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克拉克洪价值取向下中医对外传播障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克拉克洪价值取向下中医对外传播障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克拉克洪价值取向下中医对外传播障碍

摘要:本文以价值取向理论为根基,探讨中医对外传播障碍。从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拓展至中西医文化价值取向差异的层面,并基于此探究中医对外传播障碍形成的可能原因。通过探索促进中医国际化的对策,为中医药的传播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价值取向理论;中医对外传播;传播障碍

1绪论

近年来,随着西医诸多弊端日益显露,西方兴起了中医热。中西医文化的差异制约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应用,故从跨文化角度探索中医对外传播障碍对中医传播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学者就中医对外传播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学者对其主体化倾向进行了深刻研究,[1]也有学者研究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2]另外,还有学者基于价值取向理论分析中西养生观的差异。[3]与国内学者不同,国外学者关于中医对外传播的研究更侧重中医药的标准化。[4]但将中医相关内容和跨文化交际结合探讨的情况少见。由于中医对外传播本就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价值取向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根源,故本文将基于克拉克价值取向理论,探究中医对外传播障碍及其原因,并探索相应对策。

2克拉克洪价值取向理论

克拉克洪价值取向包括人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活动、关系和时间。人性取向有性善论、性恶论及二者兼具;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有服从、征服和和谐;人类活动取向有做事、存在和成为;关系取向包括个体主义、等级制和附属性。时间取向有过去、现在和未来。[5]

3价值取向理论视角下的中医对外传播障碍分析

3.1尚未成熟的中医标准化体系

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故而缺少西医的标准化体系。其诊断与西方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准确性和稳定性上存在一定不足。中医用药没有明确的标准,而是根据中医的经验辨证论治,这对中医药的传播有很大的限制。而追溯其根本,与中西方的人性观有着密切联系。

3.2中医的“去中国化”

中医在传播过程中为了顺应西方文明,进行了很多变革,例如中药本来源于自然,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将中药进行配伍后发挥特定的功效,是一种顺应自然的体现。而中药在对外传播时,往往只有其提取成分能被认可,这是一种“去中国化”的征服自然的体现。

3.3中医诊断的“伪科学”

中医诊断是一个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过程,其诊断结果往往是一些阴阳气血或脏腑虚实等不具体的描述,缺少具体数据,故而中医常被认为是“伪科学”。实际上,中西医诊断的差别与中西方的活动取向密切相关。

3.4养生观念的偏差

中医和西医都提倡保持健康。中医将人视为整体,认为局部的变化与全身五脏六腑等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强调神志与环境的影响。西医则更偏向于局部、有针对性的锻炼,因而有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诸多分类。其差别的根本在于中西医关系取向的差异。

3.5中医的不完善教育

中医的教育本于黄帝内经等经典,属于过去取向,但是现代医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强调未来取向。目前中医院校大都同时跟进中医和现代医学,其实反而容易造成学生的混乱,导致中医传播障碍。其传播障碍之原因在于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的冲突。

4价值取向理论视角下的中医对外传播障碍成因

4.1人性取向差异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本恶,强调法规、条文,反映在医学上则表现出一种标准化的医疗体系。而强调“性本善”的中国则疏于制度的管理,在医学上则表现出凭经验论治的现象。关于诊疗,西医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选择适宜的检查,如尿检、血检等,通过系统化的数据分析,判断患者的状况,选用相应的药物。中医则通过望闻问切,把握人体的气血阴阳等状态,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使中医难以体现出其规范化的诊疗结果。

4.2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差异

中西医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的区别可体现在中西药的差异上。中药绝大部分来自天然的动物、植物、矿物,通过炮制、配伍组方,形成最终的中药方剂。西药一般为化学合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中药的产生来源于自然,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尊重与感恩,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而西药的出现表现出了西方国家改造自然的决心,通过人主观的选择,保留所需,淘汰无用,是一种征服自然的表现。

4.3人类活动取向差异

西医受做事取向影响,诊病常用到现代医学技术,如X线、CT等,患者常往返于各个检查室;而中医注重“以静制动”,任何病人就诊都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如非特殊疾病,患者极少需要进行各种检查。同时西医强调辨病论治,有一套系统的诊疗手段,以快速直接有效的方式对抗疾病,如发现一个肿瘤即立刻摘除等。而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因人而异,不注重疾病本身,而注重将人体气血阴阳调节至平衡,则疾病自消,是一种以静制动的方式。

4.4关系取向差异

中方的附属性取向与西方的个体主义,其根本就是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中医注重整体观,认为疾病变化的本质虽然藏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与中医不同,西医更注重局部,讲究针对性锻炼,重视疾病本身,并以分析解剖方法认识诊断疾病,产生了解剖学,建立了血液循环说等,使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提高了防治水平。

4.5时间取向差异

中医强调熟读经典,变通活用;而西医注重发展科技,与时俱进。故而中医学生往往更注重背诵经典,跟师抄方,而西医学生则更偏向科研实验等。中药的配方根于古方,现在许多中医师开方都是以古方为基进行加减,即便是自己的经验方,其药对的配伍也都是从古方中受到启发,故而中医带有明显的过去取向。与之不同,西医师总是喜欢通过大量的科研实验,研制新药,淘汰尚有缺陷的旧药,故而带有强烈的未来取向。

5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医对外传播策略

5.1接受差异,传播人性思想

就标准化而言,中西医差异之根在于其对制度的观念不同,是人性观的差异。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医,应首先传播其“性善论”的思想,由此才能让西方了解我国认为法律、制度仅仅是道德的补充,是治国的工具,“法律不外乎人情”。中医的传播,有赖于中国人性观的传播。只有“性善论”被西方认可,才能更好地使西方接受中医的“未标准化”。

5.2根于文化,传播自然观念

中医的顺应自然等理论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家学说密切相关。“道法自然”,道家认为人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而行,即“动而以天行”。中医受此影响,发展出保养生命的方法。同时,中药的产生与发展也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汉语等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然传播的文化大都以儒家为主,少有道家思想的传播。若能结合道家等哲学理论根基共同传播,传播中医必定事半功倍。

5.3行为培养,传播静态活动

在西方国家,人们倾向于即时解决问题;中国人有时则选择“以静制动”,待时机和条件成熟,再解决问题。其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三思而后行。因而中医诊疗的关注点不在于快,而在于精。这便要求中医有着强大的耐心,故而需经过长期的修身养性,以达到冷静处事,不急不躁的状态。现在的孔子学院等中国对外教育机构,也在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若将此类修身之道进一步宣扬,则能为中医对外传播创造出更优良的条件。

5.4重在疗效,传播整体思想

中西医在治“病”本身存在的分歧主要是:中医医“人”,西医医“病”,即整体和局部的差异。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其科学体系与西医不同。若通过实验证明的方法传播,无论是建模或是针对性实验的完成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若把关注点放在中医疗效上,那么中医整体观的运用及优势,则可能成为中医对外传播的突破口。

5.5古今结合,传播中医精髓

中医重经验,西医重科研,实为同一学科的两种发展方向,不同但不冲突。故而中西医配合研究有很大的前景。例如,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就可看成是中西医配合的结果。青蒿素的提取是西医追求的范畴,而屠呦呦从中医古书中发现提取方法的事实,则证明了中西医在药物探索上配合的可能。此外,中医的辨证论治配合以西医的检查,做到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将能大大提高医者的诊断准确度和效率。古今结合,中西配合将能成为中医迈出国门的桥梁。

6小结

中医对外传播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其面临的障碍有很多,反应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可表现出人性观、自然观、活动观、社会观和时间观的差异。基于此,探索中医对外传播的策略,将成为中医对外传播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强.中医传播中的主体化倾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刘国伟.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3]董珍.基于价值取向理论浅析中西养生观差异[J].新西部(理论版),2016(24):59,180

作者:蔡慧君 谢苑苑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