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研究

摘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模糊空间的种类,从空间功能、界定、位置等角度,分析了传统园林建筑模糊空间的特点,并探讨了传统模糊空间对现代建筑模糊空间设计的影响,从而提升城市与建筑空间的意境和内涵。

关键词:园林建筑,模糊空间,建筑空间,现代建筑

0引言

模糊空间也叫“灰空间”,是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首先提出的,主要是指介于室内外的一种过渡空间。其实这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空间模式相似,二者的思想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重造型、轻空间”的现代建筑选美流行趋势的影响下,建筑的模糊空间越来越被忽视。一方面,只有为造型牺牲的空间,没有创造意境的空间;另一方面,只有创造效益的空间,没有城市向建筑过渡的空间。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的现代建筑中,更有必要把模糊空间模式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从而提升城市与建筑的空间意境和内涵,真正地实现以空间之美来塑造建筑形态之美,同时增加使用者的使用情趣,也符合低碳环保、绿色建筑的国家技术经济策略。

1传统园林建筑模糊空间特征

受到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具有模糊的美学性格。“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以尽相”,表达了古人对空间艺术和自然之间关系的选择和处理,退却无用的要素,使其更好地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关系,从而营造一种半私密、半开放、有情趣的意境空间。另外,传统建筑的大木作结构体系、屋顶特点及斗拱、勾阑等细部构造特点,也促进了传统园林建筑模糊空间的产生。

1.1园林建筑模糊空间种类

常见的园林建筑主要有厅堂、阁、斋、轩、榭、廊、亭、舫等多种建筑形式并存,前四种是园林中主要的大型建筑,其内外空间分隔明确;后四种是园林建筑中的小型建筑,其内外空间分隔不明确,属于典型的模糊空间。亭是园林建筑中较小的一种类型,有台基、柱和屋顶,由各种各样的几何形体构成,有的四周设有护栏或座椅,有的中间设有桌椅,是一种纯粹的模糊空间。榭则是在水边架起的亭台,其承载的功能都是游玩、赏景、休憩。舫的原型是江舟,有船底、船篷,有前舱、中舱和后舱,有带墙体和窗户的,有带护栏的,后来演变成石舫、旱船、不系舟、船厅等建筑[1]。廊是由传统建筑的檐下部分发展而来的,在建筑中“芜出一步”说明它的功能类似于现代的雨棚,从建筑的附属地位分离出来的廊,却在园林中起着重要的主景作用。回廊、曲廊、直廊、画廊等既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又是园林建筑的“向导”,把游客从一个景区带到另一个景区,廊的空间属性由单一的三维空间转化成了四维空间。

1.2园林建筑模糊空间特点

以上几种园林建筑的空间只有顶,没有墙,空间界定不明确,故其属性有很强烈的模糊效应,可以承接多种行为活动,空间功能复杂多样,空间体验含混。首先,亭、舫、廊等园林建筑功能复杂,可以休息、避雨、观景、打牌、弹琴等等,只要室内能做的事情,在这里都能实现。其次,由于没有墙体限制,形状、高度可以随意变化,如地面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带高差的;可以是各种几何形体(如亭的形状),可以弯曲通直;可以落在地面、树木之中,可以支在水面、毗邻水体,亦可倚靠建筑、围墙等形成园林边界或建筑入口的过渡空间。最后其空间体验婉转细腻,如拙政园含有许多园,各个园或串联,或交叉,或渗透,空间层次繁多,封闭中见开敞,开敞中有封闭,步移景异。其远香堂西与南轩相接,池水在此分出一支向南,廊桥小飞虹与水阁,小沧浪横跨水上,两侧亭廊棋布、组成水院。由小沧浪凭槛北望,透过飞虹桥,遥见荷风四面亭,以见山楼作远处背景,空间层次深远,景面如画[1]。

1.3园林建筑模糊空间意义

园林中的借景、对景等手法的运用,使得园林建筑既成为有使用功能的建筑本体,同时也成为园林中的景观,能在其中看人、看景,也能被人欣赏。沈复作为园林建筑的观赏者,在《浮生六记》中这样写道“说到园亭楼阁、套室回廊的布置,堆叠假山、栽花种草的技巧,一般讲求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作为主要景观节点的亭、廊、榭、舫,其自身既是园林中的景观,创造了局部模糊空间的意境,同时也配合园林其他要素创造了虚实相生的流动空间。园林建筑这种设计手法如果用数学方法来表达,也属于模糊性问题,即亦此亦彼,从0到1,是“融合二元性事物而又不失二元个别特质之性质”[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时间引入到了三维空间中,出现了时空观,即四维空间,而这四维空间的观念正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灵魂。

2现代建筑模糊空间特征

针对上述四种园林建筑模糊空间的特点,引申至现代建筑模糊空间设计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空间特征。

2.1空间功能模糊多样

无论何种建筑,其功能明确是设计的根本原则。但总有部分区域为适应人从内而外的视觉明暗、肌肤冷热等生理需求,需要一个内外过渡空间来调整,这部分空间功能模糊,起内外联系作用,当通行廊道,同时减少日晒,改善局部生态;或改变立面造型,增加景观效果;或作为室外景观的一部分,而与室内无关;或把地面的复合空间叠加起来,形成竖向的、富有层次感的模糊空间。呼和浩特大唐国际喜来登酒店二层通高的连廊,既作为联系两栋主楼的廊道,同时也是建筑入口的雨棚,可以遮风避雨,虚化建筑的实体立面。西安某商场底部空间内凹,形成一避雨廊道,连接室内外空间,同时可将货物外展,吸引客人,如果再摆放些座椅,还可供人休息、看人和看景,增加了商业的热闹氛围。黑龙江工程学院主楼中间下面四层架空,形成了过道空间,虽然在建筑投影范围内,有限定空间的三要素:地板、墙壁(两侧)、柱子、天花板,却属于室外。它构成了校园入口大门,同时位于校园主轴线上,加强校园空间的延伸效果,突出主楼建筑核心地位。王澍的垂直院宅是在立面上出挑的院落,可种植花草,几户共用一个院落,形成了亦内亦外的垂直模糊空间,增加了邻里之间的交往机会,同时美化了住宅立面,增加了生态效应(见图4)。

2.2空间界定形式繁多

现代建筑模糊空间的界面形式主要是受功能的影响,不同的功能需求产生了不同的模糊空间形式。除此以外,结构形式也是影响空间界面的重要因素。传统建筑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体系造就了园林建筑模糊空间的产生,而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体系则是促成模糊空间界面形式的主要因素。如垂直院宅主要以混凝土墙体、楼板围合模糊界面;而黑龙江工程学院主楼由于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故其模糊空间的界面包含有墙体、柱子等,为使门面宽敞,正面不使用墙体,且尽量加大柱间距;呼和浩特大唐国际喜来登酒店的连廊顶部,使用透明的玻璃,背景即是红色主体墙面,配以白色单排柱子,相互衬托,对比鲜明。楼板、柱子在创建模糊空间上起到了决定作用,柱子离墙体越近,楼板出挑越小,模糊效果越差,反之则会增强空间的使用功效。

2.3空间位置灵活多变

现代建筑模糊空间的位置灵活多变,可在入口处,可紧邻主体墙面,亦可附贴内庭院,还可在竖向层层依附外墙设置。如上海国际汽车城创新港D地块,为形成具有精神场所意义上的内庭院,研发单元的出台层层错落,加上大大小小的、活跃的钢梯,创造了一个从平面到立面的、多维的复合空间。“从某种程度上微妙地界定了从属本场所的‘内’以及不属于场所的‘外’”[3]。再如垂直院宅突破了以往阳台的概念,“住宅的整个立面看上去,相当于把传统的宅院平贴合立起来———城市的平面结构被转化成了立面”[4]。

3模糊空间对设计的拓展

现代建筑模糊空间的设计手法多样,从微观角度看,通过结构、材料、交接、竖向、意境等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求设计手法的变化。从宏观角度看,在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交接处,尤其是在某些商业氛围很浓的公共建筑中滋生出一种模糊性较强的空间,它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虽然它有天棚、地面、墙壁,但却不属于室内空间,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围合体,类似于园林建筑中的廊,是室外向室内过渡的空间。它既作为建筑的框架,又是城市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实现城市与建筑,人工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的渗透、融合,创造出优美的境界。同时也能丰富建筑的层次感,使街道的界面多变化,营造出活泼、丰富的城市景观。总之,通过分析传统园林建筑空间模糊性的特点,发现其对现代建筑模糊空间的设计影响较大,设计手段繁杂多样,而且易引入时间要素,增加模糊空间的使用意境,丰富空间层次,创造了新的立面美学价值。当然建筑设计是不能用一个明确的公式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喜好的人们的愿望,虽然设计本身也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却也隐藏着内在的规定性。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应尽可能找出建筑设计的本质规律,最大限度地以最优的方法(能否寻求一种模糊的公式)来设计房屋。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第6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06-212.

[2]孙全文,周宗宪.建筑之中介空间[M].台北:胡适出版社,1986:18.

[3]陈屹峰.车间上的研发之“家”———上海国际汽车城科技创新港D地块设计思考[J].建筑学报,2016(6):47-49.

[4]颜红影.传统院落空间对现代建筑的启示[J].宿州学院学报,2012(1):85-87.

作者:郭茂杰 姜琳琳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