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女排精神的高校学生体育价值取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女排精神的高校学生体育价值取向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女排精神的高校学生体育价值取向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高校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到当代大学生缺乏“女排精神”,大多数学生对待体育处于一种消极、被动态度,体育意识薄弱,同时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不起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激情。高校应加强以“女排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体育道德品质,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借助排球的影响力,鼓励和推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的发展;以教学改革促进“女排精神”的融入和渗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认知。

[关键词]女排精神;体育价值观;体育

价值取向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网络化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覆盖,西方的各种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思想流入我国,严重影响和干扰学生的思想和认知,使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发生动摇。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历时12年的磨炼和等待,凭借着“女排精神”再次站上世界最高的领奖台,“女排精神”再次引发全国人民深思和学习[1]。“女排精神”是民族与时代精神的传承和创新,是中国女排获得五连冠期间的无数次失败、成功的经验总结和积累[2],是时代与民族精神的体现和传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心剂和催化剂,推动我国精神文明不断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弘扬“女排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促进学生德、志、体全方面发展,磨炼和激励学生在困难中不断成长,促进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样本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选取安徽省高校参加体育活动的13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以体育价值取向的结构为依据,随机抽取安徽省10所高校1300名学生进行调查,主要以参加体育活动的高校学生体育价值取向认可情况和课余活动安排情况设置调查问卷,了解高校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方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放1300份,有效收回1200份,有效率92.3%。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相关概念的分析和界定“女排精神”的实质是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与时俱进,不断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胜不娇、败不累,具有一颗包容的态度和精神。它是中国优秀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重要因素和有利资源。“女排精神”渗透于我国各行各业,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和精神动力[3]。体育价值观是体育的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或者说是体育价值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是指导人们对体育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4]。体育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5],它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他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体育价值被人们认同内化为人格结构的重要部分,它具有评价、指引和调节体育行为的功能[6],并将它即作为社会体育文化加以研究也可将它作为人格探索和培养,体育价值取向的科学化、合理化标志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2.2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结构目前,体育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文化存在社会。它能给人类带来健康、娱乐、休闲,增进友谊,交往,教育等多种功能。根据体育的功能属性将体育价值观分成个体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两方面。数据反映高校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的首选,强身健体占73.7%,得到大家共同认可和肯定的;时尚、休闲占67.3%,消费、娱乐占53.3%,个性张扬,非主流的价值占43.6%,说明高校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以时尚休闲,消费娱乐,个性张扬的价值取向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思想更加前卫和开放,这也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价值取向,缓解疲劳,释放压力占39.2%,提高生活质量,建立良好的生活关系占35.3%,说明高校学生有着健康的心理追求,通过体育运动释放自己学业或者工作的压力,更好的适应生活。但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只有9.5%,说明高校很少通过体育运动来增进友谊,可以开展一些小团体项目的活动或者是比赛,在大家相互配合和努力下共同完成的体育活动,既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又增强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样也可以组织各系部,各班级,各专业等相互联谊进行对抗赛,友谊赛的形式,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运动比赛的形式更好的交友。2.3.1过分追求时尚、休闲、刺激体育运动当今是知识和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化全面覆盖的时代,西方时尚、刺激、危险的体育运动通过网络很快传入我国,现代的高校学生个性化较强,思想不成熟,不稳定,意志不坚定,加上部分高校学生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认识不清,没有真正去理解。反而他们认为学习西方的这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是一种时尚、潮流的代表,对我国的传统体育的学习感觉更加枯燥和无趣,造成很多高校学生过分地去追求西方这些极限和高难度的体育运动。如:西方一些危险刺激的极限运动:蹦极、轮滑、滑板、攀岩、野外生存、登山等活动。要传承,但也要百花齐放。体育运动同样需要与世界并轨,但不要过分追求西方那种时尚、休闲体育运动,大力开展我国自己特色项目、努力赶超方显中华体育之强国。2.3.2超前的娱乐、消费状态,过分的追求名人效应经济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受西方的体育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下,高校学生的心态更加开放,简单的物质文化满足不了当代高校学生需求,精神层面的体育娱乐是大家共同追求和认可的。目前,高校学生追求体育名人和品牌效应是普遍现象[7],对自己使用的运动服装、鞋子、体育器材品牌进行攀比,从之前普通运动服的穿着转到名牌服装的不断追求,甚至成为主要的体育消费群体,说明当代高校学生出现体育认知的片面,没有正确的认识体育价值和体育行为所带来的一些良好影响,过分的关注体育的名人和名牌效应,而真正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忽略体育健康价值的本质,只在乎自己的满足和自豪感。因此,需增强学生对体育的深刻认识,更新学生体育观念,通过媒体手段宣传过分追求明星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以在我们身边去发现一些优秀的,表现好的学生,成为我们的生活中的小名人。2.3.3高校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运动的时间缺乏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安排情况如下:上网、休息、逛街、娱乐、运动、科研学习、工作、其他等,分别占总数的72.5%、52.9%、42.1%、37.3%、31.4%、27.1%、24.5%、18.2%。通过手机或者电脑上网的时间排到整个课余活动第一位,说明高校学生主要是把大部分课余时间安排在上网、休息、逛街等活动上,真正花在体育运动上的时间较少,对体育运动的健身价值的认识不清,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需求。2.4高校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社会取向分析学生基本上是忽视体育的爱国主义、社会经济、社会安定的价值,主要是体育的社会价值与他们平时体育运动影响的较小,或者是他们对体育的社会价值根本认识不清,不能作为自己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选择和主要动机。除了学生们的公平竞争意识较高。相对来说比较好,其余的体育道德品质:团结协作14.3%、顽强拼搏16.3%、社会责任感15.6%、组织纪律性13.5%、集体主义14.2%,这五个方面均低于20%,说明高校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方面有较弱,怕苦怕累现象普遍,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纪律性较差,都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通过表4、表5可反映出学生对体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认识不清,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体育最基本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功能,而对体育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带来的价值都一无所知。高校学生的个性化思想较膨胀,个人主义利己现象较严重,在体育竞赛或者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之间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相互配合的意识较差,忽略体育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功利性较强。

3结论

3.1当代大学生缺乏“女排精神”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强烈,个性更加张扬,非主流的思想强烈,但是同时也伴随着消极和不好的影响。主要表现:第一,当代高校学生过分的追求体育带来的享乐和身体上刺激,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力差,大多数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参加体育活动,这种个性化思想的膨胀造成体育社会化功能明显削弱和体育价值观认知的偏差[8];第二,部分高校学生出现自我为中心和极端个人主义现象,一切行动都是以利益出发点,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和价值,忽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对同学关心较少,忽视体育运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集体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相对较弱,都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现象比较普遍,陷入庸俗化、功利化的泥潭;第三,大多数学生出现怕苦怕累的现象,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往往选择逃避,没有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容易被困难击倒和打垮,心理承受和抗压能力较差,缺乏社会责任心。3.2学生对体育的态度被动消极,不喜欢体育课通过表3可看出当代的大学生多数对待体育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参加体育运动的一种状态,也有部分同学根本就不喜欢体育课程,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但是还有部分同学参与体育的态度受学校运动设施的影响,体育器材的缺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降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由于体育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课上对学生的体育指导时间较多,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老师上课课程冲突等原因,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时间较少[8],因此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发、自愿的,没有科学、合理、系统的体育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学生的体育锻炼都是随意的,没有科学的计划和指导,使学生看不到体育锻炼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感,制约了学生体育健身价值的实现。另外,由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低。3.3三无体育:无运动量、无战术、无竞赛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体育意识差,对体育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体育教师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而将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都是比较简单轻松易接受的太极拳,对安徽地区10所高校的大一体育课程内容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学校第一学期都是以太极拳为上课的主要内容。学校注重传承,但是由于高校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比较肤浅,达不到太极拳的标准,基本上都是手上比划形式,因此对学生来说运动量较小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运动量,另外,它也不像篮足排球需要技战术的讲解,完全不存在什么战术可言,而且太极拳相关的体育竞赛较少,大家对太极拳的比赛兴趣不是很高,参加比赛的学生就更少了。所以现代的高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很多是不符合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上运动负荷到达一定的心率,这才算是真正合格的体育课程。完全体现不出“女排精神”的顽强拼搏,团结协作,艰苦奋斗,集体主义意识,爱国主义精神,也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4建议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强调个性品质的当今社会,弘扬中国女排爱国敬业、团结奉献、刻苦拼搏、团结合作、永不服输、自强不息为核心的优秀精神品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最新教学内容,为高校学生体育价值观培养指明了方向和树立了标准。“女排精神”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榜样,对重塑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价值。4.1开展“女排精神”的大力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体育道德品质,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当代高校学生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怕苦怕累等现象较普遍,还有一些人思想不成熟,在竞技赛场上,奉献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9]。加强“女排精神”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内广播、报刊、板报、校园网等媒介加大宣传和学习,组织更多关于“女排精神”的知识讲座和报告会,举办以“女排精神”为主题学生的演讲和辩论赛,围绕“女排精神”的征集优秀文章等,积极在校园中倡导“女排精神”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并将“女排精神”成为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榜样,加强“女排精神”学习和教育。其次,以“女排精神”为指导,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高校校园的特色,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激励功能,引导高校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高校学生高尚情操、优秀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健全和完善体育管理制度,为高校学生发展提供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4.2借助排球的影响力,鼓励和推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的发展当代的高校学生过分追求西方的体育运动,对西方的体育文化处于完全开放的心态,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严重的冲击。里约奥运会,女排的夺冠,形成“排球热”,产生很强烈的社会影响,全国人民都在谈论和关心排球项目,开展排球的相关活动和比赛,“女排精神”再次成为全国人民关注和学习的对象。高校应该借助“排球热”的影响力,积极开展排球比赛和活动,推行“排球文化月”的形式,让女排夺冠的余热带动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再此期间,开展一些其他传统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如:武术、踢毽子、舞龙舞狮、腰鼓等活动,既传承了民族传统体育又丰富学生活动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改变学生认为体育就只有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传统体育项目的错误观点。健全和完善体育器材,扩建体育场馆等设施,使学生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下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传承也是责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弘扬民族与时代精神,学习女排不断地传承和创新的精神,推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使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更加活跃。4.3以教学改革促进“女排精神”的融入和渗透随着教改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阻碍学校体育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并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情况,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要盲目的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忽略学生掌握情况,如:体育课程内容的运动量较小,可在新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的体能训练,增加学生运动量,也可在班级或者系部开展竞赛,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示范正确,配以恰当的鼓励、激励,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学生体育价值观培养的教学和管理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要尽可能转变传统大课堂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如: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第二课堂兴趣组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健全和完善体育评价制度,要能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完善体育评价制度,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进一些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新兴时尚的、学生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瑜伽、爵士、啦啦操、排舞、气排球等,我们也可以采用游戏、比赛的形式,运用多媒体技术、视频教学、微课等手段教学,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能力和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组织更多的体育活动,如:班级竞赛,系部比赛,男女混合赛,师生之间比赛等活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更好的去培养和意识到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同心协力的集体意识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加强学生的体育道德教育,提高学生个人素质,能正确面对和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认识到个人的利益是在国家利益实现的提前下得以更好的实现。教学改革更好的促进“女排精神”的融入和渗透。4.4学习女排的管理方法,加强排球社团管理和排球训练队伍的建设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获得冠军,郎平是这次夺冠的重要功臣,起着决定重要的作用,郎平主教练对队伍的管理理念和对队员的训练水平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能很好的针对赛场进行控制和指挥,这是她带领中国女排再次夺取冠军的重要因素。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女排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学校的排球社团管理,组织开展更多课外体育活动和相关比赛,既能丰富学校的课外生活,又能通过排球社团选拔更多优秀的运动员加入排球训练队,提高学校排球竞技水平。同时也可以邀请省队运动员或者退役奥运冠军进入校园,对排球训练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既可以提高排球运动技术水平,也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整个校园体育文化氛围。4.5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言传身教,加强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认知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传播者,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首先,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路人,而“女排精神”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式,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发扬“女排精神”的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不断加强和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将最新、最全面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在学生面前树立很好的榜样;其次,加强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体育的认知和素养,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关心,信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学生会充满积极进取的力量,学生能正确知识体育价值观;再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身情况,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和相关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活动和比赛发扬“女排精神”,同时能让学生切实的理解和认知体育带来的价值,以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静,梁建平.再读中国“女排精神”的现实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6):60-61.

[2]杨文轩.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学刊,2006(1):4-7.

[3]董先锋,卢杰国,宋发绪.“女排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意义[J].经营管理者,2013(12):55.

[4]郑汉山.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和谐发展[J].体育学刊,2013(3):65-68.

[5]程斌.大众传播媒体对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4):119-120.

[6]邓国良,纪丽娟.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及行为状况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3);59-61.

[7]李焕玉.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6):137-139.

[8]赵俊红,左新荣.安徽80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4):33-36.

[9]王燕飞,朱建清.关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问题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6):77-80.

作者:徐丽 单位:铜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