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筑抗震设计的现状应对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建筑抗震设计的现状应对措施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建筑抗震设计的现状应对措施

摘要:地震是非常恶劣的自然灾害,它的强力破坏性会对房屋、桥梁等建筑物进行毁灭性地破坏,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建筑抗震设计的应用和发展已经越来越广泛,建筑抗震设计的主要方式就是改变建筑物的设计结构,在建筑物上运用延性构件来吸收和传递地震的破坏作用,使用简单实用的结构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延性构件;建筑结构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数次地震,虽然强度大小不一,但这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尤其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地震等级最高、死亡人数最多、破坏最为严重的一次。这一次惨痛的教训也告诫我们,应该大大提升建筑行业的抗震设计水平。从多方面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加固,使其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对地震的破坏产生足够的抵抗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贡献。

1建筑抗震设计时出现的问题

1.1房屋结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①在工程结构中,由于横向刚性的结构形式不够稳定。在结构的分布状态不断改变的同时,地震所产生的内力分布也会跟着改变;从而使建筑物的结构分布出现比较大的变化,这会使垂直方向的结构分布出现薄弱的地方,对房屋的整体结构产生很不利的影响。②由于每次地震带来的破坏形态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很难对地震的危害进行准确地判断,更是无法及时做出应对措施。根据我国建筑的常规形态来看,通常会理解为,对填充墙进行处理就可以减少自然振动的周期。所以,从结构的整体上来看,垂直填充墙的分布对地震的作用是有影响的。③不重视填充墙的设计。填充墙对工程建筑的主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也会产生影响。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就会埋下安全隐患,对防震工作产生很不利的影响。④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在遭遇地震时,会利用自身的结构变形吸收地震所产生的能量,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利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的变形来释放地震力是比较危险的。综上所述,在房屋建筑中一定要注意填充墙的结构位置和刚度,从而确保地震时人们对地震的形式能够做出明确地判断,进而减少经济损失。

1.2场地选址的不正确

对建筑行业来说,建筑物地基条件是影响建筑安全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在选址的过程中,选择了一些有软土、液化土或者土壤分布不均匀的场地,那么地震时,这些场地的建筑物就会出现崩塌和下陷的情况,这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地下土壤中存在软弱粘性的土壤、软硬土层的分布不均匀。再加上如果有填土的地区,那么建筑物的稳定性很弱,发生地震时建筑物结构会瞬间被破坏,从而导致房屋的坍塌和下沉。如果在建筑的过程中我们无法避开这种特殊土壤和特殊土层,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建筑物的地基和结构进行合理地加固和设计。

1.3建筑物结构设计不合理

在设计建筑物的结构时,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提高建筑物的延性。因为延性能力越强抗震效果越好,延性结构机制可以把地震带来的破坏作用转移到其他地方,产生非弹性的形变,使结构的次要构件来吸收地震能量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进行保护。建筑物本身的抗震强度主要依托延性结构的抗震性能,当发生地震时,最先受到破坏的是钢筋混凝土等的结构的框架,接着是建筑物的支柱受力变形,但是在设计建筑物的延性构件时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够合理地设计建筑物的延性构件,就会导致地震产生的破坏还没有传到延性构件就会消失,从而使其失去应有的作用。这样也就无法保证建筑物对地震能量的消耗,从而造成对建筑物的破坏。

2建筑抗震设计采取的措施

2.1房屋建筑抗震设计的措施

①建筑的非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也是抗震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房屋的抗震结构时,我们不仅要关注房屋结构的设计,同时还要对非结构构件进行设计。在其质量、变形能力、强度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从而选择适合建筑物的抗震结构。②梁柱等结构构件的变形会严重破坏建筑物的结构,如果梁柱等的变形能力超过自身的承受范围,就会使建筑物的整体结构都会受到破坏。因此,我们在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时,应该把塑性铰放在梁端并合理设计柱子的破坏机制,这样才会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2对建筑物的主体结构进行合理地设计

想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最主要的就是对建筑物的主体结构进行设计。实践表明,在复杂的平面布置上,建筑物通常会出现刚心与质心不重合的现象,这样就会加剧地震的破坏,在设计时我们应该满足结构竖向均匀性的原则,减少不同种类材料的使用,用最简单的、规则的建筑形态来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设计。

2.3增强建筑结构的延性能力

在设计建筑物的结构时,一定要注意对延性构件进行合理地设计。合理布置延性构件在建筑结构中的位置,使其更好地吸收地震能量。通过自身的吸收以及非弹性形变的特点,为建筑物的整体结构作出贡献。

3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不断发展,人们现在考虑的已经不单单是居住环境的温暖与舒适,更多的是为了自身安全所考虑,人为的安全隐患我们还可以防范,但如果是自然灾害带来的危险,我们就无法预防了。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给我们民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建筑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成为了广大从事建筑设计等工作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开海,黄世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发展历程及展望[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07):73~78.

[2]陈国兴.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演变与展望[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01):102~113.

[3]裘民川.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工程抗震,1999(04):7~11+40.

作者:赵园园 贾培奇 王燕荣 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