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不足及对策探析
【摘要】本文从高层建筑抗震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目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建筑问题;应对策略
1.高层建筑在抗震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1.1建筑物的整体高度问题
在一定结构形式的高层建筑中,对高层建筑相对应的高度有明确的规定,这主要是考虑到该建筑的安全性能和抗震性能。但是我国现在许多小区、商厦、行政楼越来越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摩天大楼”,而由于我国现在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严重,对于不断增加的人口来说,可用空间也在逐渐减少,这就导致许多高楼超过了我国高层建筑的限制高度。当建筑物高度超过地震极限值时,其抗震性能降低,高楼倒塌时,对周围抗震性能较好的建筑物造成破坏,进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我国高层建筑在高度的选择上,一定要做好结构设计,首先考虑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再考虑其高度及其他影响因素,使高层建筑尽可能安全。
1.2高层建筑地基的选取问题
目前很多建筑商对高层建筑的地基选择问题,只考虑到是否在繁华地段,空间是否较大,而对地形、地貌等方面考虑较少。实际上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地基应该选择更宽阔、更平缓的地带,土质要密实,而且要尽量远离河岸,建筑物不能跨越两类或多类土壤,要尽量避免凹陷的地势、山崖边与土壤断层处等不利于建筑的地形。如建设者选择这样不合适的地形作为高层建筑的地基,则抗震性能较差,建筑设施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将处于一定的风险之中。
1.3高层建筑材料的选择
近几年我国新闻频频爆出多起房价过高的“豆腐渣工程”,媒体在2013年就有报道:郑州沈家村村民到新居后,发现新居存在很多问题,渗水严重、墙皮大量脱落、地板不牢固、纸板上刷红漆做门等,很多承包商拿了大笔钱却使用廉价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质量好坏是影响建筑物稳定性的绝对因素。这类不合格的建筑设施,即使没有遭遇地震,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必须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不要为了省钱和利润而选择劣质产品[1]。
1.4高层建筑防震度较低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新理念、新材料,土木工程施工规范与施工力学指标相结合,使得目前许多建筑物基本达到了抗震要求,但许多技术还不完善,不能真正抵抗地震的侵袭,不能很好地满足设计要求。许多建筑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对地震工程的设计不够合理,导致建筑抵抗地震的能力较差。许多高层建筑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都需要通过模拟试验来为其提供技术支持,使整个建筑方案更具实用性,也更符合当前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若不进行合理的试验,将产生许多设计上的缺陷,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问题,造成房屋结构扭转效应较为明显,房屋承载力下降,进而影响房屋的整体结构。此外,设计师在进行震害预测的过程中没有应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一些必要的防震措施准备不充分,使高层建筑在遇到轻微地震时容易发生较大倾斜,造成破坏的可能性增大。
2.高层建筑的抗震理念规定
在我国,对建筑抗震标准有明确规定,例如在《建筑抗震规范》中有“三水准”与“两阶段”两条明确的规定。“三水准”即:当遭受低于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建筑物没有受到损害,可以继续使用,不需要维修;当发生规定设防烈度地震时,建筑物的结构发生了非弹性变形,建筑物本身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虽然建筑物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和损坏,但通过修葺后能够继续使用;当建筑物在区域内遭受抗震设防烈度预测时,建筑物发生结构非弹性的变化,破坏严重,但高层建筑仍能保持不塌陷,从根本上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周围地带稳定性。“两阶段”是实现“三水准”的重要前提,第一阶段是采用相应的地震参数计算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承载力问题,以保证高层建筑在面临相应地震时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二是计算高层建筑倒塌时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使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小于抗震规范的规定,达到“三水准”中的第三水准,即使面对强震建筑物也能屹立不倒。
3.高层建筑设计抗震对策
3.1分析高层建筑的抗震可靠度
以往工程设计者只考虑建筑物的荷载问题,未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研究,或只片面地考虑建筑物的抗震问题。因此,设计者应全面、综合地考虑和分析建筑材料参数的变化、地震强度对建筑物的影响及其他因素。将影响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各种因素,作为高层建筑整体结构设计的基础。对高层建筑进行抗震设计,应从抗震概念、抗震验算、构造措施三个方面入手,把抗震与减震结合起来,尽可能考虑其他因素对建筑抗震的影响[2]。
3.2选择有利的抗震场地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建筑,在面对地震时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建筑在土质较疏松的河岸地带,与在土质较硬、平坦、开阔的土地上建造的建筑,其抗震能力就有很大区别。因此我们在修建高层建筑时,一定要把好基础建设关。严格做好地质勘探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够保证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不利于建筑的区域,并根据抗震场地设计建筑物的其他抗震因素。
3.3选择适应的建筑材料
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豆腐渣工程”。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工程设计者应与建筑结构相协调,从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和建筑结构设计两方面来选择建筑材料。如资金允许,尽可能选用高性能混凝土及高强钢筋材料,以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高速发展,新的抗震材料已经出现,因此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采用新的隔震、抗震材料,尽量使材料达到最大的抗震效果[3]。
3.4选择合适的抗震结构体系
除抗震材料外,还需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进行抗震。对于高层建筑,可优先选择不承担重力荷载的垂直支撑或填充墙,或者选择轴压较小、延展性较好的抗震材料,这些材料可作为高层建筑抗震的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在面对地震时,通过框架支撑的抗震物体不能承受荷载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框架能起到加固抗震墙、吸收地震力度的作用。因此,抗震墙和框架结构可以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
3.5加强地基基础的设计
地基是房屋建筑的基础,对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来说,要提高其抗震能力,最困难、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地基的设计处理工作。在抗地震设计中,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与地基的质量直接相关,各高层建筑周围的地质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抗震设计时,也要考虑周围的环境和地质条件,根据实际高层建筑的要求,进行抗震方案设计工作。地基处理过程中,必须做好勘察、检测工作,对于局部岩体的复杂和环境因素,必须采取严格的技术措施。在某些区域,由于地质结构不够稳定,需要更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来处理,以防止地质结构对建筑物整体性能的影响。地基基础对工程的影响很大,会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建筑的最终效果,因此,加强地基基础设计是保证结构稳定的前提[4]。
3.6做好抗震减重比值的设计工作
做好高层建筑抗震减重设计,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设计者应保证剪力墙配筋的水平分布,在竖向布置钢筋时,应尽量控制钢筋结构的布置顺序,力求钢筋排列均匀。与此同时,拉筋路与各排布筋的绑扎方式也要做好间距设计。有些地区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在抗震形势较严重的地区,可采用剪力墙钢筋四排配筋法,对房屋进行加固,应分别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匀分布。采用拉筋方法需用将其与各排分布筋绑扎的方式,体现出四排配筋方法的整体密度。
3.7遵循高层建筑结构规律
高层建筑都有自己的设计原则,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首先要使建筑设计合理化,实用化,必须对建筑的外形、内部结构等进行细致设计。建造工程也需要从多环节、多角度为抗震设计做准备,将抗震理念贯穿于建筑设计全过程之中,确保每一个设计步骤都贯穿抗震理念设计的内容。在高层建筑中存在着局部过大、质量不均匀的情况,这样的高层建筑极易出现质量问题,甚至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建筑物的外形保持规律性也是为了避免一些自然现象,因此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抗震性、抗腐蚀性、防风性等因素,设计者必须把设计安全放在第一位,同时也要重视高层建筑材料的设计和选用。选用钢筋和混凝土应根据高层建筑的要求,特别是钢筋可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如发生地震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与此同时,还需定期对高层建筑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才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结束语
总之,高层建筑的抗震观念和抗震设计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和提高,要从实际出发,结合高层建筑的基础、材料选择、抗震结构体系和建筑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选择最大抗震强度的方案,确保即便面对地震,建筑物还是可以保护人们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池祥.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J].化工管理,2018(25):68.
[2]周磊.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30):111-112.
[3]郑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智能城市,2018,4(04):16-17.
[4]崔晶巍.抗震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7(12):91.
作者:崔建坤 单位: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二篇:建设工程抗震设计中波速测试应用
摘要:波速测试是岩土工程勘察中常用的原位测试方法,它具有工作效率高、资料处理快速,成本较低的特点。本文简述波速测试工作原理、现场工作要求及数据分析处理等,并结合抗震设计规范阐述如何利用波速测试成果划分场地类别、抗震地段,确定设计特征周期、调整抗震设防烈度等。
关键词:波速测试;场地类别;抗震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追求高舒适度的现代化居室,出于对建筑物的安全考虑,其抗震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工程建设中都离不开地震效应评价。波速测试是目前进行场地地震效应评价中最常采用的技术之一,其成果资料可以用于划分建筑场地土类别、场地类别、判别砂土液化等,并以此作为抗震设计的依据之一。
1方法介绍
波速测试是岩土工程勘察的一种原位测试方法,用于测定场地内各类岩土层的压缩波、剪切波的波速值,测试方法分为单孔法、跨孔法或面波法(各测试方法对比见表1)。由于单孔法测试装置简单且测试效率高、成本低,故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单孔法。通过锤击木板,使木板与地面发生错动,产生剪切波,并在钻孔内不同深度接收向下传递的剪切波。通过计算获取各地层的地震波传播时间和相应的接收深度,即可计算出各地层波速值。
2现场工作要求
对于单孔法,采用地面激发弹性波,孔内三分量检波器接收的方式进行测试。(如图1)
2.1震源装置及激发
剪切波震源:单孔法震源可采用爆破、弹簧式S波、敲击木板等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敲击木板,即采用正反向锤击木板的方式激发,要求孔口与木板中心连线与模板长边垂直,孔口与木板的间距宜为1m到3m之间;压板重物不宜小于500kg,使木板和地面耦合良好。纵波震源:要求激发能最大和重复性好,常用的是用重锤锤击放在地表的圆钢板,以产生纵波。
2.2接受装置
孔内探头采用三分量检波器,其中一个垂向检波器接收压缩波,另外两个水平检波器接收剪切波。一般采用气囊式或弹簧式装置使探头紧贴孔壁,测点间距一般为1m,自下而上进行测量。
2.3现场波形判别
在现场工作中应对采集到的波形鉴别,确保采集到的有效。应根据剪切波和压缩波的特点把它们区分出来,区分的方法常有以下两种:(1)压缩波速度较快,同一深度的压缩波总是先于剪切波到达。(2)压缩波能量少,因此振幅较小;剪切波能量大,振幅高。且剪切波是正反两个方向激发,这两个方向锤击获得的剪切波相位应相差180°,而压缩波即使正反敲击其相位不变。(如图2)
3数据处理
3.1岩土层的层速度计算
读取各测点纵波、横波(剪切波)的初至旅行时间t,按下式进行校正:利用校正后的各测点时间,按下式计算:即得到第i测点与第i+1测点间的速度。
3.2等效剪切波速计算
等效剪切波速计算时应首先确定计算深度,现行主要建设工程行业规范中主要分为两种计算方法,现将建筑、水工建筑、公路桥梁、铁路工程等规范相关规定总结如下:3.2.1确定计算深度。3.2.1.1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GB51247-201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中规定,等效剪切波速计算深度为场地覆盖层厚度,一般情况下,将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且其下卧各岩土层的剪切波速均不大于等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至地面的距离作为覆盖层厚度。特殊情况按相关规范执行,如地层中存在孤石、透镜体、火山硬夹层等情况应按规范规定计算。3.2.1.2根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2009年版)中规定,等效剪切波计算深度,应取地面或一般冲刷线以下25m,并不得小于基础底面以下10m。3.2.2计算场地等效剪切波速。根据以上规定确定的计算深度d0,计算出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然后计算出等效剪切波速:。
3.3动力参数计算
动弹性模量计算公式:动剪切模量计算公式:动泊松比计算公式:
3.4场地的卓越周期计算:
4工程应用
4.1砂土液化
判别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相关规定,当采用剪切波速判别地面下15m范围内饱和砂土和粉土的地震液化:当实测剪切波速大于按下式计算的临界剪切波速时,可判为不液化。
4.2场地土类型和场地抗震地段划分
4.2.1场地土类型划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由各岩土层的剪切波速vs并结合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判别各岩土层的场地土类型:vs>500,为坚硬土或软质岩石;500≥vs>250,为中硬土;250≥vs>150,为中软土;150≥vs,为软弱土。4.2.2场地抗震地段划分地震区选择建筑场地时,应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危险的地段,其中规定:坚硬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有利地段划分为有利地段;软弱土,液化土划分为不利地段;因此场地内各岩土层的场地土类型、是否为液化土是作为抗震地段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4.2.3划分抗震地段的工程意义地震作用破坏建筑结构时,地震作用对结构造成直接破坏因素,此外还有场地条件的原因,所以选择抗震有利地段,是减轻因场地原因引起的地震灾害首要步骤。规范规定抗震设防区的建筑工程场地宜设置在抗震有利地段,抗震不利地段应避开,并不建设在危险地段。
4.3场地类别划分及其工程意义
4.3.1场地类别划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1.6规定,采用由剪切波速值确定的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场地等效剪切波速综合判定场地类别(表2)。4.3.2划分场地类别的工程意义。4.3.2.1设计特征周期。Tg的确定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4条,设计特征周期Tg应按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查表确定(表3)。表3特征周期值设计特征周期Tg后,是确定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参数之一,结构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是建筑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计算参数。4.3.2.2抗震设防烈度调整依据。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3.2条及3.3.3条规定:应根据建筑场地类别,拟建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调整抗震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如Ⅰ类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以上的丙类的建筑,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Ⅲ、Ⅳ类建筑场地,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规范中另有规定,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时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执行。
5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波速测试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是一种常用的测试方法,其具有工作效率高、资料处理快速,成本较低的特点。波速测试获得的场地内各岩土层的剪切波速vs、场地等效剪切波速vse,可以作为场地砂土液化判别的手段之一;是场地土类型划分、场地类别划分、确定设计特征周期和建筑抗震设防烈度调整的依据。因此波速测试成果的准确性,关系到建设工程抗震设计的安全性、合理性。物探技术人员应在现场按规定布设激发、接受装置;保证采集到有效的压缩波、剪切波,并正确判读的初至位置,获取真实波速值。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3]陶莅宁,侯广春.波速测试技术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1(18).
[4]袁文福.波速测试在工程中的应用与研究[J].内陆地震,1998,3(1).
作者:黄强 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四川总队
第三篇: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理念设计探析
【摘要】地震作为一种破坏性极强、难以规避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有着极大的影响,也会导致国家与社会受到重大损失。建筑结构抗震性不强而造成的事故,在全部建筑结构工程事故中比重较大,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展开研究,是加强建筑结构稳定性的重要策略。本文对建筑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阐述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相关内容与建筑抗震设计所需要注意到的问题,并且对抗震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当中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0引言
地震是一种难以避免的自然现象,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人类社会的重大灾难。多年来国内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地震,承受着十分严重的后果。如何将抗震设计理念与结构设计相联系成了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将抗震特殊构件设置于建筑物中防止建筑物因地震倒塌,抗震设计有很多种类,应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选择,抗震设计如图1所示。普遍都是采取概念设计来模拟地震的情况,从而得出地震的实际情况,而且要依据相关模拟的有关参数来对建筑结构上的计算,因此得到相关的建筑抗震结构,从而更好地保障现在建筑物结构的总体抗震性能。同时也对建筑在一些大地震的情况下结构的弹性变形进行精确的计算,从而保障设计能够达到相关抗震的要求。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当中,设计目标是设计工作的重要方向,所有的设计都要围绕这项目展开。由于地震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要根据性能的抗震设计要求来预计各种等级的地震影响。我国的抗震有关规定,对于在地震断裂带两边10km当中的结构要计入近场影响。在抗震设计当中对于主体结构来讲,结构的性能划分成3个水平,即使用良好、人身安全以及防止倒塌。
1抗震设计概述
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在工程方案阶段有必要提出相应的抗震布置图设计方案。结构的性能与层间位移角密切相关。结构性能与层间位移角关系见表1。如果抗震布置不合理,地震发生时具有影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这将会使得地震产生的破坏性不断加剧,引发非常严重的影响[1]。在建筑方案平面布局时建筑的结构工程师应该对称分布各个部件,禁止出现特殊的、不规则的建筑设计,设计师要调整建筑物的形状、大小和结构布局,经过对建筑工程结构的深入调查,多次调整后得出了最科学合理的抗震建筑施工方案。
1.1做好抗震结构的设计
现阶段高于150m的建筑,一般采用框架—核心筒、筒中筒和框架支撑体系这三种结构体系。设计前,设计师应该要熟知影响建筑结构设计的因素,设计时避开这些因素,科学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建筑结构设计的效率,在地震发生时发挥良好的抗震作用。
1.2做好力学分析
受经济和负担能力的影响,如果结构的弹性能够保证,设计力可以低于设计的要求。而抗风结构的设计则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保持弹性。指定的规范要求旨在提供必要的非弹性地震行为。在目前设计的大多数建筑中,大地震建筑物是否能够幸存,主要依赖于其框架系统通过(相对)大的非弹性变形时间延迟耗散能量的能力。这是抗震设计要注意的事项。因为地面运动的惯性阻力,在结构中产生了力。建筑的反应是动态的,变形是相反的———在同一次地震中正位移和负位移的量相等。对于非常严重的地震,响应是非弹性的。事实上,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每隔10年左右发生一次地震,甚至可以预期会出现中度的非弹性反应。虽然在构件中产生设计力,但实际极限状态是能够变形的[2]。在基于力的方法中,选择一个系统并假定其延展性供应,设计力的计算方法是将弹性需求除以预期的延性供给。这种方法非常适合新架构,由于在流程的开始阶段,每个元素的强度都是未知的。基于排列的方法,只要能证明在临界区域内变形的需求低于供给,则该结构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方法非常适合目前的建筑要求,因为单个元素的强度在设计开始时都是已知的。在抗震设计中,重要的是认识到地震力是惯性力,因此,每一个结构和非结构单元的质量贡献的系统将施加的力量,横向抗荷系统。载荷路径中不能详细描述为韧性元件的部分必须设计成能弹性地抵抗它们的力。换句话说,“非延展性”连接必须能够弹性地抵抗大于构成连接的元件的最大可能强度的力。对于弯矩框架而言,某一单元的过早屈服通常不会引起问题,刚度中心会相当平稳。然而,对于墙体系统,某一墙体的过早屈服将导致刚度中心发生非常显著的位移,同时扭转力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增加直接力。此外,扭转力可能会增加圆周平面的漂移,增加损伤。值得一提的是,某些长度的墙体(在平面中)在杆与杆之间的屈服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屈服点。然而,对于某些类型的墙———比如只有弦杆加固的砖墙———屈服更突然,CR的变化也会更快。在大多数情况下,响应谱分析是最佳选择。线性时程分析略优于MRS,但在“准确性”上的微小提高不值得额外的努力。由于非线性静力推覆分析的局限性,非线性分析的最佳选择是时程分析。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一直以来,传统抗震设计就是单纯增加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来抵抗地震的侵袭,就是人们常说的“硬抗”。这种设计的原理是将地震能量直接传递给结构构件,结构构件的设计是抗震设计,以此来承受地震能量。这样方法虽能保证地震下结构的整体性,而且结构也不大容易倒塌,但是,结构损失是在所难免的。近年来,我国抗震技术也在不断向前迈进,技术人员提出的抗震设计也在实践中被不断地证明。当下,主流的抗震方式有以下几种:
2.1建筑结构减震设计
在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建筑结构工程师越来越重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和相关的施工技术。其中,建筑结构阻尼技术主要是通过相关的阻尼装置,有效降低建筑结构主体结构的振动应力。大大增强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通常,在建筑结构抗震技术中,一般只采用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的一个分支,通过阻尼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有效应用,能够增强整个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也有效减少了建筑结构和工程设计中产生的大量经济投资。新型减震施工技术使建筑结构内部结构更加牢固、稳定,从而使建筑结构更安全[3]。
2.2延性减震设计
多震国家的建筑结构设计主要方向都开始朝延性抗震理论过渡。延性减震设计,顾名思义,就是用材料的延性来减少地震的破坏力。因此,设计时就要增加结构或者构件的延性,通常是通过塑性铰的设计来增加延性的。延性抗震的目的就是结构构件可以产生塑性变形,也能造成损坏,但是不能够倒塌。结构设计时,往往会让其具有滞回的特性。通过这种特征来抵抗地震力的弹塑性变形,这样在大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是反复的弹塑性变形循环,以此来保护建筑。
2.3新结构
型钢混凝土在抗剪力能力以及延性方面也高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耗能能力强,因此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保证建筑结构的变形在安全的范围内,也就避免了建筑结构因变形过大而产生的质量问题,能够显著延长建筑结构的寿命及提升安全性。对比传统的抗震设计,没有增加成本而且降低了材料的费用。上述抗震设计中,在实际施工中应用最多的是前两种设计。这两种设计采用的方法、措施都是截然不同的,设计的机理、使用范围也不一样,因此这两种是相互独立的,在工程中可以通过协调使用起到更好的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民用建筑中,需要树立一个先进的抗震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建筑结构设计,从而确保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实践中,应对工程实际进行综合考量,结合工程地质条件与地震情况等特点,利用合适的抗震装置与设计方法。技术人员也应积极完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案,深入探索新的设计理念,推动抗震技术实现在建筑结构工程中的大规模应用,以此来有效提高整个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提高我国建筑结构工程建设发展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誉,张冬梅.刍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理念设计[J].房地产导刊,2014(11):89.
[2]郭成华.刍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5(52):95.
[3]徐惠峰.刍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4):1408.
作者:刘嘉杰 单位:江门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