、土井泥墙,桑树是饲蚕之树木,榆木质坚可制器具,槿可种作藩篱。院内的杏花亦是乡间花木,并取“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之意,暗示了李纨早寡。
5.秋爽斋
十二金钗正册用“才自精明志自高”描写探春的个性。她是庶出,养成了凡事要人前表明心迹的个性。探春素喜室内阔朗,三间大屋不曾隔断,陈设有书桌笔墨,尺度、形式皆大方阔气,体现了探春的人物性格。曹雪芹以室内陈设和室外花草树木等精彩地暗喻了宝玉以及这群女性人物的心性。
二、大观园中园林总体布局结构特点
《红楼梦》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在清朝康熙年间,这个时期中国私家园林的发展已经是非常成熟了。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内楼阁交错,叠山理石,曲径清溪,布局井然有序,曲折幽深,意境深远,极富诗情画意。概括来说有以下特点:
1.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曹雪芹在第十七回表达了他对于园林设计的基本看法。借着宝玉的话,他批评了稻香村:“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宜。”[6]此段文字分析起来有三点内容。首先,曹雪芹说出了园林的“穿凿性”,即李渔所称的,园林本来就是人们“无聊之极思也”;其次,指出了园林设计的基本目标在于“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这个目标在我国古代园林专著《园冶》一书中可以找到印证,正如其作者计成所说“大观不足,小筑允宜”;最后,是达到目标的方法乃不可伤于穿凿,必须因地制宜,这又如计成提出的“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可见曹雪芹已深得造园精髓。
2.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
作者在描写大观园各景之间连接时,特别注重细部表现。如第十七回片段的转接文字:“只见正门五间……迎面一带翠峰……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笼葱……再进数步……俯而视之……于是初亭过池……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倏尔青山斜阻……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潺……”[7]整回文字与园林设计的原则多处相通,采用了掩映、曲折、虚实、开闭的手法,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不仅不断地带给人们视觉想象,还通过移步异景的文学描绘带来了步步入胜、柳暗花明的心理体验。
3.丰富多样的游赏建筑
大观园筑山理池,而且有楼、廊、阁等建筑。第二十三回讲宝玉、诸钗入住大观园,分别出现了许多的园景以及配合四季出现的建筑,例如滴翠亭、藕香榭、芦雪庵、红香圃、榆荫堂、凸碧山庄、凹晶馆等。在这些建筑中出现的园景皆为特殊事件着笔,景致都依着情节成为小说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4.曲折自然的流水体系
大观园的水引自会芳园原有的水源,预示了二园的命运相通。流水经过园中主要的各个景观,最终到达怡红院后流出。在描写上曹雪芹也极尽文笔之美:“清溪泻至”“得泉一脉”“忽闻水声潺湲”“溶溶荡荡”[8],尤其“落花浮荡”与凹晶馆对面的“水中月”更是惟妙惟肖。大观园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但是其园林形象蕴涵着丰富的内在精神意味。从整体的园林布局中,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的大观园突破了固有的以封建礼数为基调的布局方式,创造了以人的情感为基础的布局新观念。各院的位置、远近、距离,由各院主人与宝玉的情义亲疏而定。潇湘馆和怡红院是园内最相邻的两大院落,而处在二者之间的沁芳桥正暗示了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精神相通;李纨的稻香村与三春住处相近,因为她们是宝玉的嫂子和妹妹,所以不分远近;蘅芜院、栊翠庵各自孤出,又显示了宝钗、妙玉二人与宝玉的情意相隔相敬;大观楼是元春的殿宇,因为她与宝玉情如母子,所以与怡红院相近。从以上大观园中建筑及景观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将自然环境人情化,使得情景交融。结语《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综合小说描写的大观园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包括园林、绘画、诗词歌赋在内的各方面的艺术修养。对小说中特定时空的建筑和园林空间的形式美法则的研究和应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美学文化,而且这些人情化的自然景观为我们当今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范本。
作者:王艳婷 马振龙 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