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分析了“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分别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4个方面提出了“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策略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是青年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追求和向往,指导着一个人的求职行为,对求职成功具有导向作用。随着2017年795万高校毕业生走上就业岗位,第一批“95后”变成职场中的新力量,“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需要对他们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95后”大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还拥有极强的创造能力和怀疑精神,这些鲜明的特点必然会影响他们就业的价值取向,使“95后”大学生的择业出现新动向。
1变化特点
1.1选择工作更重视成长和兴趣智联招聘了一份《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这份指南的有效样本达93420份,其中关于理想工作的回答,有55.9%的“95后”大学生首先选择“不断学习新东西,获得成长”,其次才是“待遇好”和“行业/公司的发展潜力”,其所占比重分别为34.9%和52.2%[1]。这也是历年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中,成长诉求首次超过待遇要求,一跃成为大学生就业选择中最重要的因素。可见,“95后”大学生求职时不仅仅是要找一份谋生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看中自我的成长和发展。此外,“95后”大学生在求职时越来越考虑个人兴趣,在这份报告中有22.8%的应届毕业生求职时首要关注的是工作是否符合个人兴趣。城市画报和腾讯QQ联合推出了《“95后”兴趣报告》,在4000余份问卷中,关于职业选择,有62%的“95后”把“符合个人兴趣”列在第一位;有接近6成的“95后”在兴趣发展中遇到各种困难、不解、嘲讽时,都选择了“不放弃”[2]。可见,“95后”在求职过程中更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1.2求职追求更加多元和自我根据智联招聘的调查结果,2017年有近4成毕业生选择了与本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市场用人需求的多元化,同时也反映出以“95后”为主的毕业生群体求职追求显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越来越多的“新兴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渠道,他们敢于创新,也乐于尝鲜,商场陪购师、户外遛娃师、线上声优、直播网红、网游陪练等一大波新兴职业成为“95后”择业的新选择。在当前“互联网+”的大形势下,创业门槛越来越低,有15%的“95后”大学生选择创业。朝九晚五的白领模式仍然是工作方式的第一选择,但这种模式不再是绝对的优势选择,无论是在家办公还是创业,或者自雇自足的方式都以很大的比例上升,冲击着传统的工作形态。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毕业生毕业之后不就业,给自己几个月到1年不等的时间,去游学、做义工、实习,或者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这样的做法被称为“慢就业”,并且“95后”慢就业、不就业的比例呈递增趋势。可见,当前“95后”大学生求职时的选择更加多元化,同时也更加理性、自我。1.3求职行为更加客观与务实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屡创新高,就业最难季、就业更难季不绝于耳,“95后”毕业生在一入校就被灌输就业压力大、要从实际出发、早做准备之类的信息。“北上广”不再是他们挤破了头也想留下的城市,“95后”的大学毕业生开始充分重视自身的就业前景、工作环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留在中西部工作。在《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中,大学生希望到以杭州、苏州、青岛、成都、武汉、南京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37.5%,这一比例超出了希望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29.9%),与此同时愿意在二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也达21.3%[1]。“95后”不仅不再一味追求留在一线大城市,对大企业、铁饭碗、洋饭碗的追求也有了新变化。在《2017年就业蓝皮书》中,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2届的53%上升为2016届的60%,同时大学生在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就业的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民企、中小微企业是大学生主要就业去向,且比例持续上升[3]。“95后”大学生应聘最激烈的互联网公司不再是“BAT”,他们的预期薪酬也降低至4421元。由此可见,“95后”毕业生对就业的要求也渐趋客观、务实。
2影响因素
2.1个人因素“95后”大学生出生、成长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见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的自我价值观。除此之外,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铺天盖地的信息流及其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片面性,犹如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认知造成巨大影响。“95后”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和使用者,更是信息的传播者。“95后”大学生更热爱自由,他们更喜欢自由轻松的职业,他们不将就,崇尚“我就是我”的自我认知,“网红、主播、声优”等互联网经济衍生的系列职业符合他们的性格,成为他们就业创业的首要选择。“特立独行”的“95后”将自身的兴趣和生活紧紧地融为一体,同时将兴趣作为自己生活、职业选择的第一影响因素,他们是“兴趣至上”的一代。在工作身份的认同度上,“95后”也有着自身独特的解读,在自我表达中很少用工作职务来介绍自己,更多的是采用自己的个性、性格和兴趣、达人的方式,这也从侧面说明“95后”更加追求自我的个性。2.2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因而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说是根深蒂固的。家庭环境是影响“95后”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的又一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父母的职业现状、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孩子的就业观念和选择。有关调查表明,在“95后”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来源中,家人所提供的信息占35%以上,这表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异常深远。“95后”大学生的父辈大致是“65后”“70初”的一代,这一代是恰逢改革开放的一代,这一代正好迎接了改革的每个重要历史时刻。“95后”经历了中国家庭对子女付出由“人多钱少”到“人少钱多”的重要时刻。这批“95后”大多来自物质富足的家庭,从小家境殷实,没有经济烦恼,不用为经济发愁。也许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95后”大学生家庭也不急需孩子毕业后就找工作养家糊口,所以很多毕业生并不着急找工作。“95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兴趣起步早,很早就接触到了各种各样好玩的事情,所以在择业时往往把个人兴趣和爱好放在首位。2.3学校因素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今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互联网+”、大数据、分享经济等经济发展新形态迫切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专门人才。而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毕业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寻求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这种结构性矛盾说明当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没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及时进行专业调整和定位,培养的人才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就业的矛盾。同时,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有根据、有目的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对大学生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外,高校还应具备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来确保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还有欠缺,不少高校没有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还只是空泛的理论,针对性不强。同时,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也过于教条化、理论化,缺少一支具有职场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缺乏与就业市场的有效结合,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学习热情不高,思想上不够重视。2.4社会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这些对产业发展和就业格局产生新的变化。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文化观念多样复杂,一定程度上对“95后”的就业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侵蚀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在日后又会影响其就业选择和价值判断,进而形成自身的就业观。当前互联网经济使得创业变得更加简单,成本更低,近几年国家大力宣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大学校园里呈现出一股创业的热潮,增加了“95后”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的选择。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消费持续升级,未来的年轻人会更早地接触到不同的兴趣领域,互联网快速发展使信息越来越多元化,再加上网络社交更为普及,兴趣领域变得越来越细分,每个细分兴趣领域都能在社交网络的作用下将有相同爱好的人聚集成一个圈子,“95后”大学生也有经济能力参与到不同的兴趣领域当中。
3引导策略
3.1从学生的角度:正确认识时代和自我“95后”大学生有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首先要正确认识所处时代和环境的特点,特别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的就业趋势和国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兼顾价值观和兴趣,只有顺势而为,将自己的就业目标与社会的要求相结合,将个人的发展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个人才能够有所成就,才能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施展拳脚,脱离社会发展或者背道而驰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大学生还要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判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职业定位,有自己明确的兴趣倾向而又不脱离实际,将兴趣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要对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有明确的认识,选择能够胜任的岗位和职位;还要积极主动出击,收集各方面的就业信息,了解行业和职业的最新发展,做到胜券在握。“95后”大学生还要认识到创业、择业、就业都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摈弃一步到位的就业思想,因为这种思想对他们的就业无任何益处可言,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3.2从学校的角度: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和就业指导“95后”大学毕业生对职业有着较强的兴趣,希望进行深入的探索,同时也愿意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这对“95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和就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不是毕业前的事,而是贯穿求学生涯的始终。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成才发展有机结合,通过第一课堂职业生涯教育课和第二课堂职业生涯活动的立体式模式加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是教育部明确要求设置的,很多学校都已经开设了必修课,要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进行精心打造,选拔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授课教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早日明确将来的职业定位;职业生涯活动要覆盖到校内、校外,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发展的成功人士,参与到相关的走访、实习及求职就业过程中,提高求职就业的能力和技巧。在就业季通过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多种平台,及时为学生推送就业信息,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的实际问题,对就业困难学生做到一对一的帮扶。3.3从家庭的角度:对学生就业进行正向引导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之大已经是一个不争事实,因而对于“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导,家庭也要参与其中。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父母要重视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通过价值观的引领使孩子的就业观念变得更加合理,使他们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定位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要关心当前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潮中。虽然父母的职业现状、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就业观和选择,父母也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就业信息,但是不要左右孩子的选择,而要在帮助其分析利弊给予建议的基础上,让孩子自主做出职业选择,结合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做自己的主人。现在的家庭大多比较殷实富足,并且大多数“95后”是独生子女,但这不应该成为孩子不就业或者晚就业的理由。对孩子的就业进行正向引导,让其树立自立的观念,让他明白就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意义,在科学合理就业过程中更好地融入社会。3.4从社会的角度:形成就业的良好环境和政策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要在全社会进一步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理念,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形成职业不分贵贱、行行出状元的良好就业环境。政府和企业要根据“95后”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订相应的就业措施,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全方位帮助,让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积极援助中西部地区,促进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同时也要完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大学生的利益。此外还要平衡中小城市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人才竞争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到基层工作,明确普通毕业生基层工作的待遇、晋升、发展的政策和路径。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下,进一步鼓励大学生参与到“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大潮中,为大学生创业给予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与此同时,给予毕业生更多的关怀,使他们能够安心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人民。政府要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鼓励他们能够在私企和中西部地区开拓市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王亭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