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从教师认同反窥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从教师认同反窥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从教师认同反窥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摘要:本文描述了当前教师的自我认同、职业认同和专业认同三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观其与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关系。研究发现,教师的自我认同过程与教育改革的时间取向相似,均已现在为中心;职业认同与关系价值相同,均体现了协同关系;专业认同具备行为指向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发展和教师认同对教育改革至关重要,应当受到更多关注。

关键词:自我认同;身份认同;专业认同;价值取向;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改变。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着教师与学生、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教材选用与实验条件、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考试改革和人才选拔等领域展开。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聚类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对教改研究的角度主要集中在教育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对教师群体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领域的多部重要的纲领性文本,无一例外都突出强调教师作为教育教学重要主体的功能。这些政策文本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不能充分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的诸多问题,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没有充分发挥主体责任,青年教师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本优势尽快成长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深教师群体则容易受路径依赖、职业倦怠等因素影响,在提高自身教学素养、改善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日趋弱化。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的自我认同、身份认同、专业认同,及其与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等层面出现的偏差密切相关。

一、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层面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和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和关系时所持的基本立场、态度以及表现出来的基本取向。[1]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实践品格,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和其他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主体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一切关于教育决策判断和行为的前提。在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观念更新性、协同一致性和行为渐成性。[2]第一,观念更新的时间取向。从历时的维度来看,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先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改革的重点随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例如,改革开放初期主要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基础教育;进入“稳步期”后,则主要是适应改革开放、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和院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而在“全面提升期”则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优质人才资源[3]。这些都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时间取向,那就是以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需求为中心,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解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最紧迫的人才需求问题。第二,协同一致的关系取向。一项社会改革需要基本物质建设和制度确立等方面的共同配合。基本物质建设就是通过学校办学所需的教学楼宇、配套硬件设施等物理条件,来提供一种实然的教育环境,通过对物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增赋国家意志和社会共同认可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从而对广大教师和学生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制度确立是在国家意识形态和大政方针指引下,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所建立的指导具体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行为的规则。从整体看,我国的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与办学物质条件完善互为促进,相得益彰,表现出了高度的协同一致性。一方面,教育教学制度领域的改革为学校建设、教师发展、学生进步提供了规范化、可操作的基本框架,使教育事业在符合国家战略目标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得以稳步发展,也有效保障了学校办学所需、教师发展所依赖的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另一方面,办学所需的物质条件特别是教师发展所依赖的条件的不断配套,也推动着教育教学领域相关制度的不断更迭。第三,行为渐成的性质取向。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观念是基础、制度是辅助,而行为系统则是关键。从本质上而言,教育改革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将头脑中建构的理想化的教育形态转化为现实并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教育改革中,人是改革的主体,对教育改革产生决定性影响。教师群体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对教育改革的态度、观念和行为取向将直接影响到改革成效。教师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其对教育教学的观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就教育教学改革的性质取向而言,我们强调教育教学工作者态度、观念和行为的不断调适,而非固守状态。

二、教师的认同层面

对于教师自我认同的研究,历经了结构主义向建构主义的转变,建构主义认为教师认同是一种心理概念化和社会化的方式,“建构”“互动”“协商”和“关系”等中心词能够体现认同的非本质特征。结合教育改革的教师认同研究,主要有教师的自我认同、职业认同和专业认同三个部分。教师的自我认同,包括单独研究教师形象、角色与人格的关系,在自我叙述、反思中定义的建构过程,同时也包括研究教师个人身份与社会情境之间的关系。[4]教师的自我发展路径和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对教师身份感觉或知觉的过程。教师基于先赋的身份体验,到跟其他类型身份比照而获取相关的态度,再到对自己心目中所理想的教师类型展开积极或消极的身份想象,并根据获取身份后的体验,最后进行自我行为的调试。[5]教师职业认同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从社会认知、社会关系、经历、情感、制度配置、知识和技能、信念、实践等方面,将教师职业认同过程概念化为“先赋身份认同”“结构性身份认同”和“建构性身份认同”。[6]职业认同的取向有个人认同、人际认同和集体认同等不同视角,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对职业认同进行解析都离不开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等多种维度[7]。从现实角度看,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很多,在宏观层面主要受到国家教育政策因素影响;中观层面则受制于教师所在学校的组织文化和区域社会等因素;同时,还要受到教师个体因素等微观层面的影响。教师专业认同蕴含了价值理性,既体现了专业对教师个体发展的影响,也标志着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影响教师专业认同的重要因素有:一是知识的话语权。即教师是否拥有发表观点、表达自我的权力,能否将他们的生活经验、实践知识和教学信念联系起来。二是不同于其它职业和专业的文化。不同于企业、其它行政部门的管理主义,教师的专业文化体现合作主义的特征,这一特征能够使每位教师获得一种专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减少教师面临改革或危机时的心理压力,体现共同的专业成长,建构各自的专业认同。三是专业社群的认可。通常情况下,教师主要通过观摩、评价、对话等方式,了解其他教师对自己的看法,进而建立和完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自觉意识。

三、教师认同与价值取向

从教师发展的视角看,教师认同的有序建构有利于教师处理好传统与革新、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使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以恰当的角色、科学的价值观和坚定的使命感,更加积极地融入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是,在建构教师认同的过程中,需要与国家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相结合,以国家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指引教师自身的发展,以教师自身的发展助力国家教育改革价值的实现。首先,教师的自我认同过程与教育改革的时间价值相似。教育改革的时间取向以当下的教育现实为基点,随社会发展、教育进步而不断更新理念,评估现实的教育问题并进行改革,以求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做好准备。而教师自我认同也是以教师当下的心理体验和认同为中心,并对未来展开前瞻思考。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通过横向比照其它社会职业和同行、纵向比照自身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不断建构和丰富着对自己身份的认同,随之采取相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策略以适应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发展需求。教师若没有随着教育改革理念不断更新观念,没有建立和完善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就很难发展为具有丰沛的教育情意、坚实的教育信念、高超的教育能力的优秀教师,更难以成长为新时代的“四有”好教师。其次,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能够体现教育改革协同一致的关系价值。教师的职业认同受宏观、中观和微观因素影响,宏观的教育体制给教育者从事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制定了行动框架,提供了方向指引。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形成了教师个体具体生存场域的基本样式,教师在这一具体场域中面临着适应和发展的问题。微观个体因素包括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心理情绪、价值观念等,是对教师行为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改革中宏观、中观层面的变革离不开物质和技术层面的支撑,同时需要以公众认可的制度予以保障。对教师的身份认同展开研究,既能描述其工作环境的“物质”充裕度,也能透过教师与人际、集体的关系,来描述制度的合理性及其与教育改革理念的匹配度,体现了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协调一致。最后,教师的专业认同具备行为渐成的性质。探讨教师如何看待自身专业,实质上关注的是教师作为专业化人员在从事专业工作中的情感与认知。从多年来教育改革中颁布的不同文本看,都饱含着对教师群体的期望。教育改革文本的落实,需要引导教师的深度理解和行为认同。通过发挥教师专业自主性,在政策框架内尽可能给予教师更加自主地开展教学、研究、管理工作,探索和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促使他们形成和巩固专业认同,将会对未来的教育改革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朱宝荣:《应用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2]容中逵:《教育改革的文化逻辑》,《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第25-30页。

[3]石中英,张夏青:《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22-32页。

[4]孙二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认同》,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5]孙来勤:《身份认同与身份挣扎———L镇中学六位农村教师日常叙事》,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6]赵明仁:《先赋认同、结构性认同与建构性认同———“师范生”身份认同探析》,《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第78—85页。

[7]李茂森:《自我的寻求———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尹小荣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