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筑空间设计中场所及场所精神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建筑空间设计中场所及场所精神的意义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建筑空间设计中场所及场所精神的意义

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时代的变迁,多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空间被人们忽视,导致其本真意义丢失,比如充分融合场所及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文章在全面阐述场所及场所精神的基础上,对场所及场所精神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意义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建筑空间设计 场所 场所精神

现阶段,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数字化科技为主的信息媒介时代到来,给建筑领域带来较大的冲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1]。而且,人们越来越多地盲目追逐流派,急于标新立异,促使多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空间逐渐被废弃,这不仅不会对城市形象进行改善,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城市原有的空间环境。所以,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规划与设计时,需要充分重视标志性元素所具备的场所感、渗透的文化精神,并对环境中的不同建筑进行统一协调与连接,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地域特色、文化氛围的场所精神。

1场所及场所精神

1.1场所

在科技术语中,“场所”主要是指社会相互作用的背景或环境。而在建筑领域内,“场所”则是指在建筑物或人造物界定的空间范围中,人与环境之间出现相关联系。挪威著名历史学家、建筑师诺伯格•舒尔茨最早、最系统对场所理念进行讨论,认为活动发生的地方便是“场所”,其空间具有清晰特性,为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包括众多材性,如肌理、色彩、形状等。这里提出的“场所”充分结合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整体,能对某一特定地段内人们的生活方式、自身环境特征等进行准确反映[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采用积极措施,实现“场所”的回归。

1.2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最早也是由诺伯格•舒尔茨提出的,该词源于罗马人,意义为所有存在的事物均有其精神。诺伯格•舒尔茨还将“场所精神”引用到建筑领域内,赋予其新的意义,认为“场所精神”是人的主观内心意识空间与客观存在的空间体的复合体,能对人是场所的核心及特色进行反映。换句话说,场所精神承载的是人对整个场所的归属感、认同感,极易打动人们内心,引发共鸣。而且,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能对人与环境进行紧密联系,对现代建筑学用中性、缩减、抽象的观点看待环境的不足进行批判,便于对人们在精神、心理上与世界的联系进行重建[3]。而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空间设计能为人们提供相关活动的物质场所,且能满足人们对其使用功能的需求,从而促使使用者在精神、生理上均达到愉悦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筑空间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场所精神,充分融合人与环境,从而促使人们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场所及场所精神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2.1强调总体布局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建筑的场所性强调建筑空间能反应出所用环境的文化背景、历史文脉、地形地貌等要素。可以说,一定的环境脉络是建筑存在的必备条件。而完善的建筑空间设计并不是简单叠置及拼贴建筑物与环境各要素,而是采用积极措施,促使建筑物与环境各要素之间彼此认同、吸收、整合,这一过程可表现出两者的互动性和双向性[4]。一方面,以往普遍认为的建筑经由对自我进行“修正”,从而达到与环境的和谐,其实并不是建筑接受环境的特质。另一方面,环境能对个体建筑的个性特性进行认同和接受,且能促使自身个体性得到完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时,需要对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整体把握,从而根植于环境,实现两者的统一、和谐[5]。比如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其总体布局重视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该艺术中心在北部森林公园的生态延续轴线上,周边有着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存在曲线状分布的水系及集中的绿化带。在进行建筑空间布局时,若实施直线式布局,可能会影响到周边曲线形态环境,对景观环境延续性、整体性造成破坏。而采用曲线式布局,能充分契合周边环境,促使建筑与环境互相呼应,且能促使城市景观的延续性得到增强。

2.2重视充分结合城市空间

作为现代人居住的主要环境之一,城市是最常见的人为场所。而对城市空间进行界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建筑。在城市中,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回应是其场所性的重要体现。而且,人们必须认识到建筑设计对城市空间表达的职责。一个城市要想具备良好的形态,其建筑空间就应该存在良好的系统性和服从性[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对建筑场所进行规划和塑造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结合城市空间,从而实现城市、人与建筑的和谐统一。上述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在塑造建筑场所时,紧密结合建筑与城市空间,充分联合区域空间,从而促使各个区域可达性得到提升。而且,通过在不同标高上对一系列自由伸展的曲线形廊桥进行设置,一方面能紧密联系单体建筑与主要人流集散地,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室外公共空间。另一方面,还能充分融合分散的功能块,使其形成区域性整体,从而对文化艺术中心的整体形象进行强化。而且,在进行立面设计时,该艺术中心在立面风格中融入灵动简洁的设计元素,以白色为主色调,通过大量错落的平台和楼板,赋予建筑以简洁明快的风格,且整体凹凸有致。

2.3关注延续地方文脉

在建筑空间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场所精神并非是对各种形式进行照搬照抄,或者盲目标新立异。而是要在对特定地域所表现的场所精神进行充分体验的基础上,作为周围人造环境的一部分进行整体考虑。而且,在建筑场所精神设计中,只有充分融合地方文化元素,延续地方文脉,才能赋予建筑创作以灵魂,充分体现人文与文脉,而不是仅流于形式的干巴巴的符号。仍以昆山文化艺术中心为例。该艺术中心在进行建筑空间设计时,充分重视当地文化元素,比如水。作为昆山的灵魂所在,水覆盖着昆山三分之一的市域面积。在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选择充分融合水元素,在绿化景观环境中放置主体建筑,使其临近水体,并以具有丰富层次性的休息厅、室外平台、散步道等进行配备,可促使人们感受到现代建筑与昆山水乡特色的交融。此外,在对建筑形态进行设计时,主题为最能代表昆山文化的昆曲及并蒂莲。前者为最具代表性的昆山文化艺术形式,后者为昆山园艺文化代表。而且,市民接触最为广泛,且渗透力最强的文化象征便是地方戏曲和园艺。昆山文化艺术中心的平面形态衍生自昆剧表演艺术中的甩袖,自建筑中心开始,像表演中轻摇手臂翩翩舞动的长袖一般,向外逐渐进行旋转发散。而且,发散出的花瓣形态与并蒂莲相似,达到完美融合。

3结语

建筑空间设计的根本要点是场所和场所精神,能有效避免建筑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可赋予建筑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所以,建筑设计师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场所意识,将场所精神充分体现到设计过程中,从而充分融合建筑与人文环境,实现建筑与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韩颖,高祥生.浅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精神的包容性[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2):65-68.

[2]李夏菲,廖琴,熊春华.场所精神的诠释———当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12,8(12):33-35.

[3]许建业,杨亮.场所精神理论与图书馆建筑空间和服务的关联研究[J].图书情报研究,2013,6(2):8-12.

[4]林蔚然.基于场所精神的校园空间设计策略探索———以福州三江口高级中学为例[J].新建筑,2016,8(4):105-109.

[5]吴琨.探析场所精神下的空间设计思路与方法[J].艺术科技,2016,10(4):258.

[6]廖一联,申敏.场所精神———基于现象学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理论与案例分析教学研究[J].四川建筑,2016,36(2):79-81.

作者:甘路 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